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我跪了,要怎樣的腦洞才能想出科場洩題案的橋段

大眼

摘要:在最近熱播的《鶴唳華亭》第五集第六集,圍繞科場洩題案太子和齊王展開了明爭暗鬥,不出意外,果然又是反轉接著反轉,不過這個情節設計實在是腦洞大開,破綻百出,讓大眼直接就跪了。

《鶴唳華亭》,我跪了,要怎樣的腦洞才能想出科場洩題案的橋段

在最近熱播的《鶴唳華亭》第五集第六集,圍繞科場洩題案太子和齊王展開了明爭暗鬥,不出意外,果然又是反轉接著反轉,不過這個情節設計實在是腦洞大開,破綻百出,讓大眼直接就跪了。

科場洩題案的經過是這樣的:太子的恩師禮部尚書盧世瑜和齊王的岳父中書令李柏舟一起作為春闈會試的主考官,皇帝的意圖很明顯,兩人相互牽制制衡。太子的表弟,同時也是盧世瑜弟子的嘉義伯顧逢恩也不顧太子勸阻執意要參考會試,他不想依靠祖上的爵祿而是想通過科舉來博取真正屬於自己的功名。

會試開始第一天就發現有考生夾帶作弊,李柏舟立即下令對考生和號房進行全面搜查,結果在顧逢恩、陸文普(盧世瑜得意門生御史中丞陸英的兒子)和許昌年三人的號房裡查出了夾帶,而且更嚴重的是,夾帶的不是普通的小抄,而是已經事先知道考題而準備的答案!科場洩題是非常嚴重的事情,皇帝得到奏報,立即命令將三名考生押入刑部大牢,封閉貢院,盧世瑜和李柏舟也在貢院被軟禁,等皇帝第二天親自來審。

事先知道考題的只有盧世瑜和李柏舟,而裝考題的木匣,信封都完好無損,所以盧世瑜懷疑保管放置木匣櫃子鑰匙的老吏趙叟,於是盤問趙叟,果然是趙叟偷偷打開木匣複製了考題,然後將題目告訴了自己的內侄許昌年。但他對顧逢恩和陸文普如何知道考題卻不知情。

《鶴唳華亭》,我跪了,要怎樣的腦洞才能想出科場洩題案的橋段

太子得知消息立即連夜趕來刑部,展開了緊急行動。因為,顧逢恩、陸文普兩人與盧世瑜關係太密切,所以盧世瑜洩題的嫌疑最大,一旦罪名坐實,那麼三個人都將受到嚴懲,對於太子來說,絕對是羽翼盡失。

第二天皇帝來到刑部親審,趙叟先供稱是盧世瑜發現他偷考題,讓他也同時告訴顧逢恩、陸文普,就保他無罪。動機、證據都在,眼看盧世瑜等三人在劫難逃,但是別急,局面突然反轉——趙叟馬上翻供,原來在偷考題時被李柏舟發現,李柏舟讓他誣告盧世瑜,同時在趙叟家裡搜出了齊王寫給許昌年的書信,還在齊王府搜出了考題原件,於是李柏舟為保齊王,將所有罪名全部承擔了下來。原來,太子早就擔心齊王會利用科場來打擊盧世瑜和顧逢恩,早就安排了趙叟和許昌年,就等李柏舟上鉤。皇帝隨即下令將李柏舟收監,並申斥了齊王,看上去太子大獲全勝。別忙,《鶴唳華亭》玩的就是反轉——貢院有間號房因為屋頂破損,所以編號跳開了一個號,後面的號房都順延了一個號,那麼栽贓顧逢恩、陸文普就不成立了!而且趙叟和許昌年也承認是太子威逼利誘下設的局。同時,盧世瑜也發現複製考題的筆跡是太子,料到皇帝也能看出,所以就毀掉了太子複製的考題,自己再複製了考題,並寫了奏章,把誣告的罪名攬了下來。

皇帝當然很清楚太子的伎倆,所以也就順坡下驢,準備以懲治盧世瑜收場,並狠狠訓斥了太子,太子為了不讓老師為自己背鍋,主動提出齊王可以暫時不去封地來換取不追究盧世瑜,只讓盧世瑜告老還鄉。這一次,太子輸了精光。

《鶴唳華亭》,我跪了,要怎樣的腦洞才能想出科場洩題案的橋段

這一段看起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局中局計中計,似乎很精彩,但破綻百出,這就讓大眼一一道來:

第一,科舉制度是唐朝以後在封建社會延續了上千年的官員選拔制度,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今天的高考,對科舉的各個環節都有非常完善的管理措施,對於考題的保管,更是重中之重。怎麼可能就這麼放進木匣,鎖進櫃子就完事?了一般木匣上就要兩把鑰匙,兩位主考一人一把,同時開啟才能打開。而放置考題的房子肯定是要有衙役甚至兵丁日夜值守,嚴加看管的,怎麼可能讓個老吏就輕易偷到考題?

