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師的楷模:張桂梅

1975年底,張桂梅初中畢業隨姐姐從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來到雲南省原中甸縣林業局支邊。1988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麗江教育學院中文系。在那裡,她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同時也找了一位白族小夥子作為人生伴侶。1990年,二人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一中結婚,開始了美滿的婚後生活。然而好景不長,1995年丈夫突然查出患了晚期胃癌,她花光所有積蓄,依然沒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痛失愛人的張桂梅選擇了離開傷心之地,換一個環境去踐行自己的人生諾言:“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

與邊疆山區教育結緣,吃苦受累終無悔

1996年8月,張桂梅從大理市調到華坪縣任教。在華坪縣民族中學,她承擔了4個畢業班的政治教學任務,還協助學校搞文藝工作。在工作中,她盡職盡責,由於課時有限,她只有利用另外的時間給學生補課、考試等。她每天早晨7點第一個走進教室,晚上10點才離開教室。週末,當人們都在休息娛樂時,卻正是張桂梅工作最緊張的時候。她所任教班級的教室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後院,相隔 100多米,每天早上和晚上,她總是在前後院跑動著輔導。她還用中午、下午、晚上,總之,抓住所有時機或全體或個別給學生補課、談心。張桂梅教的學生全是民族學生,都是降分錄取的,學習基礎很差。張桂梅心裡特別著急,想方設法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她講新課的時候特別注重新舊知識的交叉與融合,為了不讓學生增加負擔,她把大量時間用在了備課和批改作業上。每一次上課,她都講得特別精彩,特別生動。那些曾經只對山野、莊稼和牛羊感興趣的孩子,漸漸把精神集中到書本上來,成績也上來了。天道酬勤,她教的語文、政治兩個學科統測成績始終在全縣名列前茅。

而此時病魔向她襲來,到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她:腫瘤,需要手術治療。這是喪夫後的又一次沉重打擊!面對命運的不公,張桂梅哭了一夜,然後把病歷悄悄收起來,靠著止痛藥,默默地工作了3個多月,孩子們中考結束後,她才抽空去昆明做了手術。經過手術切除了重達兩公斤的腫瘤。醫生再三叮囑張桂梅至少要靜心休養3個月,但是,她哪裡顧得上休息,僅僅24天后,她忙碌的身影又出現在孩子們中間。張桂梅用整個身心呵護著學生。她未痊癒的身體,在無休止的消耗中再次出現病症,腫瘤以極快的速度增長。1998年7月,當把又一批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張桂梅才去做了第二次手術。幾年來,病魔從未一刻離開過她,疼痛常常讓她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現在病灶已轉移到肺部,醫院診斷為“腫瘤併發轉移”。疼得受不了時,她就吃止疼藥;吐血、便血了,就吃止血藥。她就以這樣的方式對抗著病魔。每天,當太陽昇起的時候,張桂梅就開始了忙忙碌碌的一天,病魔全被拋在腦後。

張桂梅瞭解到,越是貧困的山區,給小孩子訂娃親的現象越突出,很多女孩子沒有讀書的機會,很早就結婚生子。為了“解決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兒這種惡性循環,解決對山裡孩子教育公平的問題”,她萌發了創辦一所女子高級中學的想法。憑著一份博大深厚的母愛,她四處奔波,籌集建校資金。期間,她吃過閉門羹,被人誤斥為瘋子、騙子,甚至被人放狗出來追咬……2008年9月1日,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級中學建成了,在麗江四個縣區內首次招收了100名山區農村貧困女學生。在張桂梅生命裡一段新的長征路開始啟程。10多年來,張桂梅在華坪女子高中有“三件寶貝”最是引人注目:一個小喇叭、一個手電筒、一個諾基亞手機。每天早上五點半,張桂梅的小喇叭準時響起:“姑娘們,起床讀書啦。”聽到她的聲音,學生們快速起床,用五分鐘完成洗漱,一路小跑進入教學樓灑掃,十五分鐘後坐在教室裡開始早自習。每到下課,她的小喇叭又在操場上響起:“跑步啦,快點快點。”每天放學時,她的小喇叭又在食堂門口響起:“姑娘們,快點,跑起來”。學生們從教室一路小跑奔向食堂,整個打飯吃飯的時間只有十五分鐘,食堂裡除了勺子輕碰碗邊的輕響,再沒有別的聲音。張桂梅的手電筒主要是在學生們安睡之後才用。華坪縣女子高中地處獅山腳下,周圍都是草木,蛇、蜈蚣和松鼠比較多,她經常打著手電筒拿著棍子去驅趕。學校熄燈以後,她還要打著手電筒巡視學校檢查宿舍。直至今天,張桂梅老師依然使用著她的那個老舊不堪的諾基亞手機,那個舊手機裡,保存著很多學生家長和已經畢業的學生的電話號碼,這是她與學生和家長們始終保持聯繫暢通的紐帶。

