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小學“停課不停學”的10條建議


-1-

中小學“停課不停學”的 10 條建議

中小學“停課不停學”的10條建議


延期開學期間,教育部已就中小學如何做好“停課不停學”工作做出了總體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廣大中小學已行動起來,“停課不停學”工作正在平穩有序地推進之中。

近期,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張志勇組織十幾位中小學校長,就中小學如何做好“停課不停學”工作進行探討。在探討中,感到以下 10 個方面對於中小學校做好“停課不停學”工作,至關重要。

  • 把抗擊疫情作為一門特殊的人生教育課程

現實生活是最好的人生課程,經歷和體驗是最好的教育!按照教育部要求,中小學“停課不停學”要“堅持國家課程學習與疫情防控知識學習相結合,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經歷這次全民抗擊疫情的戰爭,是中小學生最難得的人生經歷,將對他們的成長與進步產生重大的影響,在心靈上、思想上、價值觀上,會打下深深的烙印。

  • 科學組織安排延期開學期間的教育教學工作

一是明確延期開學期間仍然屬於學生的假期生活。二是恰當安排部分新課的學習。三是充分發揮居家學習的優勢。四是注意處理好延期開學教學與正式開學後新課程教學的關係。

  • 緊緊抓住推進教育技術變革的特殊歷史機遇

一是要有強烈的機遇意識。二是為教師提供適宜的教學平臺。三是要有技術應用集成意識 。四是教育技術骨幹團隊探索意識。五是教師教育技術應用體驗意識。六是鞏固推廣教育技術習慣化。

  • 在課程資源開發與供給上要保持學校主體性

一是建立學校課程資源庫。二是重視課程資源的二次開發。三是建立教師課程開發共同體。

  • 教學活動安排切忌照搬學校班級教學的做法

一是統籌好學校統一規定和學生自主安排的關係。二是統 籌好學科知識和實踐活動兩類課程的安排。三是儘量不要直接照搬學校學科教學的做法。

  • 積極探索學生居家期間教師教學的有效方式

在教學活動組織上,筆者主張做到“四個不照搬”: 不照搬學校課程表、不照搬學校作息時間表、不照搬學校課時時長; 不照搬學校教學模式。為此,要深入研究學生居家學習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模式變革。

  • 充分發揮學生居家學習的獨特優勢

一是具有更強的自學優勢。二是具有更強的生活化優勢 。三是具有更強的實踐製作優勢。四是具有更強的德育和勞動教育優勢。五是具有更強的家校合作優勢。

  • 尊重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群體學生學習規律

一是尊重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二是尊重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三是尊重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特點。

  • 度重視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性

一是喚醒家長責任意識。二是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三是強化學校與家庭的溝通 。四是指導家長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五是指導家長和孩子共同做好規劃。六是要做好榜樣引領。七是要配合學校履行好管理責任。

  • 要探索學生居家學習的有效管理方式

一是發揮團隊管理的作用。二是發揮虛擬班級的管理作用。三是發揮學生學習小組的管理作用。四是發揮家長管理的作用。五是要發揮 技術監管的作用。六是要發揮榜樣引領的作用。


-2-

疫情下的在線教育:

最大挑戰不是技術,而是“教育”


中小學“停課不停學”的10條建議


線上開學以來,據調查,目前的網絡遠程教育主要有三大問題:一是卡頓、掉線,技術上缺乏支持。由於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峰值,許多在線課程平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卡頓的現象;二是效果不如線下教學,大部分教師沒有網絡教學經驗;三是家庭負擔重,學習管理和監督“轉嫁”至父母。


其實,這些問題,都不是網絡(遠程)教育本身的問題,從技術支持、質量保證、管理監督來看,我們只要加快國家 5G 網絡建設,加大國家教育資源平臺建設,鼓勵社會教育機構參與課程開發,上述問題也都有解決的可能。


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我們如何看待新的技術革命與教育變革的關係,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新技術改造傳統教育,以更好地應對疫情這樣的災難,應對未來發生的變化。這次疫情,敲響了未來學校轉型的衝鋒號,也為“空中課堂”在未來的常態化提供了可能。


人類總是藉助於工具認識世界的。工具的發明創新推動著人類歷史的進步,同樣,教育手段方法的變革創新也推動著教育的進步與發展。


人類發展到今天,不僅知識的積累突飛猛進,而且傳播知識的方式也多次發生顛覆性的改變。按照法國學者莫納科提出的觀點,大約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依靠人與人之間直接傳遞的表演階段,依靠語言文字間接傳遞的表述階段,依靠聲音圖像記錄的影像階段,依靠人人平等互動的互聯網階段。


每個不同的階段,教育手段方法也各不相同。


教育手段方法包括三個維度:學即獲得信息的手段、教即傳播信息的手段以及教學互動的手段。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傳播方式的變革都極大地改變著教育手段方法,促進著教育效率和教育品質的提高。


在表演階段,獲取信息的手段比較單一,完全依靠口耳相傳;在表述階段和影像階段,因為有了文字、活字印刷和影像技術,教師不再是獲取信息的唯一來源,教和學有了相對分離的可能性;在互聯網階段,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超級計算、腦科學等新的科學技術的出現,世界變成了一個家園,知識的傳遞更快捷平等,而且導致傳授方式、模式也發生著深刻變化。


