諸葛亮是一個有膽有識,忠於君主,忠於國家

諸葛亮是一個有膽有識,忠於君主,忠於國家

諸葛亮

鄧芝在蜀漢政權中擔任尚書,蜀漢建興元年十月也就是夷陵之戰的第二年,鄧芝受諸葛亮的委派前往東吳。孫權解盟,偷襲荊州,按照一般的情理,蜀漢與東吳從此應該結下不戴在天的深仇大恨,然而這時的諸葛亮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策,再次與東吳結盟。這個時候孫吳政權跟曹魏政權仍舊藕斷絲連,是否接見鄧芝,孫權心中猶豫不決,鄧芝便給孫權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自己今天來到這裡不僅是為了蜀漢的利益!也是為了東吳的利益!孫權讀到這句話受到觸動,決定接見鄧芝,見面後鄧芝依照諸葛亮的委託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闡明瞭吳與蜀唇亡齒寒的道理,很快孫權跟曹魏斷絕了藩屬關係,轉而與蜀漢結為盟友。然而就在所以人以為蜀漢與東吳從此將和平相處,再無戰事的時候一個震驚天下的消息突然從東吳傳來,這一次諸葛亮的外交策略,即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公元229年孫權經過多年的猶豫後決定稱帝!為了讓自己這個皇帝,能夠得到蜀漢的認可,孫權決定先將此事通報蜀漢,消息傳到蜀漢,一時激起千層浪,朝中群臣一片憤慨,自古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只有蜀漢才是天下正統。曹操竊國,必須伐而誅之,現在孫權也要稱帝,更是大逆不道,蜀漢應與之絕交,並且立即出兵討伐!孫權稱帝,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對於諸葛亮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決定,如果承認孫權這個皇帝!等於損害了蜀漢自身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如果不接受那麼兩國將重新回到敵對狀態,之前的努力將付之東流,然而對於現在的蜀漢來說根本無法承受任何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諸葛亮說服群臣,並祝賀孫權稱帝!孫權聞訊大喜,決定與蜀漢再次結盟,對天發誓!同心協力,共討曹魏。

公元234年早春時節,蜀地還未從漫長的寒冷中完全甦醒過來,蜀漢丞相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這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後一次北伐!此時距離劉備託孤已經十一年了,這十一年諸葛亮全力治理蜀漢,蜀漢的國力已經全面恢復,這十一年蜀漢經歷了一次南征!北伐抵禦了一次魏國的侵略,前四次北伐,蜀軍都沒能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現在諸葛亮即將再次踏上征程,北伐曹魏。難道這我著名的軍事家真的可以消滅人口和軍隊數量已經五倍於自己的曹魏政權,從而復興心目中的大漢王朝嗎?早在第一次出征之前諸葛亮曾經上述後主劉禪,表達心志: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諸葛亮:明明知道我就是能夠延長它的運作而已!不可能再實現我的預定目標,但諸葛亮依然堅定地走到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蜀漢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舉全國之力,親率十萬大軍由斜谷口向北進軍,早已得知消息的魏軍統帥:司馬懿,在渭水之濱五丈原,率領大軍嚴陣以待!漢軍與魏軍對峙於五丈原,跟前幾次交戰一樣,司馬懿依然採取,嚴防死守的戰術,只能死守,覺不出戰,任由諸葛亮派人到魏軍陣前百般辱罵,魏軍將士個個憤怒,人人引為奇恥大辱,司馬懿就是堅決不戰,漢魏兩軍在渭水之濱相持數月,最終諸葛亮無計可施,進退兩難!終於一病不起。重病中的諸葛亮知道,自己命數已定,北伐難成,彌留之際!專程從成都趕來的尚書僕射李福問:諸葛亮,百年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說蔣琬可任,李福又問:蔣琬 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說費諱可任,第三次問話後,諸葛亮在也沒有說話,此時的五丈原正值深夜,傳說中...諸葛亮病逝之時,一顆流星劃破長空,從東北落向西南,又大而小隕落在諸葛亮的軍營之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歷史 上最傑出的知識分子和賢臣諸葛亮懷著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未竟之志,離開了這個紛亂的世界。

諸葛亮生於亂世,諸葛亮親眼看到亂世給人們帶來的種種災難,諸葛亮他所追求的復興的漢朝。不是東漢末期的恆帝和靈帝那種,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漢朝。諸葛亮追求的光武帝:劉秀,初建東漢的那種統一的蓬勃的,欣欣向榮的這種漢朝。諸葛亮就是為了理想而死!為信念而死,從政治家這方面看來,諸葛亮這都是最為可貴的品質之一,諸葛亮為中華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