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高鐵回德陽

王維詩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018年中秋節前,在北京工作的我女兒有幾年未回德陽了,提出帶著一歲半的兒子回去看看爺爺、奶奶的想法。對此,我與愛人自然很高興,表示積極支持,決定都回去一趟。

於是,女兒提前一週多時間訂了2018年9月15日9 : 22 G571北京——德陽的高鐵票。

那天上午,我們三代人興高采烈提前一個小時趕到北京西客站。在經過排隊自助取票、驗票、安檢、站臺候車等環節後,離發車時間大約10分鐘,從北面緩緩駛來一輛列車。在車還未停穩時,我跑步數了一下這次動車共有16節車廂。頃刻,車門開了,我們按車廂號、座牌號迅速放好攜帶物品,對號入座。我愛人和女兒帶著外甥坐在一排有兩張座椅的那邊,我坐在同一排對面靠過道的那個座位。

9 : 20,車內車廂與車廂相連的進門處上方的LED屏幕上滾動播放:“女士們、先生們:歡迎乘坐和諧號高鐵動車組列車!本次列車全程禁止吸菸,請對號入座,列車馬上就要出發了,祝您旅行愉快!”

動車準時出發。我坐在座椅上,抬頭看見車箱兩邊安裝有鋁合金窗戶、雙層玻璃。窗戶上邊安裝有行禮架。車箱內還配有冷熱獨立的通風系統。

過了一會兒,猶如飛機“空姐”般阿娜多姿的“乘姐”走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稱呼道:“先生您好!請出示您的車票”。這樣依序進行二次驗票。

接著,我報著外甥離開我的座位到前後車廂數了一數,二等座車廂有17排座位,可坐85人。每排5個座椅,中間為過道,一邊3個,另一個邊2個。座椅還可以向後轉,方便同行人交談或“活動”。每節車廂共有6個顯示屏,前、後車廂壁上各兩個,車廂頂部還間隔一定距離安裝有2個。用於播放節目、通知和廣告。5號和13號車廂是餐車。連著餐車的那節車廂有15排,可坐75人。

我外甥第一次乘高鐵,隨著我在車內來回走動,他好像感到很新鮮,不停地東張西望。

當我走到一位“乘姐”面前,她笑容滿面,主動拉著小寶貝的手逗著玩。我便向她諮詢了我沒有觀察到的一些情況,她很熱情的介紹道:高鐵動車每節車廂長25米。列車的車頭駕駛艙後是特等座車廂,每車有兩間,每間準乘8人。一等座只有一個車廂,可座50人。

之後,我和外甥回到座位。列車在華北平原沿著平直的鐵軌以每小時300公里左右的速度風馳電掣般前進。雖然如此神速,但我感覺運行平穩,就連前排後背小桌上滿杯的茶水都沒有浪出來。

向車外望去,陽光明媚,地到盡頭天做岸,地裡玉米等莊稼豐收在望,公路四通八達。這時,車內音箱響起了《我的祖國》的歌曲聲:

……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

好山好水好地方 ,

條條大路都寬暢 。

這是美麗的祖國 ,

是我生長的地方 。

……

為了開闢新天地

喚醒了沉睡的高山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

動車到三門峽時,我向同排靠窗坐的北方人去成都出差的趙女士提出我想交換座位觀察風力發電設備的要求,她欣然同意了。車窗外,不少拔地而起,比高壓電樁還高大的高杆上有三張長長的葉片在不停地轉動的物體。這就是好些人都知道的風力發電設備。其中,有幾根電樁距離動車較近,雖然擦肩而過,但筆者提前注目,隱約看見了葉片機上的“東方電氣”四個字。

“啊,德陽造的!”我不由自主的噴出了這句話。

鄰座朋友聽到也朝窗外望去,並問起了德陽風力發電設備的相關情況。

於是,我便與她擺起了龍門陣。

我說,“東方電氣”是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的簡稱。它的前身是東方汽輪機廠。“三線建設”時期的1958年,國家佈局在四川德陽動工修建的。經過60年的發展,“東方電氣”為祖國的發電事業,自主創新創造了中國裝備工業的“爭氣機”,展示了“三線人”的家國情懷。在改革的春風中,東方電氣成為一個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大型企業。

60年來,東方電氣風雨兼程,譜寫了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的壯麗史詩,實現了水電、火電、核電、氣電、風電、太陽能“六電並舉”,產業遍佈大江南北,大型裝備產品出口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重大跨越。

東方電氣以馳而不息的精神,在德陽這片書寫了輝煌榮光、充滿著勃勃生機的土地上奔跑,踏上製造強國的科技創新之路、一帶一路的文明交流之路,以綠色動力驅動著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

車內我倆在交談,車外沿途風電設施時不時映入眼簾。

我察覺她在認真地聽我介紹情況。於是我繼續“吹”了一番德陽。

德陽是我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基地,被譽為“重裝之都”,工業總量居四川省第二。

德陽孕育了中國第二重型機械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電工廠、宏華石油等一批世界知名的龍頭企業。

德陽生產了全國45%以上的大型軋鋼設備,發電設備產量全球第一,石油鑽機出口全國第一。神州系列飛船、各類戰鬥機型、C919大飛機、深海潛水器都有“德陽造”的技術裝備……