過去老師和學生之間居高臨下、我教你學,現在完全可以顛倒過來,師生共同面對問題,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懂得多,學生在某一個領域可能超越老師;過去在學校上課學習,回家做作業,現在完全可以在家裡學習,在教室裡解疑釋惑;甚至,今後知識的學習已不再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學生在網絡上、家裡、其他社區中都可以獲得知識。



-3-

“話題教學”是特殊時期開展遠程教學的基本模式

中小學“停課不停學”的10條建議


在當前的形勢下,把課堂從教室轉移到“網上”是無奈之舉,也是應對之策。但是,我們仍然要向網絡教學要效果,而不僅僅是要學生緊盯遠程教學的屏幕完成每個課時。特殊時期的遠程教學活動必須要從屏幕轉向頭腦,從 PPT 呈現轉向學生的深度思考。

  • 什麼樣的話題最值得教學?

“不允許教授新課”的遠程教學,最適合的基本模式是開展“話題教學”。特殊時期以話題教學模式開展遠程教學的總體思路是:把“已知的知識”放在現實的情境中去解決某個現實問題,尤其是將一個學科或多個學科知識置於全球化、未來社會發展的大情境中,從而找到“已知的知識”的缺陷,通過深入的探究、對話與分享,可以清晰地發現所謂的“已知”仍然還是“未知”,讓學生以體驗的方式深入探究貌似“已知”的“未知”。

例如,關於“英雄”和“勇敢”的話題,針對當前防控疫情時期被稱之為“逆行英雄”的醫務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貨車司機、志願者,原有課本內容中有許多“已知中的未知”可以拓展、深化,這是教學設計的新思路,也是教學過程的新挑戰。

  • 能讓學生學到什麼?

只有立足於社會生活現實,與學生自身世界有著強大聯結和影響力的話題,才能被學生認為是有意義的。因此,需要採取更好的方法來推進課程與教學的改變,主要包括:

激發學生深度參與。關注學生的興趣點,通過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呈現,挖掘教學話題與學生生活的聯繫。例如,疫情期間隔離在家的所思所想,由於“獨居”引發自己對於現實生活、家庭親情、同伴友情等方面原有所持觀念的衝擊,以及疫情帶來的恐懼及對社會穩定與動盪的討論,特別是那些父母在抗疫第一線的同學,“大家”的責任擔當與“小家”的親情離別所帶來的情緒糾結。教師要通過精心的設計以觸發學生持久的學習激情,深入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

尋找“與更大的世界”聯結。一個現實的、本土的話題,與未來社會及當今時代的全球化存在著多個維度的連接,更能促使學生積極探尋與教學話題相關的各種文化變量。

以我校的外語學科為例,可以藉助對於這次疫情發生後世衛組織的緊急決定、有關國家對中國的態度,以及這些國家對於本國疫情風險的處置措施,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跨文化的全球性解釋”或“全球政策對地方問題的影響”的話題,這些話題對於學生將會有特別的吸引力。

以強大的學科支撐來展開教學。我們應當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當前的中小學校沒有抽象的教師而只有具體的學科教師,客觀上必須考慮“教學話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學科學習。“學科知識和技能對於解釋情景和創建解決方案是非常必需的”,高質量的教學不是讓學生記住事實,而是讓學生了解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實質及其複雜性,這一點,必須要以學科知識和技能作為支撐。例如,化學學科可以討論“消毒劑的環境汙染問題”,以此去討論科學防疫的現實話題。


-4-

停課不停教背後,更需凝聚教師群體智慧


中小學“停課不停學”的10條建議


  • 第一步:分析特殊時期核心需求

學校均有共性的“停課不停教”需求:

1)疫情時間,幫助教師提前做好更充足的教學準備,以備疫情結束時快速實現教學進度趕超追;

2)利用假期時間輔助教師自我提升,將教師“被困在家”變為“閉關進修”,以“滿電狀態”迎接開學;

3)以網絡研修、線上輔導和在線視頻的形式組織教師線上教學培訓;

4)留存教師網課資源,沉澱優質校本知識。幫助教師提高信息技術運用於教學的能力,適應新的教學方式變革。

  • 第二步:升級教師工作發展平臺

面對特殊實情,學校聯繫果之教師工作發展平臺的客服人員制定了疫情期間體系化解決方案,包括:協同備課、混合教學、校本培訓、校本科研、資源留存五大場景。助力廣大教師群體在疫情期間做好遠程協同備課、線上混合教學和教科研工作;支持學校開展在線教師培訓、項目研究等專業發展工作;幫助教師和學校留存電子成果,為“停課不停教”做好保障。

  • 第三步:方案落地實施

1)做好教學預備,疫情期間跨空間協同備課;

2)實施混合教學,幫助教師遠程為學生答疑解惑;

3)休假不掉隊,在線校本科研,教師互助發展;

4)實施校本培訓,針對疫情特殊需求精準提升教師素養;

5)沉澱校本內容,打通數據閉環,持續利用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