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世界史——中國人的世界歷史觀

重寫世界史——中國人的世界歷史觀

重寫世界史——中國人的世界歷史觀



1、自序

2、世界文明始於中國

3、中華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

4、言過其實的西方民主和民主傳統

5、中華文明推動西方走上近代崛起之路

6、喪失鬥志:近代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7、新世界史綱要

自 序

就如同,自然界的太陽是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一樣。

人類歷史的太陽也是首先從東方升起,然後在西方落下的。

1840年以來的中國人生活在一個錯誤的時代,很有一些人因此而產生了民族自卑心理,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人類歷史的太陽是從西方升起的,而且始終高懸西方的天空,永遠不會落下。

純屬錯誤時代催生的完全錯誤的認識。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西方逐漸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優勢地位。從此,一改其對東方長期以來的崇敬態度,就如暴發戶,一闊臉就變,開始出現各式史學著作不遺餘力地挖掘歐洲文化的優秀傳統、竭盡全力地論證西方文明的天然優越。聲稱“據實直書”的西方史家通過隱瞞歷史事實、曲解歷史事實,精心裁剪、仔細雕琢,終於塑成了西方文明的金身,至今光亮照射東西方世界。

重寫世界史——中國人的世界歷史觀

本書作者寫作此書就是要恢復世界歷史的本來面目,要為中華文明正名,要為中華民族張目,要讓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認識到,如同自然界一樣,人類歷史的太陽也是首先從東方升起的。中華民族才是天生的貴族。

重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舊的一天行將過去,新的一天即將來臨。

太陽將再度從東方升起。

撰此短文置於書首,以為序。

世界文明始於中國

世界文明始於何處,蘇美爾?中國?結論的得出,要以考古發現為依據。

先探討一下文明曙光最初在什麼地方出現的。

國際社會普遍認可,所謂文明曙光指的是農業的出現以及陶器的發明。

人類誕生以後的數百萬年間,一直以採摘野生植物、捕殺野生動物為食物來源,通過向大自然索取的方式生存並繁衍。直至通常所說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試圖運用多年觀察積累的經驗,將野生植物培育成可以年復一年連續再生產的人工栽培作物,將某些易於馴服且繁殖較快的動物馴化為家畜,以提供更多的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從單純的消費者變成生產者,這是人類發展歷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變化,標示著文明曙光的出現。

陶器的發明同樣具有偉大的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人類第一次改變自然材料性質的重大創造,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的嶄新篇章,使人類以後的文明、發展成為可能。

西方史學的觀點認為,文明曙光最初出現在西亞的利凡特地區,以後又向中亞、歐洲地區擴散,最終甚至遠及東方的中國。

一般意義的兩河流域再西面一點,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和土耳其東南部,被稱作為利凡特,又稱農業起源的新月形地帶。由於這一地區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潮溼,夏季炎熱乾燥,有適於栽培的野生穀物和易於馴養的動物,從舊石器時代到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也有相當的基礎,因而成為“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大約在公元前10500~前8000年,有了農業的萌芽。

敘利亞的阿布胡賴拉遺址位於阿勒頗附近,緊鄰幼發拉底河岸,其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0500年到前6000年,發掘於1972-1973年。遺址的主要形式是土丘,土丘面積約11.5萬平方米,多由古人居住時形成的廢棄物逐漸堆積而成。1.2萬年前,當地的採集狩獵人開始收集和種植野生的小麥、大麥和扁豆等穀類和豆類植物的種子。這種耕種文化出現1千餘年後,多種植物種子的大小、形態和結構從野生型向栽培型轉化。1萬年前後的小麥,籽粒大,麥粒成熟時不易自然脫落,已馴化為人工培育種。 但是陶器在這一階段沒有出現。

阿布胡賴拉遺址的發掘表明,古代西亞的種植行為始於大約1.2萬年前環境變化時期的一個採集狩獵人的小型定居聚落。從單純的依賴於野生植物的採集和野生動物的捕獵轉變為依賴於馴化的動植物用了大約2000年時間。

穆賴拜特遺址與阿布胡賴拉遺址相距不遠,位於幼發拉底河東岸,距離阿勒頗東南約86公里。年代約在公元前9千年至前7千年,1965年開始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人口數百人。儘管毗鄰阿布胡賴拉遺址,穆賴拜特卻沒有發現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居民靠狩獵和採集為生,沒有出現原始農業。但該遺址發現了5件低溫燒製的陶器,其中4件年代約為公元前8千年,為西亞地區最早,在年代較晚的地層中沒有發現陶器。一般推測,在封閉式的陶窯發明之前,未經高溫燒製的陶器較軟且易滲漏,人們寧願使用木質或石質的容器。也有人推測,由於陶器燒製的火候不高,陶片可能已成為粉末。   

大約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亞各地才先後進入有陶新石器或發達的新石器時期。

2010年,德國考古學家與伊朗考古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對位於伊朗西部扎格羅斯山山麓的早期農業村莊遺址進行了全面發掘。埋藏在地下約8米深的考古沉積物的放射性碳年代測定結果顯示,11500多年前,扎格羅斯山前地帶的人們也已經開始栽培野生大麥、小麥和扁豆等,9800年前,人工種植形式的小麥出現。

