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程

“稻蝦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程

“稻蝦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程

根據“江蘇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項目,在大豐區開展稻蝦綜合種養實踐,經多次調研,形成如下技術規程:

1 術語和定義

1.1 “稻蝦共生”綜合種養

通過對稻田實施工程化改造,利用稻田淺水環境種植一季水稻和養殖小龍蝦的一種生態高效種養模式。此模式可提高土地和水資源利用率,提高小龍蝦的規格和產量,改善稻米品質,農藥化肥用量顯著減少,綜合效益好,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具有投資少、風險小、週期短、見效快、帶動強、效益佳的特點。

1.2 蝦溝

用於小龍蝦活動、暫養、繁殖等用途而在稻田中開挖的水溝。

1.3 蝦溝佔比

種養稻田中蝦溝面積佔稻田總面積的比例。

1.4 田間工程

為實施“蝦稻共生”模式而實施的稻田改造,包括稻田平整、蝦溝開挖、田埂加高加固、防逃防害設施建設、進排水系統改造、機耕道路和輔助道路建設等內容。

“稻蝦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程

2 稻田選擇與田間工程

2.1 稻田選擇

2.1.1 水源

外源水水量充足,水質良好,不被農業、生活和工業汙水汙染。進排水渠道要求獨立,可對蝦稻共生區的進排水系統進行統一規劃或改建。

2.1.2 土質
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砂土最劣。砂質土保水、保肥能力差,水草不易種植,同時,田埂和蝦溝易坍塌,導致小龍蝦打洞死亡。

2.1.3 面積

稻田面積大小不限,以方便管理為準,單田面積一般以10~50畝為宜,呈長方形。稻田平整,同一田塊高差不超過15釐米。每一個蝦稻共生區連片面積以500畝以上為宜。

2.1.4 基礎設施

水、電、路三通,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配套,排灌方便。如果盲目將不宜養蝦的稻田進行改造養蝦,只會得不償失。

2.2 田間工程

2.2.1 挖溝

在稻田靠近水源的一側或多側開挖蝦溝,一般距田埂內側0.5~1米處開挖,蝦溝寬3~4米,深1.2~1.5米,坡比1:1。蝦溝呈“一”字型、“L”型或“U”型。稻田面積達到50畝以上的,要在田中間開挖“十”字形田間溝,溝寬1~1.5米,溝深0.6~0.8米。開挖的蝦溝和田間溝面積不超過稻田面積的10%。

2.2.2 築埂

利用開挖蝦溝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寬田埂。田埂加固時每加一層泥土都要進行夯實,以防滲水或坍塌。田埂應高於田面1~1.2米,頂部寬2~3米,坡比1∶(1.25~1.5)。同時,在蝦溝和大田之間壘一高0.3~0.4米、寬0.4~0.5米的內埂。

2.2.3 防逃設施

稻田田埂上和進、排水口應設防逃網。田埂上的防逃網在稻田承包區四周構建即可,田塊之間並不需要單獨設立,防逃網材料可選用厚塑料、石棉瓦、彩鋼瓦或20目的網片等,高度為50~60釐米,其中10~20釐米埋入土中,接頭處不能留縫隙,四角要建成弧形。進、排水口的防逃網應為60目以上的長型網袋。

2.2.4 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口分別位於稻田兩端,儘量成對角設置。進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進水口用80目的長型網袋過濾進水,防止敵害生物隨水流進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蝦溝的最低處,用60目網袋包好。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證水灌得進,排得出,定期對進、排水渠道進行整修。

“稻蝦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程

3 苗種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3.1 清整與消毒

清理蝦溝,除去浮土,修正垮塌的溝壁。對於新改造稻田可選用生石灰消毒,在蝦溝中潑灑生石灰,用量為每畝100~150kg,進行徹底清溝消毒,殺滅野雜魚類、敵害生物和致病菌;對於有留田親蝦的稻田,可採用茶粕消毒,用量為每畝20~25kg。

3.2 施肥

對於首次養蝦的稻田,在蝦溝和大田中每畝施經充分發酵的畜禽糞肥300~500公斤,用旋耕機將有機肥旋耕至表層土中,埋入深度10~20釐米,施肥應在1月前完成;對於養蝦一年以上的稻田,由於稻田中已存有大量稻草和小龍蝦,腐爛後的稻草和小龍蝦糞便為水草提供了足量的有機肥源,一般不需施肥。

3.3 注水

稻田完成施肥5~7天后即可注水。前期注水10~20釐米,以利於水草種植和生長,後期隨著水草的生長逐漸加高水位至40~70釐米。

3.4 種草

3.4.1 水草品種及種植時間

水草的品種有伊樂藻、菹草、輪葉黑藻等。稻田水草種植的品種優選伊樂藻,伊樂藻種植期為11月到第二年3月份,最好在2月之前完成水草種植。

3.4.2 種植方法

水草種植方法為“分批次,先深後淺;蝦溝密植,大田稀植;小段橫植,平鋪蓋泥”。即一般分兩次移栽,先栽蝦溝,待蝦溝伊樂藻發力後再加水淹沒大田,栽種大田;蝦溝中水草成棋盤狀種植,株距2米,大田中水草成條狀種植,株距3米,行距6米;水草採取小段橫植、平鋪蓋泥的栽種方式,即用10~20根20釐米左右(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適當調整數量和長度)的小段伊樂藻橫向、平鋪于田底,中間蓋上適當厚度的泥土。另外,還可在蝦溝中種植一些茭白、水花生等挺水和漂浮植物。

