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鄙視鏈底端?

2012年,全球知名廣告公司智威湯遜曾就英美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印象發佈過一份報告,結果顯示,“中國製造”給英美消費者最普遍的印象是“海量生產”;45%的人認為“安全水平低”;35%的人認為“質量差”;33%的人認為“檔次低”。

而在七年後的今天,西方對於中國製造的這種刻板印象仍然存在,甚至是在殿堂級的歐洲時裝院校裡。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幾天前,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以下簡稱“聖馬丁”)下屬的時尚與紡織品專業預科在其官方ins賬號轉發了一張學生作品,引發眾怒。

在這張作品中,一個未露臉的人手舉橫幅站在店鋪門前,這條橫幅上裝飾有疑似暗指清朝辮子的圖案,並赫然寫著:

“Fuck Fashion”

(去他媽的時尚)

“Fuck Fast Fashion”

(去他媽的快時尚)

“中國製造 £0 Worth”

(中國製造一文不值)

不僅轉發了這張照片,聖馬丁還配上了鼓掌的emoji表情。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截圖來自BoF時裝商業評論,原po已刪除

這個舉動引起了中國時尚圈的強烈抗議,從聖馬丁的中國畢業生到中國時尚業界的重要人物都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並在聯名公開信中要求聖馬丁對涉嫌“種族歧視”的這一事件進行道歉。

對於將聖馬丁作為心之所向,或曾在那裡有過求學經歷的中國學生們而言,雖然時裝理應是一種自由的藝術表達,但是聖馬丁作為一個官方機構而為種族歧視發聲,這樣的做法仍然令人失望。

事發後一天,聖馬丁在官方Instagram及Twitter上發佈了致歉聲明,並表示將會對自身機構存在的制度偏差和文化偏見現象進行積極處理。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聖馬丁道歉信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中國製造第一次面臨被輕視的處境。

“到今天為止,在絕大多數西方人眼裡(以前我Master班上同學可以說是百分之百),‘中國製造’還是低廉劣質的代名詞,只有真正深入瞭解服裝產業(比如之前教我產品管理的老師),到過寧波、廣州等工廠實地考察過的,才知道‘中國製造’也有很優質的。”時尚博主“Mars業餘時裝評論”寫道。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我們在打開眼界走出去,但真正瞭解中國的西方人士並非那麼多,國外輿論對中國的描繪

很多還停留在刻板的想象階段。”Tasha,上海時裝週旗下先鋒時裝平臺LABELHOOD的創始人告訴我們,“上海時裝週期間,我不止一次在接待的外國賓客眼中看到對我們發展的驚訝,不僅是硬件,對設計能力也是身臨其境後才看到真實的中國發展程度。”

事實上,這種對中國製造的偏見並非時尚圈專屬。

在一檔日本綜藝的街頭採訪中,一位日本女生表示自己抵制中國製造,只吃日本生產的食物,因為她此前曾看過一則中國包子用紙板做餡兒的新聞(這條新聞後來被證實是假新聞),從此便對中國製造產生了不信任感。

而當節目組問她身上穿的衣服產自哪裡時,她才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一直穿著中國製造的衣服。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國外主流媒體在報道中國製造時往往存在傾向性,這和偏見的產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一份對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以及《華爾街日報》等四家美國主流媒體有關“中國製造”的報道的分析中發現,“tainted(汙染的)”、“dangerous(危險的)”、“toxic(有毒的)”、“unsafe(不安全的)”、“harmful(有害的)”等詞語成了這幾家媒體對中國產品的主要修飾語。

不過比起外國消費者,中國消費者對於中國製造的信任感也未必高出多少。

2017年,日本第三大化妝品公司高絲宣佈將不再在中國生產化妝品,他們認為中國消費者更愛made in Japan的產品。

這種推測不是空穴來風,從國人出境時不辭辛勞地揹回來的那些洋奶粉、奢侈品、紙尿褲中就可見一斑。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製造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在三十年的崛起中,中國製造不僅為中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產品品類也幾乎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儘管如此,中國製造仍然長期處在鄙視鏈下游。

聖馬丁事件中頗為弔詭的一點是,中國製造憑什麼應該為快時尚“背鍋”?