近在咫尺的地方沒有傳播,幾百公里外的地方有何可能實現傳播。這一考古發現表明,小麥單一起源說、農業技術傳播說這些所謂的科學真理其實都是西方經不起檢驗的假說、假設。

任何事物只要首先出現在西方,就必具傳播性,會向世界各地擴散;任何事物只要首先出現在東方,就基本不具傳播性,其他地區應該都是獨立起源的。這種思維邏輯應該不是科學的思維邏輯。

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表明,文明曙光最初出現在中國,但未必擴散至遙遠的西方。

位於中國湖南道縣壽雁鎮的玉蟾巖遺址是1988年發現的。1993年、1995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曾先後兩次對這個遺址進行發掘,出土了大量的舊石器向新石器時期過渡的文化遺物,如石器、棒器、動物骨頭殘骸、種子,最重要的是當時發現了栽培水稻的稻穀標本和陶片。出土的陶片大約距今1.4萬年。出土的幾枚古栽培稻初步認定是1.2萬年前的。

玉蟾巖的文化堆積厚達3米,這顯然不是短期人類活動造成的,而是長期生活的結果。玉蟾巖出土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製品、角、牙、蚌製品。石器的組合主要為刮削器、砍砸器、鋤形器、石錘,還有少量的亞腰斧形器、蘇門答臘式石器、尖頭器。其中鋤形器、亞腰斧形器、蘇門答臘式石器都是原始農業用具。這些工具的出土,更直接證明了玉蟾巖存在原始農業。

2004年又進行了第三次發掘,第三次發掘集中了當今世界上研究農業起源最權威的專家。除來自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外,還有來自美國、以色列的4位外籍教授。發掘的主要目標是尋找稻作農業起源更早、更多的證據。

此次發掘,中美聯合考古隊又發現了六枚炭化的稻穀。因為標本所處的環境不同,三次出土的稻穀炭化程度不一,顏色也有差別。玉蟾巖出土的稻穀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徵的特殊稻種,體現了從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狀,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大粒性”。同時,中美聯合考古隊在玉蟾巖也發現了相當原始的陶片。

為了精確地測定遺址使用年代及陶器碎片的年代,考古工作人員對遺址堆積的地層進行了詳細的碳年代測定分析。研究人員從遺址地層中提取了100多份骨碎片和木炭沉積物樣本,對其中通過嚴格預篩選的27個樣本進行了放射性碳測年,從而獲取了遺址不同地層的年代脈絡。確定遺址使用年代距今1.4萬年~1.8萬年。 表明玉蟾巖古栽培稻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作物標本。

通過出土地層對比,研究人員確定陶器碎片的年代最早距今1.8萬年。2009年6月5日,有關玉蟾巖陶片斷代的文章刊載在了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學報》上,指出玉蟾巖出土的陶片大約距今1.7~1.8萬年。這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此前發現的陶片都要早好幾千年,也標誌著玉蟾巖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發明了陶器。

絕非偶然,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完全意義上的現代人最早也出現在湖南道縣。

2010年以來,有關研究人員在湖南道縣境內的福巖洞進行了連續調查和發掘,先後發現47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大量動物化石。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對道縣人類化石形態和相關的地層、年代以及動物群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顯示,道縣人類牙齒尺寸較小,明顯小於歐洲、非洲和亞洲更新世中、晚期人類,位於現代人變異範圍。道縣人牙齒齒冠和齒根呈現典型現代智人特徵,如簡單的咬合面和齒冠側面形態、短而纖細的齒根等。

在湖南道縣發現的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證明,8萬至12萬年前中國華南地區已經有現代人活動的痕跡。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生活在亞歐大陸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

根據現有的化石證據,最早的現代類型人類在西亞和歐洲出現的時間在4.5萬至5萬年前。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特徵的人類在東亞大陸出現的時間比歐洲和西亞要早至少3萬年至7.5萬年。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2015年10月15日出版的國際權威刊物《自然》雜誌上,題為《中國南方已明確的最早現代人》。

位於中國江西萬年縣的仙人洞遺址,地處贛東北石灰岩丘陵地區的一個山間盆地。洞穴深四十米,寬約十九米,最高處近六米,可容納上千人。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考古人員就對遺址有過大規模的發掘,1993年、1995年和1999年由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國安德沃考古基金會組成聯合考古隊先後進行了五次發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製品和動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現最受關注。

2009年,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合作團隊對萬年仙人洞陶器的年代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合作團隊在重新清理出來的考古地層剖面上採集了系列碳十四測年樣品和地層微結構樣品,確定碳十四測年樣品與陶片的地層等時關係,證實以前發掘的考古地層是人類活動形成的原生堆積,不存在自然過程或者後期活動的攪擾,所測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層位陶器的年代。由此證實仙人洞遺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萬年,比此前在東亞各地發現的最古老陶片早2000年至3000年,是目前世界上已發表陶器的最早年代。

2012年,分別在美國《SCIENCE》、中國《南方文物》刊載了關於“江西仙人洞遺址兩萬年前陶器的年代研究”的文章,對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此外,在該遺址吊桶環洞穴還發現了17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和12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作物遺存之一。

事實清楚地表明,在歐亞大陸,生活在中國華南地區的古人類最早實現了從猿到人的徹底蛻變,進化成為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他們的後代最早實現了人類從狩獵採集到食物生產的偉大跨越,最早開始了改造自然的創造活動,為人類以後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的考古發現還表明,最晚在一萬年前,中國大陸已全面進入陶器時代。最晚在九千年前,中國大陸無論北方還是南方,都進入了農業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