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01

單身男士與單身女士,誰更焦慮?在現在這個時代,焦慮就像空氣一樣,瀰漫在社會的每個角落。

幾乎人人都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有人因為伴侶問題焦慮;

有人因為工作問題而焦慮;

有人因為沒有存在感而焦慮;

有人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而焦慮;

有人因為沒有達到自我設定的目標而焦慮……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坦白來說,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極強的動物,在發現自己與社會時鐘脫節的時候,沒有一點危機感,反而會成為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所以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頂著焦慮成長的。

適當的焦慮,反而能給人一種安全感。

人生的本質,其實就是鬥爭。

和別人鬥爭,和自己鬥爭。

在合理的範疇中身處焦慮,是因為一個人有著想要拼搏的慾望和動力。

也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但是,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對立,和部分男性始終固守成見現象的出現。

男女關係對立的情況也是愈發的嚴重。

當然,也有能理解對方的存在。

但大多數人,還是對於異性有著無法抹去的成見。

尤其是在焦慮問題上,更是起了不小的爭議。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叫做:“大齡剩男和大齡剩女,誰更焦慮?”

雙方各執一詞,都覺得自己是壓力最大的那一方。

很多男性認為,女生根本就不會焦慮。

他們覺得女生活的多輕鬆啊,不用去考慮買房買車這種大額支出的問題。

可以盡情地月光,隨性浪,每天不是買口紅就是買包包,隔三差五還要跑出去和閨蜜吃喝玩樂。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而自己作為男性,剛從學校出來,一走上社會就要拼命賺錢。

睜眼是錢的問題,閉眼也是錢的問題。

而且還不能只顧著賺錢,要學會提升自己,不然就要被女性說成“中國式油膩大叔”。

但很多女性卻不能理解這類男性的想法。

她們認為,男性在這個社會上比起女性可以說是輕鬆了好幾倍。

因為男性只需要賺錢就行了。

而女性,往往一過25歲就要被催婚、結了婚就要被催生小孩。

並且不管什麼年齡,社會都要求女性要瘦、要白、要好看、要有吸引力。

再加上如果想要做一個生活優雅的獨立女性,同樣還得操心錢的問題。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聽起來,雙方的意見都有些道理。

但也都缺了些什麼。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02

生而為人,逃不掉焦慮二字

生而為人,誰過得都不輕鬆。

無論男女,大多都沒辦法好好的以自己喜歡的姿態生存下去。

活到30歲還單身的人,也許是自願,也許是沒辦法。

但他們往往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女性的生存壓力大多在於外貌和家庭。

不管你是否事業成功、經濟獨立;

不管你愛好豐不豐富、技能多不多;

不管你靈魂有不有趣、思想覺悟高不高。

只要你長相“不夠優越”,婚戀關係“不夠順利”,許是沒結婚、或是結婚了但是“嫁得一般”、可能結婚了但是沒生孩子。

在很多人眼裡,你就是一個失敗者。

男性的生存壓力則略有不同。

男性的生存壓力更多的在於經濟。

不管你在業餘興趣方面能做的多好;

不管你有多大的夢想;

不管你能不能做好一個“家庭煮夫”。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只要你不夠有錢,或者不願意“拼了命”的掙錢。

在很多人眼裡,你也是一個失敗者。

這是從古至今都存在的難題。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沒有最優解。

男性和女性,壓力都一樣大,都一樣會痛苦會焦慮。

與其開口就爭論:“你們男人/女人懂什麼!”

不如學會理解和尊重對方的不容易,沒有必要非得分個高低貴賤出來。

如果你有什麼不開心的,或是正在焦慮的事,也可以嘗試說出來。

無論是和朋友,家人,還是在我們的評論區,或是微博上的樹洞。

說出來,總會比憋在心裡更好的。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03

輕微焦慮,無需在意

新媒體時代,很多寫手們為了流量變現,給焦慮披上各種華麗的外衣。

一邊販賣著焦慮,一邊販賣著解決焦慮的方法。

於是很多人看了一套又一套的某某名人的成功學,提升能力課程買了一批又一批,卻依舊沒有什麼成就。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甚至有的人還會發現,怎麼自己活的比買課之前還差了?