在為快時尚生產產品的過程中,質量標準被不斷降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供應鏈上游對於價格的不斷施壓。近二十年來,生產成本走高,衣服卻變得越來越便宜,那麼被壓縮的價格去了哪裡?

一部討論快時尚生產的紀錄片《The True Cost(真實的成本)》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種答案。

“在西方,他們想要每天都有大減價,所以他們每一天都在向我施壓。我們很需要那筆生意,而且我們沒有其他選擇。”一位孟加拉國的服裝廠老闆說。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當價格被壓縮到底線,可能會導致幾種結果:要麼價格反彈,要麼製造商倒閉,更多的情況是工廠偷工減料來降低成本。

國外的快時尚品牌選擇在中國進行生產,圖的是中國較低的生產成本,也就是“更低的價格”。客觀來看,中國製造只是快時尚的實現手段,是全球資本市場配置的結果。

且不說中國製造也有高端的產品線,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即便是抵制粗製濫造,為什麼不去質疑快時尚品牌的生產模式,或是快時尚產業本身,而只把所有的錯歸咎於中國製造?這是否有失偏頗了?

“中國製造在過去二三十年的初期發展是依靠大批量的廉價勞動力、薄利多銷等方式在全球製造業中野蠻生長的,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多少會存在令人詬病的缺陷,但如今的中國製造,早已不能同日而語。”中國獨立設計品牌deepmoss的設計師dido告訴我們。

另一方面,在中國製造越來越貴的今天,快時尚的主要產地也已經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地區,和以孟加拉國為代表的南亞地區。把中國製造和快時尚強行捆綁,也算是一種傲慢的刻板印象。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而一邊吐槽著中國製造,一邊又在享受著中國製造的便利,這樣的做法也難免有些自相矛盾。

如果沒有了中國製造,人們會怎麼樣?對於這個問題,許多人已經做過實驗。

把一個普通日本人家中所有中國製造產品都搬出去,最後整個家幾乎都被搬空——不僅是家電,連LED燈泡也得擰下來,因為其中包含中國生產的元件。

進行試驗的節目組從這個普通日本人的家中共發現了600多件中國製造的產品,從衣物、鞋子到玩具、雜貨,一應俱全。

十多年前美國記者薩拉也做過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她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試圖證明美國人離開中國製造也能生存下去。

最後她將自己一年的經歷集結成書,並寫道,“12月31日是我們家‘拒絕中國’的最後一天。沒有中國貨的一年,生活簡直是在與家人的爭吵中度過的。我試圖證明‘中國製造’並不能影響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她的感受也得到了數據的支撐,以聖誕這個節日為例:

在2016-2017年間,被美國媒體稱為“中國聖誕村”的義烏周邊的600多個工廠共生產了價值三十億美元的聖誕相關產品。這意味著,如果沒有了中國製造,近2億美國人過聖誕節將沒有禮物和裝飾品,連聖誕老人也會失去他的假髮和假鬍子,因為91%的假髮和鬍子都產自中國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坊間曾經流傳過一個鑑定正品鞋與山寨鞋的方法:穿上一個月,開膠的是正品,不開膠的就是莆田鞋。我們並不提倡山寨,但是這個反例其實也說明了,中國製造和劣質並不存在必然的關聯。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製造業開始復甦,各個城市都有了自己出名的品牌,如上海的永久牌自行車,武漢的鶯歌電視等等,諸如洗衣機、電冰箱、收錄機等消費品開始進入廣大中國家庭。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隨著中國製造不斷成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為代表的民營企業逐漸崛起,“下海創業”成了一種時興的選擇。大批國外製造企業開始進入中國,中國的低成本優勢顯露無疑。

時間推進到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東部沿海的製造企業逐漸在國際上形成了競爭力,中國製造聞名全球。

隨經濟發展而來的,是勞動力、原材料及能源成本等生產成本的上升。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教授辛奇·利維教授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03-2008年期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19%,而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增幅為3%。

