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為什麼要尋找“梅姨”?

前日,人販子“梅姨”的畫像在朋友圈刷屏。在這張照片上,赫然標註著“尋找梅姨”“涉及9起拐賣兒童案件”“梅姨至今仍未落網,可能還有更多的小孩子落網”的字樣。不過,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官方微博隨後發佈消息稱,網絡上流傳的廣東增城被拐9名兒童案件嫌疑人“梅姨”的第二張畫像非官方公佈信息,“梅姨”是否存在,長相如何,暫無其他證據印證。廣東省公安廳未邀請專家對“梅姨”二次畫像,廣東警方仍在積極開展尋找其餘7名兒童下落。

新京報評論:不管是關於兒童拐賣的謠言,還是這樣一位只活在犯罪嫌疑人口供和畫像中的“梅姨”,都折射出公眾對兒童拐賣案件的敏感。“梅姨”猶如一個“城市傳說”,時刻提醒大眾要提高防拐意識。

的確如此。對兒童被拐賣的家庭來說,失去孩子往往意味著“天塌了”,一些家庭為了找回孩子踏上漫漫尋子路,但常常無功而返。就像電影《親愛的》呈現的那樣,為了找回孩子,一群家長几乎付出了畢生所有的精力,拋棄事業,犧牲家庭,不放過每一個可能的線索,但到頭來往往還是一場空。一場場人倫悲劇,成為他們頭頂上揮之不去的陰霾。

近年來,公安、司法部門為此已經做出不少努力。早在2011年6月1日,公安部就出臺規定,全國公安機關實行兒童失蹤快速查找機制,要求縣、市公安機關接到兒童失蹤警情後,要多部門、多警種聯動合成作戰,刑偵部門立案開展偵查要快。

同樣在2016年,公安部上線了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團圓系統。

而在民間,一些公益組織,也用數以萬計的志願者力量幫助家長尋找孩子的線索,給這些被拐賣兒童的家長帶去慰藉與幫助。

這一切努力都表明:只要有一個兒童被拐賣,留給家長和社會的就是無法抹平的心理創傷。所以,加大對兒童拐賣的打擊力度,在任何時候都不該放鬆。

這就需要辦案部門、公益組織和社會大眾聯動,以合力拱衛兒童的安全。而在這個過程中,民眾對“梅姨”的關切,根本上是基於大眾對兒童保護的關心。畢竟,沒有哪個家庭可以承擔“失子”帶來的傷痛。而一個良善友好的社會,也該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雲南日報社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