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教培行業這五年

我和教培行業這五年

本文作者廖文芳,從2013年進入教育行業已是第7年,主要從事國內中小教育機構的諮詢服務工作,得以接觸大量教育機構的校長,見證中小教育機構的變化。希望她這7年的一些感悟,能夠給教育行業從業者一點啟發。

文|廖文芳

我叫廖文芳,2013年進入教育行業,今年是第七個年頭。參加了5期OPEN TALK,也購買閱讀了過去五年每一本《培訓行業這一年》,希冀在自己從事狹小領域的同時,能夠有更高的格局和視野,去理解教育行業背後的邏輯和本質。

我從事國內中小教育機構的諮詢服務工作,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缺乏體系支撐的垂直領域。這個行業的誕生來自於相當多的中小機構開始意識到,培訓機構不僅僅要做好教學輸出,應該站在經營的角度去構架,才能更有生命力。大家首先開始學的就是招生,因為這個最直接、最粗暴的,所以這幾年我們看到市面上各種眼花繚亂的招生方案,層出不窮。我也到校服務過數十家機構了,那到底有沒有哪家機構通過學習招生方案就做大的,我的答案是:沒有。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校長的思維開始升級。我身邊有很多90後的校長,在學校經營上,非常出色。下面談一談中小教育機構的一些變化和我的一些感想:

客戶的決策週期變長如何應對

1

中小教育機構的生存環境不可謂不激烈,基本上每一個賽道,都有N多家同質化的競爭對手,客戶的選擇機會當然越來越多。這直接導致出現的一個情況是:客戶的決策週期變的比以前要長,報一個培訓班,總是要對比個好幾家,才會真正報名。所以,即使對於中小教育機構來說,也來到了一個拼內功的時代,粗放經營一定會讓客戶在某些環節流失,而打造精細化的運營體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中小機構唯一的出路:用長期經營思維應對客戶決策週期變長。以往的投入一個校區,2年內甚至更短時間收回成本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作為一箇中小機構的校長,學校組織能力建設成為最重要的事。大部分的中小培訓機構,老師離職率居高不下。一個不穩定的組織,很難構建強大的組織能力。沒有組織能力,談何長期?

客戶要的不只是專業能力

2

作為一箇中小教育機構,校長一般都是科班出身,有相對較好的專業功底和能力。但,客戶的需求似乎不再那麼容易滿足。有很多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心態出現問題,尤其是進入到初高中的學生,在生理上進入第二逆反期的同時,加上巨大的升學壓力,學員心理狀況普遍堪憂。與此同時,家長的心理問題其實比學員更大,這似乎是一個不好啟齒,而目前並無較好的手段能解決的問題。有一個做高中學員培訓學校的市場主管彙報數據說:“現在微信公眾號上的閱讀量最大的文章是有關焦慮情緒如何去消除的,而不是學習乾貨。”所以,擺在學校面前的出路是:不只是要有紮實的專業功底,還要有一定的心理學輔導知識、管理學規劃技巧等等。

要升級的不只是硬件

3

這兩年,新開的培訓機構成本水漲船高,一個500平米的三四線城市的機構,經常見到房租加裝修,前期就砸進去200萬,在當地這顯然是一個並不低的成本。精心的設計與佈置,確實能吸引學員願意留下來,一場硬件大戰早已悄無聲音地打響。但,與此同時,學員服務質量並無太大改善,組織功能依然欠缺,團隊建設還是難題,中層斷層幾乎是絕大部分中小機構的現狀。軟性的文化建設、自身的品牌系統缺失是中小機構的目前真實寫照,很多類似的經營活動都

關注商業邏輯,但並不關注價值邏輯,但價值邏輯是更為底層的邏輯。所以,一個有文化價值的中小機構有可能做大,但沒有文化價值的機構很難做大。那些你看上去不那麼實,貌似有點虛的東西,實則是事業的放大器。

為什麼年輕人做的更好

4

我去過很多城市,很多賽道都在重新洗牌,很多以前很牛的機構都幾乎銷聲匿跡,起來的都是新機構。最讓我驚訝的是,90後的創始人,以超乎我想象的速度在飛速發展,清晰的定位和思維模型,超長持續的奮鬥,跨過了一個個貌似不可能的關鍵階段。在跟他們聊天的時候,他們總是說“自己選的賽道佔了便宜”。但,選擇的背後,其實的創始人嚴謹的分析、論證、整理,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最終得出的結論。不得不承認是:90後在創新、思維方面,確實要更活躍,具備更強的創新性。

我走過很多機構,總結把學校做好的關鍵要素:持續努力+積極情緒。持續努力地去優化學校各項系統,以積極的情緒去引領價值觀。

過去這五年,多知也見證了教培行業的變遷,並通過多知新書《變革與新生》《培訓行業這五年2014-2018珍藏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