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權謀是什麼?

如《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琅琊榜》裡的梅長蘇......

權謀是技近乎道,是術被用到了極致,平常沒什麼用,用起來就殺人不見血!

權謀是信息不對稱,是洞察人性,是見微知著,是玩弄人心,也是波詭雲譎,步步驚心,如履薄冰......

有將遇良才棋逢對手的酣暢淋漓,也有智商碾壓的舉重若輕!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正所謂越是缺什麼越是在乎什麼,正是我們普通人不懂權謀,用不到權謀,所以對這種神秘的技術總有點隔海望洋的感覺,偶爾更是喜歡假模假式的在各種猜測甚至杜撰某些個知名人物的言行舉止或其背後的目的、出發點甚至意義。

而權謀類的影視劇無疑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機會,讓筆者這樣的屌絲對得以對自己智商的進行有限度的內測。我們在看劇的過程中,根據已知條件,基於人設,參照演員的表演,分析臺詞,研究道具,預測情節發展,找尋邏輯裡的BUG,猜測神秘的幕後黑手......

而萬一這種猜測很靠譜,其實是會有成就感的,說不定還可以在女朋友或者老婆面前秀一下智商呢。

所以遇到好的懸疑權謀類影視劇,總是想一睹為快。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據傳說,《鶴唳華亭》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權謀劇,權謀劇、謀劇、劇......

一個皇朝的太子,上有父親所猜忌打壓,下有兄弟和權臣攻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樣的太子如果沒有什麼權謀,是個傻白甜和老好人,想必是活不長久的。

也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太子雖然眼淚多了點,但是智商還是在線的,每每面臨絕境,先哭一下子,然後放段狠話,再擺擺事實講講道理,一舉反敗為勝,總是能後發制人。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冠禮卷軸案。

命途多舛的太子終於成年了,按制是要舉行冠禮的,由他的父皇賜字冠名,這套禮儀走完,就算是正式成年了,可以參與一些國家大事了。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但是一個不被疼愛的兒子,父親連冠禮都不願意給他辦!

尚書老師和將軍舅舅出馬,又是交換又是輸誠,總算是給太子爭取了個名正言順的冠禮。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可是這邊廂兄弟就不願意了!

齊王雖然早就到了就藩的年紀,但是就是賴在京城不走,誰都知道這是覬覦那個位置。果然,齊王找了個迷妹準備在太子的冠禮上來一出牆頭飛書的戲碼,但是被太子的人聽到了。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所以太子在冠禮的關鍵時刻要讓皇帝看一看齊王的傑作,誰知安排的不嚴謹,自己派去的人反被推下了城牆,齊王的人也沒有抓到。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總有一個人在這裡撒了謊,必是要好好查一查的。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於是讓人目不暇接的反轉來了!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首先是太子回憶他知曉齊王所謀,寫了個卷軸事先換掉了;齊王也回憶,他密謀時就看到了門外有人偷聽,自己所寫的卷軸是空白的;太子還回憶在皇帝看到齊王的空白卷軸之前,自己就看過了;然後皇帝再傳話,讓太子自承其事,可免處罰,結果卻是放了太子鴿子;最後,太子靠心理戰贏了官司,卻放了對方一馬。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所以,一個案子,短短几集,反轉了數次,這些反轉當然是想塑造劇情上的緊張刺激,可惜觀眾看的卻並怎麼過癮,因為咱都知道主角是有光環的。

這種光環能讓人趨吉避凶甚至起死回生!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可是太子寫換卷軸、齊王的空白卷軸等等這些關鍵的信息和情節卻並沒有在序時進度上予以展現,而是通過各個角色的回憶來安排,通過倒敘或者插敘的方式敘述。

這樣的敘事風格與我們看劇的人來說,有何益處呢?是白替古人操心,是枉做小人?

觀眾基於已知情節的每一個判斷都可能是錯的,因為你不知道回憶的伏筆會在哪一個地方冒出來!

也許演到最後,齊王會回憶一段他跟皇帝的對話,原來一切都是為了磨礪太子,是為了把太子訓練成一個合格的皇帝......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當然,由於是劇本或者小說,權謀裡被動的一方必然是要積極配合的,哪怕這種配合有時候很是生硬。

春闈舞弊案

相對來說春闈舞弊案的構造要比冠禮案更適合觀賞,就是沒什麼鋪墊,反轉來得猝不及防。

從看到太子去考場找他老師時,合格的觀眾就知道這個太子這次又要倒黴了!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經歷那麼多事情的太子居然不知道科考時的避嫌,明知道一切都是皇帝父親的平衡術,偏偏想打破平衡,卻又不按規則辦事,或者說不按皇帝的規則辦事!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這一次是太子的主動出擊,想要引齊王和李柏舟入彀,只是謀篇佈局的手藝還略顯青澀,輾轉騰羅時對自己在意的人還有諸多顧忌,總得來說,心還不夠狠!

理想化的人玩權謀,結果當然是悲催的,過程也是很虐的!

春闈舞弊案就要比冠禮案好看多了,沒看過小說的筆者,智商明顯不夠用了,沒能成功的通過“內測”。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所以主角還需要打磨,皇帝父親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教太子做皇帝的機會,教他帝王帝術,教他平衡制衡之道。

《鶴唳華亭》:這樣的權謀其實是在自嗨


用過來人的眼光看權謀劇的時候,就好像站在空中俯瞰迷宮,看闖關的人繞來繞去的,著急!

我們看懸疑劇也好,權謀劇也罷,劇情若是把所有的都演給我們看自是極好的,看不出來是咱智商不夠,你不演,非要人為的反轉,這不是欺負人嗎。

以《鶴唳華亭》科場舞弊案來說,把太子和李柏舟分兩條線分別講述各自的安排,號房裡的錯號情節再稍微提前一點。比如太子在開考前是怎麼找趙叟和許昌平的,李柏舟又是怎麼做手腳的,咱們要是看不出來其中的問題,那是修行還不到,矇頭看劇就是了。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每次戰前會議安排隊伍都只演一半,打著打著又跳出一隻隊伍抄底,回憶一下說是丞相的安排,這樣可還有意思?

導演和編劇是在秀智商和金手指嗎?

(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