3.5 解毒

在小龍蝦苗種投放前2~3天,用專用解毒劑對稻田進行解毒,以降解稻田中的農藥、殺蟲劑、重金屬殘留及稻田消毒時水體中的殘留毒素,提高苗種成活率。

“稻蝦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程

4 苗種放養

4.1 放養模式

4.1.1 投放親蝦

7~8月,每畝蝦溝放養規格35克以上的親蝦20~25公斤,雌雄比為(2~3):1,已養的稻田每隔3年每畝投放5公斤。

4.1.2 投放蝦苗

9~10月,每畝投放規格2~3釐米的蝦苗15~25公斤。為了提高產量,可在第二年的4~5月份,補投部分3~5釐米的蝦苗,實行輪捕輪放,每捕撈10斤大蝦可補投1~2斤蝦苗。

4.2 苗種放養要求

4.2.1 質量要求

體質健壯,生命力強,體表光潔亮麗,肢體完整健全,無病無傷,既不能有外傷,更不能有內傷。

4.2.2 放養時間

投放的時間越早,養殖效果越好。親蝦和蝦苗來源於苗種場、天然湖泊或捕撈戶的地籠,不從市場上購買,採用幹運法或半乾半水運輸法運輸。龍蝦苗種投放一般應在晴天早晨、傍晚或陰天進行,避免陽光直射。

4.2.3 試水

小龍蝦苗種在放養前要試水,經試水確認安全後,才可投放苗種。試水的方法:將少量的小龍蝦苗種放在盛有擬放養稻田田水的容器中,待24小時蝦不死,即可放養。

4.2.4 緩苗

在放養前要進行緩苗處理,方法是將苗種在田水內侵泡1分鐘,提起擱置2~3分鐘,再侵泡1分鐘,如此反覆2~3次,讓苗種體表和鰓腔吸足水分後再放養,以提高成活率。

4.2.5 防應激

苗種放養時稻田潑灑維C應激靈,以減輕龍蝦苗種應激反應,提高成活率。

“稻蝦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程

5 苗種放養後的管理

5.1 餌料投餵

至6月中下旬水稻插秧前,小龍蝦苗種投放後要按照“四定四看”的原則投餵餌料。適合的餌料有餅粕、黃豆、玉米、南瓜和野雜魚等,也可投餵優質的小龍蝦配合飼料。飼料要多樣化,提倡配合飼料+農副飼料。日投餌量為存塘蝦重量的2%~6%。一般每天投餵兩次,上午8:00左右,投餵量為日投餌量的30%;下午17:00左右,投餵量為日投餌量的70%。要堅持檢查龍蝦吃食情況,當天投餵的餌料在2~3小時內吃完,說明投餌不足,應適當增加投餵量;如第二天還有剩餌,投餌量要適當減少。當水溫低於12℃時,可不投餵。第二年3月份,當水溫上升到16℃以上再開始投餵。

5.2 水位調控

越冬期前的10~11月份,大田水位控制在30~40釐米;越冬期間(12月~翌年2月份),大田水位控制在50~70釐米;3月份,大田水位控制在30釐米左右;4月中旬以後,大田水位應逐漸提高至50~70釐米。

5.3 病害防治

5.3.1 清除敵害

蝦稻共生敵害防控措施為“徹底除野,加水過濾,驅趕水鳥”,即龍蝦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或茶粕徹底除野,養殖時進水口要用60目以上網袋過濾進水,平時要注意清除田內敵害生物,特別是驅趕水鳥。

5.3.2 蝦病防治

蝦病始終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多采用物理、生物的方法防治,嚴格控制消毒類、水質改良類漁用藥物的使用。目前威脅最大的疾病是病毒病。

症狀:專死大蝦,對小蝦影響較小;病蝦無活力,附肢無力,趴在水邊或水草上不動,可用手捕捉,兩個大螯無力下垂;胃腸道空,腸中部有藍色出血點;肝胰臟(蝦黃)腫脹,顏色發生變化;發病時間大部分為5月初~7月初。

預防及處理措施:

(a)提早放苗,提早收穫,待疾病爆發時大蝦基本收穫完畢。

(b)種好水草,用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改善水質,保持水體穩定。

(c)在4月中旬~5月底,適當投餵加有殼寡糖、酵母多糖或中草藥(三黃粉等)的配合飼料,以提高小龍蝦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d)出現病死蝦,應採取如下措施:將能上市的蝦儘可能上市,減少損失;將死蝦撈出深埋,避免爆發性傳染,器具要消毒;使用近期出產的聚維酮碘全池潑灑,連用2次,中間間隔1~2天。

