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朋友圈”又雙叒叕擴容了,最強城市群呼之欲出?


對長三角來說,擁有三省一市的龐大腹地,如果能夠更徹底地互聯互通,未來才會有更大的發展。

長三角“朋友圈”又雙叒叕擴容了,最強城市群呼之欲出?

長三角“朋友圈”再次擴容。

日前,在安徽蕪湖舉行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九次會議宣佈,蚌埠、黃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陽7個安徽城市,正式被吸納成為城市經濟協調會新成員。

這意味著安徽所有城市全面“入長”,同時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完全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41個城市。長三角一體化,邁出新的一步。

五次擴容,長三角深度一體化

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是地級以上城市自發組成的合作組織,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至今已經有27年曆史了,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作用顯著。

在一體化合作早期,該組織只有15個城市,包括上海,江蘇的南京、蘇州、無錫、南通、常州、揚州、泰州、鎮江,浙江杭州、寧波、紹興、嘉興、湖州、舟山,安徽沒有城市列席。

包括本次增員在內,經過五次擴容之後,它終於覆蓋到了三省一市的全域範圍。整個擴容的進程,尤其是和上海不接壤的安徽,各城市逐漸被吸納進來,足以說明長三角內部的互聯互通和開放程度,在不斷增強,影響力不斷擴大。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是自發組織,此次增員之後,有聲音認為長三角城市群進一步擴大,其實是一種誤解,至少目前,更嚴謹的說法是長三角“朋友圈”擴容。

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前,長三角城市群已經獲批成為國家級城市群,而按照2016年獲批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的範圍涵蓋26城,總和人口1.5億左右,GDP總量接近18萬億。像此次加入的蚌埠等城市,都不在範圍之內。

當然這並不妨礙長三角一體化廣度的拓展。城市群固然有嚴格的邊界,但一體化過程中,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市場要素,往往會尋求更廣闊的流通範圍。所以即便在討論長三角城市群時,通常默認是26城,但實際上地方之間的融合,早就溢出了這個界限。

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不斷地吸收新成員,也是因為,相對於長三角的未來發展來說,如果將一體化的範圍,嚴格限制在長三角城市群26城,那麼其天花板其實相當有限。只有不斷打通行政邊界,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城市間的協作才能創造更大的可能。

長三角“朋友圈”又雙叒叕擴容了,最強城市群呼之欲出?

▲長三角

打破邊界,長三角的互聯互通

長三角一體化一直都走在全國前列,比如上海11號線是全國首條跨省地鐵線,一直延伸到蘇州崑山。崑山長期坐穩百強縣榜首,正是靠著為上海做經濟配套,承接外溢產業。

今年年初,發改委下發《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成為首個都市圈發展的指導意見;時隔不久發佈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要求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之外,還提到要深入推進城市群發展。

無論是都市圈戰略,還是城市群戰略,都是一體化的推進路徑,它意味著城市化發展到了新的階段,打破城鄉界限之後,亟待打破城市間的界限。這種發展思路,也是借鑑了長三角等地的成功經驗。

比如從區域分工的角度講,一體化避免了城市定位的同質化,不同地區可以錯位發展,協同分工。上海的金融業、服務業,蘇州的製造業,杭州的互聯網,或者研發在滬、生產在外的分工模型,城市之間採取差異化的發展路徑,整個長三角的蛋糕,才做到了如此巨大。

具體到每座城市來說,協同分工之後,比較優勢才能發揮到最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上海新機場,儘管官方否認有上海第三機場,但今年7月,南通新機場列入長三角一體化規劃,也就是說它將扮演事實上的上海第三機場角色,分擔上海航空樞紐部分職能。

對上海來說,這種模式克服了有限的城市空間,無法承載不斷增長的人流、物流的局面;對南通來說,納入上海的航空樞紐版圖,會為它帶來不少流量,交通通達度的提升,也能提高城市的能級。

對長三角的市民來說,“朋友圈”不斷擴大,一體化覆蓋到三省一市41城,同樣會帶來各種好處。

去年年底,上海、杭州、寧波的地鐵二維碼,就實現了互聯互通。未來隨著交通基礎設施打通,職住分離的跨城通勤更方便。另一方面,一體化伴隨的跨城跨省的醫保結算,教育資源共享共通,都可以為人口的自由流動提供更大的便利。

長三角“朋友圈”又雙叒叕擴容了,最強城市群呼之欲出?

▲粵港澳大灣區



長三角VS粵港澳,誰是最強城市群?

長三角“朋友圈”擴大後,很容易讓人想到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對比。不過如前所述,大灣區的範圍包括港澳以及廣深在內的珠三角9市,如果嚴格按照城市群對標,長三角“朋友圈”擴不擴容對它並沒有影響。

以26城來計算,2018年長三角城市群的GDP接近18萬億元,人口1.5億左右;而大灣區11城的GDP為10萬億出頭,人口7000萬左右。只看宏觀數據,範圍更廣的長三角城市群自然要更勝一籌,大灣區的體量,大體和長三角城市群下的上海都市圈差不多。

而且長三角城市群的層級結構,其實更加合理,核心是上海,還有杭州、南京、蘇州等頭部二線城市,在它們之外,還有無錫、寧波、常州等。相對來說,大灣區雖然是多中心,但是在港澳和廣深之外,二級城市的整體實力,還是要弱很多。

另外長三角相對於大灣區,另一個重要優勢在於天花板更高,一體化可以輻射到三省一市全域範圍,但大灣區中廣東的珠三角9市之外,粵北等地區仍然有大量的貧困地帶,和富裕的珠三角形成了鮮明對比。

所以放眼全國,在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國中南部城市群之外,外界普遍認為,長三角城市群是目前最有實力衝擊世界第六大的城市群。

當然無論是整體發展水平,還是一體化程度,和世界五大頂級城市群相比,長三角都還有一定差距。它不僅GDP總量最低,人均GDP只有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五分之一左右,地均GDP更是隻有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十分之一。

即便和粵港澳大灣區相比,長三角城市群在體制機制上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要知道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的前提下,融合到了現在的程度。所以對長三角來說,擁有三省一市的龐大腹地,如果能夠更徹底地互聯互通,未來才會有更大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