創辦“兒童之家”“女子高中”,一往情深當“媽媽”

在華坪民族中學擔任教師時,只要有時間,張桂梅就經常去老人院做義工。那時縣裡還沒有兒童福利院,孩子和老人住在一個樓,老人小孩混住,不僅擾亂了老人的生活,對孩子成長也不利。正當張桂梅苦惱時,當地政府與某基金會準備合辦“兒童之家”,由政府負責提供場地,基金會承諾每年贊助7萬元。2001年“兒童之家”正式成立,第一天就接收了36個孩子。孩子們大多是從大山裡出來的,原來家庭情況複雜,行為和生活習慣不同,年齡差距也比較大,最小的只有兩歲半,最大的上四年級。因為孩子們太小,一把屎、一把尿是很平常的事,想幹淨都乾淨不起來。張桂梅以前的“潔癖”就這樣被改變了。很多孩子因為體質較弱經常生病,她是在醫院和學校之間來回穿梭。那時,自己學校的工作又不能落下,於是她就帶著四五個娃去上課。有的孩子太小,還不能走路,就只能揹著。

2003年,“兒童之家”開始面臨資金短缺。張桂梅領著孩子四處籌錢,雖然把各種榮譽證書、媒體的報道都帶上了,但被別人當作騙子的情況時有發生,經常捱罵。隨著張桂梅的事蹟逐漸傳播開來,社會開始關注“兒童之家”,縣裡有個女企業家主動捐了10萬元,還要求不留名。除了政府補貼,縣裡的許多領導、企業負責人為“兒童之家”捐錢、捐物,“兒童之家”的整體環境變好了。張桂梅說,“兒童之家”還為那些讀大學以及在外工作的孩子保留了一間屋,“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媽,這裡是孩子可靠的根據地。”自2001年“兒童之家”成立張桂梅義務擔任院長之日起,現在她已是136名孩子的“媽媽”。每天下午六點半,張桂梅都要從華坪縣女子高中回到兒童之家去看那裡的孩子們,只要聽見大門被推開的聲音,孩子們就會從屋裡跑出來迎接“媽媽”。

10年來,張桂梅任校長的華坪縣女子高中沒有開過一次家長會。因為,學生們的家都太遠,有的家長沒有路費,有的甚至從未走出過大山,更別說是縣城……為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為了讓家長知道學生在校情況,張桂梅開始了長達10年的漫長家訪之路。這10年,張桂梅的足跡遍佈全市各縣(區)偏僻村寨,她和同事利用寒暑假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躬身家訪了800多個貧困學生家庭,行程5萬多公里……不管山路多麼艱險,張桂梅從未退縮。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她都要重病一次。對於62歲、身體長期有病的張桂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次“長征”!在這樣的環境裡,因為嚴重的骨質疏鬆,張桂梅老師整個人變得非常脆弱。一次,在永勝家訪,由於路途遙遠,休息的時間很少。當時,張桂梅老師一直咳嗽,並感覺胸口疼痛。以為是咳嗽引發的疼痛,只吃了幾片止疼片。接下來,疼痛加劇,隨後開始發燒,走路都很困難了。可一想到孩子們下學期就要參加高考,便咬牙堅持走完了這些孩子的家。還有一次家訪,住在寧蒗山區一個小旅館裡,因為發燒,半夜口渴找不到熱水喝,也不願意驚醒大家,就在那樣冰冷的冬夜裡,從水管裡接涼水喝。張桂梅老師用柔弱的身軀扛過了病痛,用共產黨人的信念,支撐著走進每個孩子的家。

張桂梅與孩子們之間有很多故事,每一個都是催人淚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後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並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10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一個來自永興鄉的小姑娘,穿著髒舊衣服,經常發呆,成績很差。這引起了張桂梅的注意。瞭解後得知,這個小姑娘的爸爸病逝,只有媽媽一人供她們兄弟姐妹生活,日子過得很艱難。張桂梅拿出乾淨衣服給小姑娘換上,又幫她交學費。小姑娘感動,說:“張老師,你就是我的媽媽!”在華坪興泉,一位學生的母親這樣說,因為家裡窮,沒有上過學,到自己的女兒都上學了時,還會夢到自己揹著書包在學校裡,這一輩子的希望就是看到女兒上大學。這位母親拉著張桂梅老師的手,哭著說,你是菩薩,你一定能長命百歲的,我們都感謝你。張桂梅拍著她的手說,不要謝我,我沒有那麼大的能力。我是黨派來的,你的夢,是黨和政府,是社會幫你圓的。家訪一路,這樣的故事很多,這樣的淚水很多,這樣的感激也很多。

