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文丨不雨亦瀟瀟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近幾年大街上各種推拿、艾灸、拔罐的養生館遍地開花,似乎每個小區附近都有一兩家,就是你平時去的理髮店,都新開闢了養生服務,全民養生的熱潮悄然掀起。“治未病”也一下成了熱詞。

那什麼是“治未病”呢?

“治未病”等同於養生嗎?

“治未病”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收益?

如何“治未病”?

本文將一一為你解答。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一、“治未病”是什麼?

“治未病”第一次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藥王孫思邈認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已將病治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治未病”由來已久,並且在歷史長河中從理論和臨床實踐上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是古代醫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在繁衍生息和防病保健中不可或缺、功不可沒的存在。

說起“治未病”,我們通常想到養生,但其實在數千年的發展中,“治未病”的思想不斷與歷代醫家的醫理和辨證施治相結合,不斷地總結和完善,形成了較為全面的內容體系,包括了防病於先、已病早治、瘥後防復,更是延伸到了飲食起居、清理調節、針灸方藥等不同的層次。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健康中國”戰略納入國家發展的基本方略,要求“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如今“治未病”的興起,正是人們的健康觀和醫學模式從治療疾病發展到了增進健康上,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時代進步的表現。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二、“治未病”的三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生活上“有節有常”。

“治未病”首先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好程度、節奏和規律。《黃帝內經》中講“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便能夠達到形神兼具、頤養天年的境界。



“食飲有節”講的是要順應天地、生物鐘的變化,瞭解自己什麼時候需要吃,要吃多少。這聽上去似乎是多餘的問題。吃飯這事兒還需要你來教嗎?

然而我們可以去翻一翻醫療數據,就知道現代人得胃病的比例之高,胃癌年輕化,最小的胃癌患者才16歲。這位未成年胃癌患者,平時非常喜歡吃夜宵,酷愛燒烤,極少吃早餐,正是這些特殊的飲食愛好,長期積累導致了癌症的年輕化。

上古之人吃飯喝水都是有節奏的。飯吃七八分飽即可,水不渴則不飲。我們的胃容量有限,胃可以裝下超出部分的飲食,但長此以往,胃的彈性就被破壞了,胃的功能也就弱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胃動力不足,消化不良。

有人提議“一天八杯水”,但古人主張的是不渴不喝。水是陰寒之物,喝多了第一反應就是不停上廁所,是要傷腎的。

更有甚者,喜飲冷水。“形寒飲冷則傷肺”,就是告誡你如果身體本就受涼了,再飲冷水,則需要消耗你身體的能量來把冷飲加熱到和你的體溫相當,身體自然是要受損。這些不經意的飲食小事,往往是導致人體內各種疾病的真兇。

“起居有常”,則是對睡覺、起床提出要求。你也許又要質疑,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起床,也是需要你來教的嗎?每年我們都會看到年輕的精英在工作中猝死的新聞,不免令人唏噓。

例如,前不久在上海瑞金醫院一位30歲麻醉醫師上完夜班後,猝死在辦公桌上。醫生是值得尊敬的職業,24小時輪崗讓他們三班顛倒,龐大的工作量使他們飲食無常,真正是在拿生命工作。然而許多年輕人習慣晚睡只是為了多刷一會兒劇,多打一會兒遊戲。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那麼如何做到“有常”呢?

這裡講的“有常”不是說固定時間睡覺起床,而是要求你根據季節變化有規律地睡覺起床。規律則藏於晝夜交替與四季變化之中。簡單地講,規律就在這十六個字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能夠做到遵循天地自然變化的規律,順應白晝和四季的變化,那你就能夠交上好運,是天地自然給你的好運氣,身體也就安康了。

“不妄作勞”除了上文所講的不要過度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告誡人們不要過分沉迷於男女之樂。過度消耗精氣,則不容易聚精凝神。

如果能在食飲、起居和作勞上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能達到《皇帝內經》所說“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通俗地講,就是能夠活得形體健康,精神飽滿,很容易就能活過百歲。

第二層境界:情志上“恬淡天真”。



“治未病”要求我們在情志上能夠做到自得其樂、心無掛礙、保持天真、守住精氣神兒。《黃帝內經》裡記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淡虛無”是勸導人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倡導質樸、寧靜的生活,不為物動,是一種智慧。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如何做到平平淡淡才是真,對我們是巨大的挑戰。

工作中,使我們感到辛苦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累於世俗給我們設置的各個頭銜。那些看淡名利,秉持初心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並且更真實快樂。

獲得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的屠呦呦老師,她38歲受命研究抗瘧疾藥物,那時的她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助理研究員。直到她獲得諾獎,各種採訪、榮譽紛至沓來,然而她卻一概不接受、不出席、不發聲。難得的幾次公開說話,也只表達自己做的事情不值得一直被提起,她還要繼續做科研。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年近九旬的老人,她精神矍鑠,充滿智慧,面對巨大的名利誘惑,她仍舊用平常心,踏實認真地做自己的分內事。

“治未病”:追求健康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恬淡虛無之後,“真氣”便能夠從之,天然賦予你的元氣和谷氣都能夠受你的意識控制。你才能夠真正主宰自己的一切,不被周圍的人事物所牽制,做本真的自己。因為你的如此性情,所以你的精與神都被牢牢的守在了身體裡。精神飽滿的你,又何來病呢?

恬淡虛無,淡薄名利,認真踏實,保持初心,讓自己活得心無掛礙,通透明朗,讓內心和精神都得到最大的自由。擁有這樣的情志,便難以被世俗所累,心裡輕鬆了,身體也就無礙了。這是“治未病”的第二層境界。

第三層境界:思想上“天人合一”

“治未病”和中華民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關,學會如何和諧地處理天、地、人的關係,才能從自身內部找到長壽、健康與快樂的根源。

《皇帝內經》中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天地人和的大觀念下,包括了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季節氣候等相和諧,具體到身心、臟腑、氣血和經絡的和諧,這是一種“治未病”的天時地利人和。

“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強調的是整體觀。

其一,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人道和天道是統一的,人在宇宙之中;

其二,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繫的,人的生命活動都受到自然的影響,保持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其三,人與自然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應對所有問題,靈活處理實際情況,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健康方式。

在“治未病”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自己的內心體驗和感悟。真正達到天地人相互統一的那一刻,人才能從內在生長出能量,長久地保持形與神的統一和協調,最終達到身心的健康與和諧,這世間鮮有可以對你產生影響的東西存在,因為你與萬事萬物融合,萬事萬物皆可為你所用。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沉澱,為我們“治未病”提供了豐富而深刻的經驗。“治未病”的三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