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是一種什麼雕?

自從歪研社更新以來,我們在後臺總能收到很多留言,被問得最多的就是:歪樓是不是被賣了?怎麼不沙雕了?在這裡統一回復一下大家:我們很好!沒被賣!只是改名字、改版了而已。

當然,現在的內容與之前的沙雕歡樂向有很明顯的不同,但為什麼大家總是更期待看待沙雕向的內容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討論一下,大家都喜歡看的沙雕是什麼?為什麼會喜歡沙雕?

起初,沙雕是“傻屌”一詞的同音同義詞,最早的來源很可能是某個人在用拼音打“傻屌”時輸入法自動選取的。新名字出現後,原本在特定罵人場合才使用的shǎ diǎo成為了社交網絡上的流行元素。表情包、小視頻、流行語,一切有梗、搞笑的零碎片段都被歸屬於沙雕。

沙雕可以適用於很多場合,抖機靈、造梗、調侃和緩解尷尬。如果朋友講了一個並不好笑的笑話時,沙雕表情包可以拯救你除了哈哈哈不知道該說什麼的尷尬;和網絡噴子對罵起來,用“你真沙雕”回擊也能顯得你可愛又文明。沙雕開創了表達的可能性。自2018年起,呈井噴式爆發的沙雕笑話、沙雕視頻、沙雕表情包大肆攻佔社交網絡,這一年也被知名沙雕博主銀教授封為沙雕元年。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沙雕元素最早流出於一個叫做“表情鍋”的網站,以gif動圖+沙雕臺詞的形式在線製作表情包,王境澤的“真香”就是從這裡火起來的。黑人問號、土撥鼠、盤它、金坷垃等廣為人知的搞笑梗都可以在這個網站上用現成的模板生成表情包,用戶也可以改寫臺詞自己造梗。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隨後,微博率先淪為了沙雕文化的主戰場,各路沙雕表情包和沙雕視頻紛紛佔領了微博的熱門板塊,諸如“每日沙雕精選”的微博新鮮事數不勝數。B站、抖音、快手等平臺也相繼被沙雕攻佔。甚至古早的“百度弱智吧”,這個堪稱沙雕文化的鼻祖,裡面七八年前發過的梗也被拿出來重新包裝,再度流行於微博上。甚至一些文藝作品也被人們拿出來重新品味,領會出不一樣的沙雕韻味。活躍於各類社交平臺上的網民們迅速進入了一場大規模的沙雕歡騰,並秉持著一個核心原則:萬物皆可沙雕。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沙雕可能會遲到,但它從不會缺席

百度弱智吧已經存在許久,其具體建立時間無從得知,至少在2010年以前。說明早在十年前,我國網友愛好沙雕的本質就已經暴露了。其實再往前追溯,“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天空飄過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等古早網絡流行語就是現在沙雕文化的前身;清朝的《笑林廣記》裡面記錄了上至老爺官員、下至阿貓阿狗的市井笑話也很有沙雕的氣質:

“主人要留客人喝茶,但家裡沒有茶葉,只好去鄰居家借。但過了很久,借茶葉的人還沒有回,水燒開了便往外溢,只好不斷地往裡面加冷水。這樣過了很長時間,鍋裡已經裝滿了水,可茶葉卻始終沒有借到。妻子見狀對丈夫說:“看來茶是喝不成了,不如留他洗個澡吧。”

這是《笑林廣記》中的《留茶》,其中無厘頭的笑點若放到今天的微博,“不如留他洗個澡吧”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刷屏的流行梗。

由此可見,沙雕一直存在與我們的生活和歷史中,但它並不是中國網民的專屬樂趣,也存在於其他國家的網絡文化。外國知名沙雕網站Know Your Meme成立於2008年,那一年小瀋陽的不差錢還未橫空出世,外國網友就已經在這個網站上開始製作沙雕表情包了,並稱其為“meme”(迷因)。日語中也有“neta”(捏它)一詞,指漫才(日本一種類似於相聲的表演)和動漫中的包袱和笑料,即所謂的梗。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在關於社交網絡和流行文化的研究中,沙雕文化被認為有多種載體形式,它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視頻、一段旋律甚至一個行為等短小精悍的內容。“Meme”(迷因)就是沙雕文化的“學名”,最初來源於希臘語mimema,意思是“被模仿的東西”。迷因(Meme)在1976年英國著名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次提出,是仿照“基因”(gene)創造的新詞,含義約等於“文化的基因”,指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行為或風格。