經濟學家郎鹹平曾預言,“2015年中國製造業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國人口紅利將盡,使得東南亞國家成了品牌們的備選,更多訂單流向緬甸、印尼、孟加拉國等成本更低的國家。在2011年,越南已是美國進口服裝第二大供應商。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孟加拉國服裝工廠

不過實際情況似乎沒有那麼糟。

在2017年,GU、STRIPE INTERNATIONAL等日本企業開始將生產轉移回中國——東南亞製造雖然便宜,但是過長的物流距離和配套的供應鏈遠遠不及中國。一件在中國生產的衣服,能夠比在東南亞生產的衣服提前1-2周抵達日本。

“中國在多數行業已經擁有媲美世界最好水平、甚至領先世界的供應鏈資源。”Tasha告訴我們。

除此之外,中國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離顧客更近一些對於製造商而言也是中國製造的一個優勢。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我們很難否認,在標籤上那一小行“made in xxx”的標籤裡已經鐫刻了一條隱形的高低排序,但是這個標籤真的如此重要嗎?

在歐洲,歐盟對於“made in xxx”如何標註並沒有嚴格的限定,只要產品最後一道加工工序在某個國家進行,就可貼上本國製造的標籤——即使前面耗時最長的生產並不在這個國家進行。

《奢侈的》一書也對這種現象有所揭示,“有的品牌商把全部包包都放在中國生產,除了手柄。包包運至意大利時才加上手柄;還有些品牌商把勞動最密集的鞋面加工部分放在中國,再到意大利裝上鞋底——這些產品統統被打上‘Made in Italy’的標籤。”

在鄙視鏈的作用下,“made in xxx”這張標籤更像是某種令人存疑的符號。不看產品本身,而只憑借“made in xxx”的標籤來下判斷,其實是不太明智的做法。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設計師dido在採訪中告訴我們,deepmoss的產品均在中國生產,品牌在杭州、深圳、廣州、青島、廈門等城市均有合作工廠。“這些前輩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工作長達20幾年之久,與品牌建立了很深的信任。”她說。

中國設計師陳鵬也在“BoF時裝商業評論”對聖馬丁事件相關的報道中留下了自己的評論:“現在的中國製造已經是國際水準,經常出國做showroom訂貨的品牌們都知道,有些國外品牌產品根本沒辦法過檢測,大部分中國製造的產品是經得住考驗的,國內GB18401的標準,比美標、歐標高許多。”

這幾年我們不只在討論“made in China”,更多關於“designed in China”的聲音也在湧現。在前不久的上海時裝週中,我們報道了許多新生的中國創造,而越來越多品牌,比如中國李寧、太平鳥等,也在走上國際舞臺。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中國設計師王逢陳曾在2018春夏這一季推出了“Made in China”系列,把“Made in China”直接變成了衣服胸口的圖案,以精湛的工藝直接向對中國設計的偏見宣戰。

中国制造=鄙视链底端?

設計師dido把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的關係比喻成“兩輛並行的馬車”,“回溯日本、意大利、德國的製造,無一例外有著悠久且極具品質的產業,牢靠的製造為最好的創造力護航。”而她也能切身感受到中國製造正在從密集低廉中轉身。

“中國設計師一直在堅持中國創造,這也能同時提高中國製造的價值和能力。”Tasha說,“我們在其中所做的是把這些中國創造更好地商業化,讓它們產生更高的市場價值,才使設計師們可以有底氣去使用最好的中國製造。”

參考資料 ---------------------------

[1] 紀錄片《The True Cost》,導演 Andrew Morgan

[2] BoF時裝商業評論:引發眾怒 | 藝術院校中央聖馬丁展示涉嫌“種族歧視”的學生作品,遭中國時尚界抵制

[3] 界面新聞:都說中國製造越來越貴,日企服裝企業卻要考慮迴歸

[4] 黃培:中國製造業三十年發展的回顧,反思與展望

[5] 中國新聞週刊:2015年中國製造全面陷落?

[6] 黛娜·托馬斯《奢侈的》

[7] 王秀麗、韓綱:“中國製造”與國家形象傳播——美國主流媒體報道30年內容分析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及東方i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