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時間和習俗是什麼?

可愛的小花樓


我們現在所過的清明節應該是宋朝融合了周朝漢朝起源的寒食節和上巳節。時間是公曆4月5日左右,冬至後的108天,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清明節的習俗各地略有不同,但共同點就是掃墓祭祖。不同的習俗有踏青,食冷食,盪鞦韆(真的有這個習俗)還有蹴鞠什麼的。


正在說


清明節的時間和習俗是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要講起來還是很有緣由的。吾是答疑解惑,情感美文放歌聲野老梁。

清明節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公元年的四月份四至五日前後;它標誌萬物在沉睡中甦醒,大地上春光明媚。

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要祭祖掃墓,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老百姓掃墓時用鐵鍁把土填上墳頭,修成饅頭型稱作填墳。(有的地方稱作給老祖修繕房屋。)然後在墳頭上澆上幾滴酒,擺上供果,壓上墳頭紙,燒上幾柱香,以祭祖之靈。今天有些地方已排除了這些所謂的迷信成分,但是在清明節始終保持掃墓的風俗。其民間風俗還有頭上插柳的習慣。其曰:"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之說。這當然是迷信了,不過習俗還是有的。

清明節不止是祭祖添土掃墓,更重要的是清明節是雙重節日。它一邊祭祖掃墓,一邊又是踏青歡樂之日。當這一天全家老少皆可上陵祭拜掃墓(一般講究平常婦女兒童是不能上陵的,唯清明節這天是可以的)後,闔家將是田園盡興。

清明,清清明明,田園好風光,也就是說,自清明節,人們會走出冬季的寒冷陰影,走進春暖花開的世界。

最後,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放歌聲野老梁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曆制定的,陰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採納,謝謝!




喪鬼少年J咎


清明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掃墓祭祖有前十天後十天之說,也就是從3月26到4月14掃墓都是可以的,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是屬於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習俗呢?全國各地文化差異的不同,又在內容上存在著細節差異 ,但掃墓祭祖 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的主題,在我們這,上完墳 ,一般會把上墳的水果,和酒菜在墳前吃喝一些,代表著和祖先一起吃飯了,如果在農村,每年都會給墳頭攛土,也就是說每年上墳都要給墳頭在撲上幾車土,誰家的墳頭大,代表著孝


老張的小生活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1】掃墓祭祖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在祭祀掃墓時,一般都是先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後擺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比如磕頭、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說一說這一年來家裡發生的大事小情,後來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讓先人不必惦念牽掛等等,表示對先人的關心和憶念。【2】燒包袱,清明祭祖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有些家庭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無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產生了一種因地制宜的辦法——燒包袱。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實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擺設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門口、路邊、河邊“燒包袱”,包袱裡面大多也是一些紙錢、冥幣、金銀箔紙疊成的元寶等等…………


前程似綿跟九州


清明節4月4日前後。清明節上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黔中布依族這一天,還要在身上帶柳枝,大門插柳枝、餐具插柳枝、臥室門插柳枝。小孩把柳枝編成帽子戴。





用戶8723331735805


清明節是祭祖的日子,我們這裡清明前兩三天是女兒回家給亡故父母燒紙的日子,女兒準備些貢品和紙票;兒子和女兒不同,是清明當日的早晨帶著鐵鍬紙票、爆竹,到墳墓。拿鐵鍬給墳墓培土,剛亡故三年以裡的父母墳頭是不能培土的,得過了三年才能培土,這樣的情況只能燒紙和放爆竹。


鄉村大娘


春回大地,萬物生長。少陽之氣息息向上,陽光和熙,照的人心裡都是明亮歡快的。人們紛紛走到戶外,盡情領略春天曼妙的滋味。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在這美好的日子,一切都生機勃勃。在我們盡情歡笑,舒心暢懷的時候。我們最思念的便是逝去的親人。這種思念油然而生,這麼好的日子,不能與至親共享,怎不讓人黯然神傷,潸然淚下。上墳,祭祖,就是對亡靈的哀思,對祖宗敬仰,也是後人心靈的慰藉。是活著的人和逝者心神勾通的一種方式,慚而成為習俗。上古就有之,秦後慚趨於春天上墳,祭拜。而盛於唐。唐時清明時節,國家公務員都是要放假的,以祭拜親人。

清明時節也是春遊時節,自然與人文有機結合,便是文化。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是辛棄疾的感嘆。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清明節對每一箇中國人都很重要,它寄脫著思念,勾通陰陽的儀式,千里寄哀思。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這是黃庭堅的哀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清明時節的天氣特點。人間有真義,天地也動容。

現代的清明陽曆一般四月六號。古代大約二十天左右,一般是陰曆三月間。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孫趕上墳。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是現代民間的清明時節的寫照。無論得意,失意,無論過得好與不好,清明時節,都要給先人說說話,掃掃墓,焚香燒紙,寄脫哀思,也是心靈上的慰藉。好好生活,是先人的對我們的心願。於是,我們心靈輕鬆,告別沉重,哭著笑了。





風微醉丹田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每年的公曆4月4日或4月5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

清明節的習俗掃墓,插柳等等



大人見解


清明節一定是去祭祀故去的親人。一般都在每年陽曆4月4號。

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都是思念故去的親人而,悲傷難過,其實一般的程序都差不多吧,在林地裡好好的祭祀老人,故去的親人,上香,燒火紙,擺供果,燒冥幣,燒元寶,最重要的是給老人磕頭,其實是中國人的習俗,傳統習慣,都是要好好的祭祀自己的祖宗,好好活著,不要給老祖宗丟臉,好好拼搏,要給後代做出榜樣,中國的文化大體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