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文王:雖然弒父殺兄,但我使趙國成不輸秦國的強國,功不可沒

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圍攻齊國都城臨淄。隨著齊王田建“聽相後勝計,不戰降秦”,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秦國數代國君一統天下的夙願,“六王畢,四海一”。在思考為什麼最終是由秦國一統天下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們也知道,縱觀整個戰國時期,其實具有一統天下資質的並不只有秦國。在戰國初期,魏國、齊國、楚國,都具備這個資質,甚至在戰國中期,趙國也具備這個資質。

趙惠文王:雖然弒父殺兄,但我使趙國成不輸秦國的強國,功不可沒

戰國中厚期形勢以及趙國所處位置

趙武靈王奠定基業

為什麼說趙國也具備統一天下的資質呢?這與趙國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趙雍有關。公元前326年趙武靈王即位之後,以過人的毅力、勇氣和智慧,對內大力開展"胡服騎射",進行軍事改革。使趙國由一個“其土又小,秦、齊、魏等大諸侯國在側的偏侯”強勢崛起,成為當時天下唯二的強國。對外,趙武靈王滅掉了勁敵中山國,同時也於漠北擊敗了時常南下侵擾趙國的遊牧民族,疆地千里,並修建了長城。

就是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卻因兒女情長,未能妥善處理好接班人問題,最終“三月餘,餓死沙丘宮”,落得一個悲情的結局。在公元前295年發生的沙丘之亂中,趙惠文王“殺安陽君公子章,滅其黨”,並餓殺了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使自己留下了弒父殺兄的罵名。然而,正是這位在歷史上飽受詬病的趙惠文王,即位之後卻使趙國空前強盛,有了與秦國掰手腕甚至一統天下的實力。

趙惠文王:雖然弒父殺兄,但我使趙國成不輸秦國的強國,功不可沒

趙武靈王餓死沙丘宮

趙惠文王的強趙舉措

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雖然使趙國的軍事實力急劇提升,但趙國的經濟實力一直是軟肋。趙惠文王敏銳的洞察到了這個問題,即位之初就致力於提升趙國的經濟實力。為達到此目的,趙惠文王重視農業生產,趙國疆域內包括廣闊的華北平原,是發展農業的最好地帶。趙惠文王在趙國大力推行鐵器物農具和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掌握積肥施肥的農耕技術,並且採用複種制,提高勞動生產力和糧食產量。

鐵農具的推廣、農耕技術的提高以及水利的興修,使趙國農業迅速發展,據《戰國策》記載,趙惠文王中期趙國糧食儲藏已達到“粟支十年”。趙惠文王還採取農商並重的多種經濟形式複合發展模式。其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種同其他諸侯國不同的特徵,商業在社會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較大。趙惠文王重視商人,廣招外商並給商人的充足的發展環境。趙惠文王農商並重的發展模式,使趙國的經濟實力得以蓬勃發展。

趙惠文王:雖然弒父殺兄,但我使趙國成不輸秦國的強國,功不可沒

趙惠文王簡介

趙惠文王還充分認識到了賞罰分明的重要性,“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一改此前趙國非貴族不得封爵的定律,只要有軍功,“匹夫可得賞,奴隸可封侯”。最重要的是趙惠文王的不出身、唯才是舉,使趙國朝堂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例如藺相如本來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可謂地位卑微,而趙惠文王卻不計較藺相如的出身,當他得知藺相如是“勇士”、“有智謀”以後,馬上召見並委以重任。

趙惠文王力排眾議用趙奢主戰

趙奢原本也只是一個低級的收稅官吏,因聽聞其是個難得的將才,隨即就將他提拔為將軍。由於趙國實力的迅速膨脹,逐漸成了西邊虎狼之秦的心腹大患。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派中更胡陽率軍十萬越過韓國的上黨,進攻趙國的險要之地閼與。在是否救援閼與的問題上,趙國朝堂意見不一,以廉頗、樂乘為首的名將皆認為“閼與道遠險狹,難以相救”。

趙惠文王:雖然弒父殺兄,但我使趙國成不輸秦國的強國,功不可沒

趙奢認為閼與“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齡穴中,將勇者勝”

而趙奢則認為,閼與“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齡穴中,將勇者勝”。趙惠文王力排眾議,採納了趙奢的主張,命其組織趙軍迎敵。趙奢剛率領趙軍剛離開邯鄲三十里,就下令堅守不出,造成了趙軍不敢前往閼與和秦軍交戰的假象。秦將胡陽非常高興,認為趙奢怯戰,閼與唾手可得,放鬆了對趙奢的注意,全力進攻閼與。趙奢見目的已經達到,突然命令趙軍急行軍,在短短兩天一夜內就趕到了閼與。

趙奢隨後讓弓箭手在離閼與五十里處紮營,構築防禦工事。這時,秦將胡陽才得到消息,急忙率軍趕來。趙奢命令趙軍嚴陣以待,避秦軍鋒芒,同時分兵派佔領了閼與北山。秦將胡陽為了搶佔制高點,向北山連續發動攻勢,但都被趙軍一一擊退。接著,趙奢趁勢轉守為攻,大破十萬秦軍于山下,閼與之圍隨之解除。閼與之戰是趙國中後期秦趙之間進行的一場著名的戰役。

趙惠文王:雖然弒父殺兄,但我使趙國成不輸秦國的強國,功不可沒

閼與之戰示意圖

雖然是善於用兵、精於謀略的趙奢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對秦的大勝。但倘若趙奢沒有英明的趙惠文王鼎力支持,他也很難有一番作為。此戰極大的鼓舞了各諸侯國抗秦的信心,趙國成為了六國中唯一能與秦國掰手腕的諸侯國,遂成為六國之長。趙國能夠阻止強秦統一的步伐,使得強秦“不敢窺兵井經”,正是因為有趙惠文王的賢明。趙惠文王雖然留下了“弒父殺兄”的汙點,仍不失為一代明君。

結語

趙惠文王在位期間,君明臣賢、將相團結、政治清明,趙國朝野一片欣欣向榮。對內整頓稅收,“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對外不斷挫敗強秦的侵擾,又能對齊、魏取得勝利,“嘗抑強齊四十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正是他繼承了趙武靈王的基業,大力發展經濟,唯才是舉,賞罰嚴明,才使得趙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與強秦爭雄並不落下風。

參考文獻

劉向,《戰國策》,中華書局,1992年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