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連接中朝兩國邊境的

中朝友誼橋(又名鴨綠江大橋)

建於1937年

為兩國共管橋

上行鐵路 下行公路

全長946米

中方負責養護維修569米

是中國丹東與朝鮮新義州

陸路口岸的唯一通道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

被譽為“摧不毀、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同年11月首批志願軍

就是從這裡奔赴前線

大批作戰物資、武器裝備

也是通過這裡運往前線

當年正是無數鐵路職工

冒著敵機輪番轟炸搶修鴨綠江大橋

確保了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上世紀60年代初

為了確保鴨綠江大橋的安全暢通

原安東工務段(現丹東工務段)

在此設立了鴨綠江大橋巡守作業組

每天不間斷地對大橋進行巡檢

大橋巡守員換了一代又一代

但巡守精神和巡守標準始終沒有變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圖為第一代巡守員許衍利和第三代巡守員李民在界碑處留影

用執著詮釋“巡守精神”

現年87歲的許衍利

1974年是這座大橋的巡守員

當時的公路橋面鋪設的是木板

1977年換鋪水泥板

鐵道線上的鋼軌一根都是12.5米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每當有列車通過時

車站會提前使用手搖電話

通知巡守員上橋檢查

當確認線路一切正常後

再給車站打電話准許發車

因此巡守員需要對工作高度負責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從梁體到墩臺,從鐵路到公路

從上橋端到國境線

他們用雙腳一步步測量

用懷錶一分分計算

用鉛筆一項項歸納

摸索整理出一整套巡檢標準

繪製出詳細的鴨綠江大橋巡檢圖

這份對工作的執著和熱愛

在日後得到傳承和發揚

成為了“鴨綠江大橋巡守精神”

“把每一步走好,把每一處看好,因為這裡是國門,我們的身後就是祖國。”

——巡守精神

確保每一趟列車運行安全

從90年代開始

鴨綠江大橋(中國側)經過數次大修

鋼樑刷漆、更換鋼軌及橋枕

對公路橋面進行大修改造

承重能力由原來的10噸提升至20噸

一次次大修使整個大橋更加美觀

還大大提升了設備質量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圖為丹東工務段職工更換鋼軌

那個年代的巡守員

每個人都有一件寶

那就是磨得錚亮的帆布單肩揹包

裡面裝的是每次巡檢用的必備品

螺栓、鐵錘、響墩和火炬

整個揹包重達30多斤

但為了確保巡檢質量一件都不能少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圖為第二代巡守員每次巡檢時需要攜帶的“裝備”

為確保每一趟列車運行安全

他們每一次巡檢都是一次“負重訓練”

每天至少往返5次

累計走行距離超過10公里

這種“巡守精神”幾十年始終不變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圖為巡守員檢查橋樑設備

守衛安全的“風景線”

在過往的列車上經常可以看到

黃色的旗幟、標準的站姿、帥氣的轉身

鴨綠江大橋上的巡守員

已成為一道守衛安全的“風景線”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第三代巡守員李民在巡檢大橋設備

隨著科技的進步

巡守員身上的單肩包帶著的響墩和火炬

都已退出歷史“舞臺”

對講機、信號旗和GPS手機

成為新一代巡守員的“標配”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如今的巡守員巡檢時需要攜帶的“裝備”

作為“守橋人”

用心走好每一步

認真檢查每一處

小到一顆螺栓的鬆緊程度

大到大橋鋼樑的結構變化

每一項檢查都嚴格執行作業標準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巡守員李民認真查看線路幾何尺寸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巡守員李民在墩臺處檢查螺栓狀態

60多年前

志願軍戰士從這裡奔赴戰場

60多年來

鐵路巡守員沿著英雄足跡始終駐守國門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三代鐵路人和一座橋的故事

一座橋

兩條路

三代人

人員在更迭,設備在進步

“巡守精神”永續傳承

為中朝兩國人民鋪就安全坦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