“稻蝦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程

5.4 建立巡田檢查制度

勤做巡田工作,檢查蝦溝,發現異常及時採取對策。早晨主要檢查有無殘餌,以便調整當天的投餵量;中午測定水溫、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觀察田水變化;傍晚或夜間主要觀察瞭解小龍蝦活動及吃食情況。經常檢查、維修、加固防逃設施,颱風暴雨時應特別注意做好防逃工作,檢查田埂是否塌漏,防逃設施是否牢固,防止逃蝦和敵害進入。加強檢查,做好防偷、防稻田被外來物質汙染而缺氧、防漏水以及記載飼養管理日誌等工作。

6 水稻栽培與管理

6.1 水稻栽培

6.1.1 水稻品種選擇

品種選擇原則:米質優、產量高、抗倒性強、抗病性好、生長期短,水稻生育期135天左右,早插秧,早收割,早騰出茬口,延長龍蝦在稻田中的生長期。

6.1.2 稻田整理

要求整田時間儘可能短,防止溝中小龍蝦因長時間密度過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對於養蝦一年以上的稻田,一般不需施肥。對於首次養蝦的稻田,除了大田中剩餘水草翻耕後作為綠肥外,可以在插秧前7天,每畝補施優質商品有機肥300~500公斤,均勻撒在田面並用機器旋耕耙勻。

6.1.3 秧苗移栽

秧苗一般在6月中下旬開始移栽,採取“大壟雙行、邊行加密”的栽插方法,發揮邊際效應。水稻大壟雙行栽插技術,株距18cm,每壟兩行之間的行距為20cm,壟與壟之間的距離為40cm,每畝13000穴。
秧苗移栽返青5天后即可將小龍蝦從蝦溝中轉引到大田中養殖。

6.2 水稻管理

6.2.1 烤田

蝦稻共生的稻田宜輕烤,防止蝦苗在烤田時脫水死亡。水位降低到田面露出即可,而且時間要短,發現小龍蝦有異常反應時,則要立即注水。

6.2.2 水位控制

水稻插秧的水位為2~3釐米;插秧後立即注水保返青,水位控制在4~6釐米,以不淹苗心為準;秧苗返青後讓稻田水位自然落幹至3釐米,以提高水溫和泥溫,促進分櫱;有效分櫱結束後排水烤田2~3天,當水稻葉色由濃綠轉為黃綠色時應立即覆水至5釐米,並保持淺水位;幼穗分化初期提高水位至15~30釐米,並保持該水位至水稻成熟期;水稻收割前7天將田中積水徹底排盡。

6.2.3 用藥

水稻病害防治首選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禁用小龍蝦高度敏感的有機磷、菊酯類農藥。防治螟蟲類常用農藥為氯蟲苯甲酰胺,防治飛蝨類常用農藥為烯啶蟲胺,防治紋枯病、稻曲病常用農藥井岡黴素,防治稻瘟病常用農藥為三環唑。

為確保龍蝦安全,要嚴格把握農藥安全使用濃度,將藥噴在水稻葉面上,儘量不噴入水中,宜分區施藥。粉劑宜在早晨露水未乾時使用,水劑和乳劑宜在下午使用,用藥前大田加水至20釐米,噴藥後及時換水。

6.2.4 施肥

施肥以基肥為主,以追肥為輔,追肥少量多次,嚴禁使用對小龍蝦有害的化肥,如氨水和碳酸氫銨等。在小龍蝦脫殼期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分櫱肥少施或不施,每畝0~5公斤尿素,穗肥尿素10-15公斤,分2次施入,施肥時降低水位田面無水層時施入,施入後第2天上水。

6.2.5 水稻收割

水稻收割前7天將大田中積水徹底排盡,水稻收割後將秸稈粉碎還田,留茬30~40cm,注水10~20cm後種植水草。

“稻蝦共生”綜合種養技術規程

7 成蝦捕撈和親蝦留存

7.1 成蝦捕撈

7.1.1 捕撈時間

第一季捕撈時間4月初~6月上旬,第二季捕撈時間7月下旬~8月底。適時捕撈是養殖成敗的關鍵,要早捕,不能因價低惜捕或囤養,若要囤養,也須捕撈起來再採取囤養措施。

7.1.2 捕撈工具

最有效的捕撈工具是地籠。地籠網眼規格應為2.5~3.0釐米,保證成蝦被捕撈,幼蝦能通過網眼跑掉。

7.1.3 捕撈方法

①捕大放小,輪捕輪放。一邊捕撈,一邊補充投放3~5釐米蝦苗,補充量為捕撈量的10%~20%。

②增設誘餌,誘餌用醫用紗布包裹較好。

③防止缺氧,捕撈時要防止蝦多造成局部缺氧、死蝦。

④地籠隔3~5天移動一下位置,可增強捕撈效果。

7.2 親蝦留存

在7~8月成蝦捕撈期間,前期是捕大留小,後期捕小留大,留下足量親蝦用於繁殖,親蝦存田量每畝蝦溝不少於15公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