道金斯認為,理解了信息,才能理解生命,我們可以通過模仿、學習來獲取信息並將其內化為自己自身的行為,並加入到迷因的傳播中。例如,當用戶A用“我太南了”表情包就加班一事自嘲,用戶B看到後用這個表情包向用戶C自嘲貧窮。在這過程中,“我太南了“這個迷因,就從A傳播到了B,又從B傳播到了C。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迷因類似於病毒,具有可複製性和傳染性,能夠爆發式地快速傳播。社交媒體的文化影響幾乎完全是建立在模仿行為之上,2014年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就是一個經典的迷因傳播案例。在一次次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模仿中,迷因從一個大腦進入到另一個大腦,通過競爭人們的注意力來繁衍生息,造成了其迭代速率極高,比如今年年初爆紅的“盤它”,現在早就沒什麼人在說了。

所以,沙雕元素並不是真的讓人喜愛,只是因為它便於模仿,才會令人趨之若鶩罷了。

表情包社交大法

表情包作為沙雕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元素,開創了網絡社交的新形態:表情包聊天法。隔著屏幕對話沒有聲音,沒有表情,無法察覺對方的心情和語氣,一個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但只要有足夠的表情包,表情包足夠沙雕,再尷尬的對話都能巧妙化解。

就拿最容易踩雷的工作群來說,如果你和你的同事想讓老闆發紅包卻不好意思開口,輕鬆愉快的表情包可以把你們無理(並不)的要求合理化;同理,如果你是老闆,發現下屬拖稿症嚴重的話,自制的催稿表情包既可以為下屬挽尊,又可以提醒他們有點自知之明。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沙雕表情包成為了維護社交關係的一種手段,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於社會身份不平等而造成的交流障礙,創造不同社交關係中一個巧妙的平衡點。就像在家族群裡我們會為長輩們使用老年表情包,在同齡人的群裡面我們會使用有梗、搞笑的沙雕圖增加親近感,表現出相同的價值取向,來證明“我們是一類人”。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別人笑我太沙雕,我笑別人看不穿

沙雕用幽默化、遊戲化的視角消解了事物原本的含義,重新注入濃厚的娛樂性,形成病毒式文本供人消遣。原本經典的文化作品在切斷其原有的表達語境,被單獨拎出來後,其經典光環神奇地消失了。就像《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大雨表白的場景,放在沙雕語境中我們看不到少年情愫的衝動和莽撞,只會覺得馬小軍真是個憨皮!在沙雕面前,姜文算什麼?不過是萬千素材中的小小一個,只出現在屏幕上短短几秒鐘後一笑而過。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沙雕文化解構了權威,世界中原有的秩序、等級、標準皆被瓦解。管你是李白杜甫,還是胡適魯迅,在沙雕文化裡全部一視同仁,為娛樂化而服務。娛樂作為沙雕文化的頂級訴求,在傳播效率上極具優勢。參與社會問題和政治熱點尚有一些門檻,但直白無腦的笑料每個人都能看懂。泛娛樂化的內容逐漸淹沒了其他話題,人們在社交平臺上覆制、評論、轉發,共同參與到這些無需深度思考的傳播中,促成了沙雕文化的熱潮。正如魯迅所言:“不是每個人都會思考,但每個人都會笑。”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嚴肅的現實世界幾乎無法讓人們釋放壓力、排解苦惱,無腦的沙雕提供了一個自我慰藉的空間。沙雕可以幫助你找到一起吐槽領導的隊友,發現同樣貧窮卻無法停止剁手的兄弟姐妹,所謂的志同道合,只需要一句梗或一張圖就可以實現。學者Nicholas John在2007年將Web 2.0時代的本質定義為“共享”,沙雕文化作為共享時代的產物,幫助人們分享情緒,緩解社會規範帶來的壓力,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宣洩、顛覆、自嘲。一百年前,魯迅告訴我們:“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魯迅真的說過)在今天,這句話似乎被沙雕文化打破了。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同時,沙雕文化帶來了一定的大眾話語權。普通人既是沙雕的使用者,也是創造者,不知道誰說的哪句話可能就是下一個流行語。這種強烈的參與感和主導感,註定了沙雕文化可以瘋狂刷屏,演變為大型的互聯網狂歡。

娛樂固然令人放鬆,但對待短平快的快感永遠要保持警惕。這些來得快去得也快的沙雕元素極容易消解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容易令人喪失獨立、批判的意識。正如赫胥黎所言:“零散和破碎的信息無法產生智慧和一貫的整體。”如果長期浸泡於沙雕語境中,娛樂會變成愚蠢,文化將走向死亡。

最後,作為本期作者,我要向大家道個歉,一篇講“沙雕”的文章本身卻不夠沙雕。

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