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乎大局的事上,这个厅为何要阳奉阴违?

在关乎大局的事上,这个厅为何要阳奉阴违?

在关乎大局的事上,这个厅为何要阳奉阴违?

口红经济学我知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对某些特殊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因为人们的消费更加精打细算了。但你如果非要去喝西北风,这就有点太夸张了。前几天,西安曲江新区对一些创新企业进行了补贴奖励,在奖励名单中一家名为“西安喝风辟谷国学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让人们惊掉了下巴。

你以为喝风真能省钱啊,据说参加他们一个班要花费两万多。花钱去饿肚子,这个逻辑我把肚子想饿了都没弄明白。少吃点确实对健康有好处,但要靠饿肚子来治病,就有点扯了。不过最让人想不通的是,这么一家不着调的公司,被谁列进了创新企业的名单,还要拿纳税人的钱予以奖励。是曲江新区对创新企业过于渴望,还是政府补贴的审核监管漏洞太多?

和曲江新区的审核“低门槛”相比,甘肃省人社厅在这方面又显得过于严格了。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今年初甘肃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4部门出台政策,将引进高层次人才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这本是简化流程,加速人才引进落地的好事,也符合全国“放管服”改革的精神。但甘肃省人社厅前几天被严厉问责了。

原来人社厅前脚出台了政策,后脚就将事后备案变相分为招聘计划备案、考试体检备案、审批结果备案等3个事前备案环节,事后备案成了“变相审批”。此外,他们还要求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报备材料必须由甘肃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盖章后上报,否则人社厅不予受理。一家高校为了发布一个招聘公告,就报备了5次。

这么一折腾的结果是,今年1月人社厅发布的招聘公告,经过5个月才完成第一个引进博士的“备案”,到7月底,还没有1名高层次人才真正引进落地。甘肃省委日前对任性用权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甘肃省人社厅进行严肃问责处理,给予人社厅厅长诫勉处理;分管副厅长闫敬明党内警告处分,免去其副厅长职务;事业处处长等其他3名责任人也都分别给予处分。

在这个事件中,甘肃省人社厅的心态特别值得琢磨。按理说事后备案的政策也是你们出台的,怎么一掉头就不认可了,还拐弯抹角想办法让这件事干不成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是让引进人才变简便这事,他们内心深处不想干,但是上面有压力又不得不干。

人才外流是甘肃的老问题,这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尤其重视,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今年初省委组织部长还专门赴清华大学就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行宣讲。不难理解,人社厅等四部门的事后备案政策,正是应上级的要求出台的。那么人社厅后来的“管卡压”是为了利益寻租么?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处理,肯定是经过调查后作出的,通报中并未提及人社厅工作人员吃拿卡要的问题。

未见权力寻租,人社厅的动机才更值得深究。说起来“放管服”改革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政府部门放权。几个环节中,顶层主动推动,基层是获益者,唯一看上去“失去”的就是中间的一些部门。权力这种东西,即使不马上用来“变现”,在自己手里总比在别人手里要好。所以一些部门在上有压力,下有期盼的情势下,仍然要想方设法留住权力,这就形成了改革推进的“中梗阻”。

这些部门恋栈的同时,往往还呈现出不想放权与不想负责交织的心态。作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对接部门,甘肃省人社厅硬要拉上编办和教育厅“背书”,他们不盖章我们不受理。审批大权我不能放下去,但出了问题,却不能我自己背锅。

他们的出发点不是有利甘肃全省人才引进的大局,而是部门利益受不受损,正如通报所说,根本上还是政治站位出了问题。

甘肃人才东南飞,早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有人说兰州大学流失的人才都够再组建一所大学的了。对甘肃而言,除了要引才,也应该深入反思一下,人才为什么会外流,以及怎样稳住现有人才资源的基本盘。人才最需要什么?高薪名誉诚然重要,但他们更想要的是一个能施展才华的舞台。而搭建这样的舞台,需要破除官场上论资排辈、舞权弄势等风气,也需要破除因循守旧的文化。苏荣、王三运、虞海燕等人落马后,甘肃持续清理政治生态,这无疑会起到第一推动作用。但需要深刻反思的,却不仅仅是人社厅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