那是因為你的輕微焦慮,本來就是正常的。

大多數人之所以身處焦慮卻能夠不影響正常生活,是因為我們的焦慮都在可控範圍之內。

而且這種焦慮是出於一種沒有滿足的慾望。

簡單舉例來說,當你年薪20萬的時候,你渴望年薪30萬的生活。

等你真的掙到30萬的時候,你又會渴望年薪50萬的生活。

這種輕微的焦慮,反而有利於我們的發展。

因為我們看到了現實,又看清了自己。

這種焦慮,恰恰是我們能夠做出點什麼的契機。

有人說,當你認為你什麼都能做時,其實你什麼都做不了。當你認為你什麼都做不了時,這時你才慢慢開始能做了。

正是這個道理。

德國的精神病學家Gebsattel也曾說過:“沒有焦慮和沒有恐懼的生活一樣,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一個不會焦慮的人,就喪失了對“危險”的判斷能力。

活在舒適區裡,滿足於當前的生活和自己的狀態。

和鹹魚沒什麼區別。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所以我們說,適度焦慮的焦慮並不可怕。

甚至他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

當然,這是指焦慮在可控的範圍內。

但如果焦慮超過了可控範圍,就會發展成為心理疾病:焦慮症。

焦慮症,就完全沒有正向意義了。

因為它往往會導致你無法入睡、脫髮、食不下咽……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請及時就醫,越早越好。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04

理解別人,也理解自己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在25歲面臨的焦慮與30歲後的焦慮有什麼不同?

一圈答案看下來,發現那些答案的中心思想都如出一轍。

25歲擔心的是自己的夢想。

這份工作是我喜歡的嗎,可以提高自己多少能力?

我要換一份工作嗎?要轉行嗎?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30歲擔心的,則是現實。

就像文章一開始提的那個問題一樣,30歲的單身男女,誰更焦慮?

或許在他們眼裡看來,25歲小年輕的焦慮根本就不是什麼事,對方的焦慮也根本不算什麼事。

最近這段日子,看了很多關於女生30歲怎麼怎麼樣之類的文章。

很多人其實都不想將就,說著自己想將就也不會等到30歲。

但說實話,大部分人都是嘴上說著不將就,回到家關上門自己又會特別心慌不知所措。

不斷地去懷疑自己的“不將就”到底對不對,自己的倔強是否是正確選擇。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當然,也有部分女性確確實實精神夠獨立,願意過著不將就的人生。

可更多人,卻是單純跟著喊著口號,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剩男剩女這樣的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被提起一次。

兩邊都在焦慮,兩邊卻又互相看不起。

我們都該學會理解。

不僅是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也要去理解對方的不容易。

不能以偏概全。

蕭伯納曾說過這樣的話:“想結婚的就去結婚,想單身就維持單身,反正到最後你們都會後悔。”

所以呀,有些問題不是想想就能夠有答案的。

放平心態,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想要獨身的幸福,就不要被周圍人的焦慮所影響,安心過好自己的生活。

想要擁有愛情,就一邊努力提升自己,一邊出去多見人。

多花點時間去想想自己為什麼明明不想單身還是單著,想想自己想要的配偶是什麼樣的,是否可能實現,自己的底線在哪。

天上既不會掉老婆,也不會掉老公,一切都只能靠我們自己去嘗試和經營。

也不要因為覺得別人生活的幸福,就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和焦慮。

要知道,很多人無論日子過得有多苦,都只會展示自己靚麗的一面。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又何必去攀比。

不管怎樣,我們都一直要前進,不能停下來。


30歲之後,“剩男剩女”誰更焦慮?


不要因為輿論壓力而被迫匆忙選擇一種生活,每天生活在無意義的焦慮之中。

願我們所有的選擇都是從容不迫,遵從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