聊著聊著,列車就到西安了。

過了西安不久,車速就降到每小時250公里左右了。因為進入了崇山峻嶺,而且隧道很多。

西安到成都的這條高鐵,簡稱“西成高鐵”,是我國首條穿越秦嶺的高速鐵路,它從西安北站引出,自北向南穿越關中平原、秦嶺山脈、漢中平原、巴山山脈進入四川盆地,與成綿樂城際鐵路相連,接入成都東站。

這時,趙女士問起了這條高鐵是哪年修的、哪年通車的,為什麼速度沒有京西(西安)高鐵快等情況。我說:“這些情況我還說不全。”

我又接著說:“那我在手機上查查。”

車廂內信號還好,一查便知:

西成高速鐵路於2012年10月27日開工, 2017年12月6日通車,全程658公里。運行時間由“普快”11個小時縮短為4小時。

西成高鐵是我國快速客運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川渝地區北向連接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及河南、華東地區北部的捷徑和大能力快速客運通道。

西成高鐵為世界首條穿越艱險山脈的高速鐵路。西安至江油段長509.5公里,總投資647億元。其中,陝西段就有48座橋樑、34座隧道。正因為如此,設計車速由起初的每小時350公里,降為每小時250公里。

西成高鐵的施工,真正是遇壑(水)架橋,逢山鑽洞。

西成高鐵也是世界上施工難度很大的高速鐵路,其中,文川河特大橋,途徑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漢臺區,全長23.8公里,為西成高鐵陝西段最長橋樑。

在隧道方面,秦嶺天華山隧道,全長16公里,最大埋深超過1000米,是西成高鐵長大密集隧道群中最長的一條,也是亞洲最長單洞雙線高鐵隧道。

在施工中,面臨著一級高風險瓦斯、不良地質油砂岩、原油及有害氣體、順層、滑坡等影響。

還有,大秦嶺隧道全長14.84公里,位於秦嶺褶皺帶,為西成高鐵全線第二長隧道,貫穿黃河與長江兩大水系分水嶺的秦嶺主脈。該隧道最大埋深1185米,地形、地質條件極為複雜。隧道範圍內平均海拔1300—2638米,為西成高鐵最高。

該隧道的貫通,標誌著從此天塹變通途。

不是嗎?我記得唐朝詩人李白寫了一首《蜀道難》的詩,其大意是:

蜀道真太難攀登,簡直難於上青天。

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

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

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

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迂迴曲折的大川。

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

青泥嶺多麼曲折繞著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

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

蜀道真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麼不臉色突變?

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

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水石相擊轉動像萬壑鳴雷一般。

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雲端,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佔。

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西成高鐵的通車,標誌著蜀道不難了,蜀道暢通進入了新時代。

聊著聊著,列車就快到德陽了。

接著,我還介紹了德陽的其他情況:

德陽1983年建市,幅員面積近6000平方公里,人口近400萬人,轄6個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名列四川省21個市、州前茅。

德陽的生態環境是一流的。德陽是中國最重要的觀鳥城市之一,市區野生鳥類超過200種,每年都有大量從北方來的候鳥飛到市區的旌湖。

德陽有世界著名的三星堆文化,至今還有很多迷未解;德陽有全國保存完好的第三大孔廟;有全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有出自中江縣的抗美援朝特級英雄黃繼光;有歷史名人秦宓、蘇易簡、蘇舜欽、張浚、張南軒、張師古、李調元等。

到過德陽的朋友都會被德陽的城市建設感到驚訝,乾淨整齊的街道、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德陽展現出來的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

德陽先後獲得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多種榮譽稱號。

趙女士聽後說:你們德陽真不簡單,很牛啊!

談笑間,不知不覺德陽風景就映入眼簾。

這時,我腦海裡響起了夏敢若何作詞的《坐著高鐵回家鄉》的歌曲:

一座座嶺,一道道崗,

擋不住我思念的目光。

一彎彎水,一道道梁,

千里飛虹掛在雲之上。

鄉戀的風,鄉情的浪,

追趕著我歸家的方向,

夢裡的故鄉就在前方。

......

列車在原野上飛速行駛,車廂廣播裡傳來女播音員的溫馨提醒:“德陽站就要到了,有在德陽下車的旅客請帶好李,做好下車準備。”我從褲袋摸出手機看,時間是18:38分,北京——德陽2350餘公里,9個多小時就到了。我由衷的驚歎道:真是朝發夕至啊!

這時,我愛人拍拍女兒抱著還在睡覺的外甥說:“陽陽:不睡了,太姥爺、太姥姥的家到了,回家過中秋節,太姥爺、太姥姥想你了啊!”

高鐵進站停車片刻,我們家人便與趙女士匆匆辭別。她也與我們話別,並說你們一家人好幸福啊!還說:“德陽這麼好,我今後一定來旅遊。”我說:“德陽一定歡迎您!”

隨著西成鐵路的貫通,家鄉從此進入高鐵時代。不僅給家鄉人外出務工、創業、出差、探親、旅遊帶來了方便和快捷,而且給家鄉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家鄉的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美好。(蔣吉華)

蔣吉華,男,研究生畢業,現居北京。曾在四川中江縣當過中學教師、鎮黨委副書記、縣天然氣公司經理、縣發改局局長、副縣長、縣委常委兼政法委書記,德陽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兼機關黨委書記、德陽市政府辦公室調研員兼市政府駐京辦書記等。現系中國散文學會、中國楹聯學會、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