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助者”變“助人者”

<table> 從“受助者”變“助人者”

王志為(右)與村民一起清除村中雜草。.

/<table>

近日,碧桂園社會責任部的綜合業務主管王志為,回到英德市石灰鋪鎮的家中收拾行李,準備趕赴韶關市南雄縣開展“稻蝦共生”扶貧項目。今年10月,他剛忙完清新區山塘鎮的扶貧項目,在英德呆了不到兩個月,又啟程前往下一個扶貧點。

王志為是一名90後扶貧幹部,因為長期蹲守農村基層,皮膚顯得有點黑,笑起來卻非常陽光。他曾是一名貧困學生,差點因家境困難讀不了大學。所幸在碧桂園集團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學業。畢業後的他,延續了碧桂園的扶貧精神,選擇走上扶貧之路,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

通訊員 張廣平

因病致貧▶▷

為湊學費賣了家中唯一一頭牛

王志為出生在英德市石灰鋪鎮的一個農村家庭,家裡兩兄妹,靠父母種田和打散工維持生活,雖然說不上富裕,但也不愁三餐。然而,在他初中時,母親突然患上腦萎縮,經過多方治療仍然無效,不僅失去勞動能力,連生活也不能自理。

為給母親治病,王志為一家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下不少外債,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頓時陷入困境。2014年高考,因為家庭變故,王志為的成績並不理想,此時他一心只想早點出來打工幫補家用,照顧母親。“但是我爸一直反對,只讓我兄妹倆好好讀書,學費的問題他來解決。”為了給王志為湊齊讀大學的學費,父親還把家裡唯一一頭牛賣了。“這頭牛是我家維持收入的支柱,未來學費怎麼來?我不知道,也不敢想。”

正當王志為迷惘之時,他無意中聽到一個好消息:2014年,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大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正式對外招生,學校不僅免除學生學費、教材費、食宿費等所有學雜費,還發放一定的生活補助。王志為抱著嘗試的心態報名,通過高考、面試和學業考試等綜合考評,他被錄取了,就讀工程造價專業。

沒有了後顧之憂的王志為,如飢似渴地學習工程造價專業技能,他以為這輩子只和工程項目“打交道”,直到大二時的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2016年,王志為參加大學社會實踐活動,來到英德市西牛鎮樹山村,協助碧桂園集團的扶貧幹部開展幫扶工作。“雖然工作內容只是幫忙打雜,但我的感觸卻無比深刻。”這是王志為第一次接觸公益扶貧,他直觀地認識到,原來還有許多比自己還貧困的家庭需要幫助。“雖然社會實踐的時間只有一個星期,但我從中感受到了幫助人的快樂,這是我從未體驗過的。”這一刻,王志為想起了自身經歷,他決定要從一名“受助者”變成一名“助人者”。

致力扶貧▶▷

幫扶多個鄉村贏得掌聲和信任

王志為畢業那一年,剛好遇上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的校園招聘,他沒有猶豫,提交了簡歷,並通過層層面試,成為基金會的一員。“當時老師和家人都不同意我去做公益,認為我三年的學習全部都浪費了,但我仍堅持自己的選擇,要成為一名‘助人者’。”

王志為回到了熟悉的樹山村,負責村裡的工程項目建設。因為在農村長大,也懂得客家話,王志為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雖然我曾經很嚮往城市的生活,但參加工作後,還是發現鄉村生活更適合我。”

兩年來,王志為的扶貧身影出現在廣東多個鄉村,幫助當地開展各類扶貧項目。他去過韶關翁城鎮黃塘村,協助該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使昔日髒亂差的貧困小村莊變成乾淨整潔的美麗鄉村;也在英德15個鄉鎮開展135期就業培訓班,使將近3000人憑藉新學到的技能找到了相當於以往雙倍收入的工作;還在清新區山塘鎮開展“稻蝦共生”項目,探索“種養結合”之路……

兩年的扶貧道路,王志為感觸最深的是兩點,一是鄉村環境的變化。“在韶關黃塘村駐村之初,許多村民不相信碧桂園會幫助蓋新房,還幫著脫貧,還有村民到處打聽碧桂園是不是騙子。”王志為說,為了消除村民的顧慮,他與碧桂園駐村扶貧幹部一起丈量土地、做村民思想工作、協調項目建設……最終,一棟棟嶄新的房子建起,停車場、籃球場、羽毛球場、休閒公園等設施也出現在村民眼前,駐村扶貧幹部贏得了村民的掌聲和信任。

二是貧困戶思想的轉變。“有些貧困戶聽到碧桂園來扶貧,就整天想著幫扶單位‘送錢’‘送物資’。”為了讓貧困戶打消這種想法,王為志與同事磨破了嘴皮子做思想工作,同時通過舉辦多個培訓班,讓貧困戶實現“造血脫貧”。如英德市黃花鎮的貧困戶黎金龍,因患有軟骨症,幾乎沒有勞動能力。在碧桂園集團的幫扶下,他進入淘寶雲客服培訓班,經過3個月培訓成為一名淘寶客服,每月掙到約3000元的工資。

“扶貧工作雖然很累很辛苦,但看到村莊不斷變美麗、村民越來越富裕,再辛苦也是值得的。”王志為說,如今不僅越來越多的村莊在碧桂園的幫扶下脫貧,他自己家也在碧桂園的幫助下,在去年實現脫貧,“現在妹妹已經大學畢業,準備當一名老師,大家的日子都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