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觀察丨莫讓名校碩博士成為名中小學的特權

繼今年9月,深圳龍華區教育局30萬年薪招聘教師,博士、碩士研究生超過8成;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高級中學引進的20名教師均為碩士以上學歷,19人畢業於清華、北大後,華中師大一附中公佈的一份教師擬錄取名單,再次把名校畢業生當中小學老師的話題推上熱搜——9位擬錄取者全部為碩士以上學歷,其中6人是頂尖大學博士,其餘3人均為清華、北大的碩士。

名校畢業生“下嫁”中小學,早不是新聞

其實,十多年前,北京十一學校、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等名校,就開始從北大清華等名校引進畢業生,其中不乏博士。當時就曾引發名校畢業生去中小學任教是不是浪費人才的爭議。

十多年過去了,人們依然為名校畢業生從事基礎教育而津津樂道,其實是忽視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模。

不是說基礎教育就不需要高學歷的優秀人才。相反,因為其基礎性、先導型地位,中小學更需要一流人才。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以及品格修養的培養、薰陶,對學生進入大學、走進社會都將發揮持續而深遠的影響。錢穆、呂思勉、陳垣、陳寅恪等人都曾經在中小學當教師,葉聖陶、陶行知等教育家,也將改良教育的陣地放在中小學。

可以說,基礎教育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石,決定了教育厚度和高度,決定人才能夠走多遠。我們要破解“錢學森之問”、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突破口或許就在基礎教育階段。這也正是任正非、馬雲等企業家一再強調要重視基礎教育發展、加大基礎教育投入的原因所在。任正非有句流傳很廣的話,“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當下,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已經從簡單的知識傳授,上升到了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對教師的知識素養、綜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現實是,基礎教育師資水平成為了阻礙實現這一目標的短板。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曾表示,2018年,我國中小學專任教師中研究生學歷比例僅為3.10%,普通高中教師研究生學歷僅為9.82%,而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初中教師中碩士研究生平均比例為45.5%。教師學歷層次偏低,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教師隊伍難以適應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現狀亟需改變,這迫切需要更多一流人才加入中小學教師隊伍。

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模來看,這一數字是不斷擴大的。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研究生招生85.80萬人。其中,全日制73.93萬人。招收博士生9.55萬人,招收碩士生76.25萬人。在名校博士生也不再稀缺的背景下,其他行業裡的博士碩士都已經很普遍,中小學校引進幾個博士碩士,有什麼稀奇的呢?

如果說,十年前,中學引進名校博士時,一些人認為博士作為社會稀缺資源,應該在更加“高端”的崗位上創造更大的價值的觀念,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今天,仍然持這種觀點,就太不與時俱進了。

那些名校畢業生當中小學老師是浪費人才的說法,可以休矣。

中學引進名校畢業生應避免功利化

從十年前個別學校的實驗,到今天的遍地開花,更多優秀人才進入中小學校從事基礎教育,是基礎教育之福。

從北京十一學校、人大附中等的情況來看,這些名校畢業生並非單純從事教學工作。他們加入基礎教育,意義也不僅在於提升教師學歷水平。他們視野寬廣、思維活躍、學術能力強,可以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從而推動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基礎教育改革探索更多路徑。為打破基礎教育的沉悶空氣,吹來新風。

但是如何讓這些優秀人才都能人盡其才,真正紮根基礎教育,深刻推動基礎教育的變革,仍任重而道遠。

從最近幾所中學擬聘用的教師來看,清華北大及其他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佔了不小的比例,而科班出身的師範院校的學生鮮見被錄取。這也引發了爭議——這些學校選拔的標準是什麼,是否師範院校的畢業生在競爭中小學教師時,已經不如綜合院校畢業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師範生培養的意義何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聲音擔心,一些學校在引進優秀人才時存在“唯學歷論”,甚至“唯清北論”的功利化傾向。

這些擔憂的背後,是對名校畢業生能否成為優秀中小學教師,是否真正熱愛教育,能否真正紮根基礎教育的擔心。畢竟進入中小學校,教學能力至關重;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最少恐怕也要個三五年。如果沒有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只是看中了眼前的優厚待遇,恐怕會辜負公眾的期待。

這需要學校在招聘時,避免功利化的選拔傾向。招進來之後,保障這些優秀人才的福利待遇,併為這些優秀人才提供職業發展空間,為他們留得住、沉得下,創造良好的條件。

莫讓名校碩博士成為名中小學的特權

不管十多年前引進名校博士的北京名校,還是當下招聘豪華師資陣容的深圳、武漢,這些能夠吸引名校畢業生的學校,多是發達地區或省會城市的名牌中小學。這些學校能夠為教師提高有吸引力的薪酬,甚至還能為他們解決一線城市的住房問題。

而放眼全國,能夠有這樣的實力與魄力的學校並不多。更多的農村學校,包括縣中,都望塵莫及,甚至面臨著被髮達地區名校“吸血”,優秀教師持續流失、教育質量下滑的困境。

從整體上看,教師崗位似乎越來越受歡迎,今年報考教師資格證的人數再創新高就是證據,但是一些欠發達地區卻不得不面臨教師招聘乏人問津的現實。今年,廣西公佈了全區中小學教師公開招聘報考人數不足3人崗位一覽表,顯示2749個崗位無人報名,6086個崗位報名人數不足3人。2018年上半年,廣西百色、河池、柳州、賀州、來賓、崇左等9地招聘一批鄉村教師,均出現數百個崗位無人問津的現象。

冰火兩重天的現實,構成了今天教育公平的一大困境,那就是不同地區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造成的差異。公眾擔心,名校集中越來越多的優秀師資,並依靠師資吸納更多的優秀生源,會形成“馬太效應”,創造更好的升學業績;而落後地區的學校不得不面臨師資和生源的雙重流失。如此,受損的不僅有教育公平,更是社會公平,是欠發達地區學生通過教育實現階層流動的機會。

當然,這不是主張限制發達地區名校引進優秀人才,不能因為擔心教育公平就因噎廢食,限制積極的人才流動,但是如何讓名校畢業生不只是一小部分學校的特權,也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