第二,劇中放置考題的信封被趙叟複製,盧世瑜開封時就像今天不粘膠那樣輕輕一揭,看來編劇顯然不知道中國古代重要公文的密封是有種獨特的密封方式——火漆,所謂火漆就是用松脂、石臘、焦油和顏料混合製成,通常是紅色,使用時加熱融化,像蠟燭那樣滴在信封的封口上,然後在結硬前再蓋上章。章是由另外專人保管,而且火漆融化滴下的形狀也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一旦開封,根本無法還原成原來形狀,這就是古代最有效的密封方式。科舉考試的考題居然不用火漆封口,怎麼可能?

《鶴唳華亭》,我跪了,要怎樣的腦洞才能想出科場洩題案的橋段

第三,因為有間號房屋頂破損,所以跳開了一個房間,這樣栽贓給顧逢恩、陸文普就不成立了。劇中還把這個設計說成是“神來之筆”,簡直太瞎扯了。不管跳開一間號房,還是十間號房,號牌肯定是和號房一一對應,考生也是看著號牌找到自己的號房,就像今天的考場,不管怎麼安排,跳過幾個教室,考生只要找到和自己對應的考場進場,至於中間跳開幾個教室,甚至跳開幾層樓,都根本沒有任何關係。栽贓的人也是根據號房上的號牌來栽贓,不可能在號牌都沒有掛上去之前就先栽贓了。何況考生進了號房,肯定會先自己檢查一遍的,就像今天考試,進了考場到自己位置上肯定會先看看課桌裡有沒有東西。最佳放進夾帶考題進行栽贓的時機就是全體考生被帶到院子裡搜身,同時搜查號房的時候,在搜查時栽贓是最容易最合理的。所以和有沒有跳開空房毫無關係。

第四,按照劇中的說法,替換下來的考題原件是最關鍵的證據。但是,如果趙叟要偷考題,根本沒必要把考題的原件偷出來啊,他只要打開信封,看一下考題就行了,也就七八個字,最多十來個字,記在心裡回家再寫下來就行了。能夠當上小吏也一定是識字的。有什麼必要非要把原件偷回去,留個罪證在手裡?哪有自己給自己留罪證的傻瓜?

第五,對所有號房開始大搜查,是因為發現有人夾帶才引起的。科場夾帶小抄歷來都有,是司空見慣的,就算髮現了有人夾帶,特別說明只是普通的小抄,還不是事先洩露的考題。怎麼可能會終止考試,全面大搜查?你看到過考試時,因為發現有人作弊,會全部停考大搜查嗎?科舉考試是多重大的事,即使發現有人夾帶,也是隻對發現的當事人進行處理,不可能讓所有停考大搜查的。停止科考,恐怕得要皇帝下令才行。

《鶴唳華亭》,我跪了,要怎樣的腦洞才能想出科場洩題案的橋段

第六,科舉考場上夾帶小抄,是太正常不過的,甚至都有寫在衣服夾層裡,小抄的內容無非都是四書五經上的原文或註釋,就像今天我們考試作弊小抄的公式或者單詞。如果被發現,也就是杖責、禁考、革去功名。但是洩露考題,賄買考題,那就嚴重多了,一旦被查到,就是殺頭的重罪。在中國歷史上因為科舉洩題被處死的也不止一個兩個,例如清朝雍正年間,河南學政(負責河南省教育科舉的官員,相當於今天河南省教育廳廳長)俞鴻圖就因科考洩題而被判處斬立決——中國古代死刑一般是秋後處斬,斬立決是比秋後處斬的普通死刑更重的死刑立即執行。而且俞鴻圖還只是地方上省一級的鄉試主考,而盧世瑜和李柏舟主考的是中央一級的會試,級別更高,如果主考官洩題,受到的處罰肯定還會更嚴厲。

買了考題的考生同樣會受重罰,所以正常情況下,買到了考題的考生要麼請人捉刀寫好文章,然後自己背出來,斷斷不會把文章夾帶進貢院考場,如果蠢到連一篇文章都背不出,怎麼可能通過童生試、鄉試,進入到中央一級的會試?像顧逢恩、陸文普這樣本身就有才華的,如果知道了考題只要有針對的準備一篇應答文章就可以了,哪裡還需要夾帶文章。

所以,這樣的一出科考栽贓案,簡直就是胡編亂造。編劇大人的腦洞,實在讓大眼驚了,跪了,開眼了。顯然,關於宮斗的這些心機詭計,編劇大人完全把握不住,而對涉及到的中國古代相關知識,也顯得功底太弱。在這方面,《鶴唳華亭》明顯比《琅琊榜》、《甄嬛傳》有不小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