為了不讓學生覺得不方便,也為了能第一時間站在學生身邊,張桂梅老師養成了睡覺從不脫換衣服的習慣並堅持了二十年之久。曾經有個學生與張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張桂梅怎麼關心她,她都不願意多說話。這期間,張桂梅在食堂幫忙打飯時,不小心摔了一跤,肋骨斷了三根。當醫生要求張桂梅住院治療時,卻被拒絕了。每天晚上,她都要忍痛和這個學生聊天。這時,學生的話才稍微多了些。到早上,張桂梅起不了床,學生就抱她起來。就這樣過了3個月。3個月中每天都是早晨5點起床,夜裡12點睡下。一天,這名學生終於抱著張桂梅老師大哭起來,說自己一定會好好讀書,一定不會辜負老師對她的期望,她不會讓張桂梅覺得為她們受的苦是白受的。

10多年來,張桂梅老師忘記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記了年齡和生死,就是要讓困難群眾看到希望,讓他們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樣,享受教育的公平,她曾經這樣說過:“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華坪縣女子高中建校時,全校只有17名老師100個學生,現在已有36位老師430個學生。10年來,已經畢業903名學生,連續7年高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

遇到困難和問題,建立支部依靠組織支持

剛開始時,女子高中沒有宿舍,沒有食堂、廁所,沒有圍牆,老師和學生都住在教室裡,食堂、廁所和鄰近的學校共用。為了讓那些來自大山裡的女孩子能真正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張桂梅對學校的老師作了嚴格得近於苛刻的要求,這讓很多年輕教師完全接受不了,不到半年,17名教師有9名辭職離開,6個學生也提出轉學,這讓她始料不及。

在困境中,她強迫自己靜下心來從自身找原因。這時她意外地發現:在留下來的8名老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黨員在,黨組織就在,有黨組織,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想到這裡,張桂梅馬上把6名黨員教師集中起來,重溫入黨誓詞,誦讀《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大家眼裡泛著淚光,緊握右拳,向著黨旗保證:“百折不撓,頑強拼搏,一定要把女子高中辦好!一定要把大山裡的女孩送入大學!”黨支部很快就成立起來了。在張桂梅老師的帶領下,學校開展了“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週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黨員每週一次理論學習、組織黨員每週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

女子高中成為全市第一家黨員佩戴黨徽上班的單位,讓黨員在群眾和師生面前“明身份”,促使黨員起到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做到了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黨徽在閃爍。團支部也組織全體團員與黨員共同宣誓、誦讀革命經典人物典型事蹟、唱團歌、唱《紅梅贊》《繡紅旗》《老百姓最知音》《唱支山歌給黨聽》《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等經典歌曲,整個學校黨旗飄揚、頌歌嘹亮。

如今的華坪縣女子高中,在課堂上,她們誦讀革命故事、傳唱愛國歌曲、開辦法治講座、弘揚傳統文化,同時還堅持了每週一次的全校德育課,把愛國主義、法治觀念和傳統美德教育在學生心中潛移默化,入心入腦。在課間,她們把革命歌曲編成簡易舞蹈,當成課間操每天薰陶,舉手投足之間,革命精神、愛國主義情操、黨性教育如同潺潺溪流,融入孩子們的血液,伴隨她們一起成長。在校園裡,在教室中,在走廊上,古典詩詞、革命傳統標語、紅色文化警句隨處可見,如今華坪縣女子高中成為了華坪縣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成千上萬的黨員幹部、青年學生、企業職工來這裡接受艱苦樸素、鬥志昂揚、積極向上的精神教育,華坪縣女子高中作為一面充滿了正能量的旗幟,激勵著各行各業的人們,在新時代的道路上,不斷踏上新徵程,創造新的輝煌。

面對鮮花和掌聲,初心不改本色不變

許多年風雨兼程,張桂梅從一個普通老師成長為聞名全國的人,先後獲得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佳精神文明人物、全國十大師德標兵、全國十佳知識女性、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黨的十七大代表等榮譽。作為一個充滿了正能量的模範和榜樣,社會各界千千萬萬的人們,都從她身上受到了精神激勵,一批又一批人來到華坪縣女子高中學習張桂梅,體驗華坪縣女子高中的精神風貌。她也一次次走出學校,走出縣城,走出省城,通過受邀外出演講、出席報告會,把張桂梅式的人間大愛灑向五湖四海,影響著全社會……

在張桂梅的影響下,華坪縣女子高中形成了跟張桂梅一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一個教師團隊。教師們埋頭苦幹、無私奉獻,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日夜陪護著這群特殊的學生,立志要用實際行動把一屆屆貧困山區女孩送進好的大學。這些老師當中,有人去昆明做手術出院回來,才請了兩天半假就走上講臺開始上課;有人懷孕七個月還堅持講課、守早晚自習;有人摔斷了腿骨,上醫院做完接骨手術後,讓丈夫揹著到教室繼續上課。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團隊,在張桂梅的帶動下,形成了女子高中如今的朝氣蓬勃與奮勇直前的局面。

華坪縣女子高中自創建10年來,已經有1000多名學生先後進入學校就讀,600多人考上大學,走向社會。伴隨著這些孩子的人生足跡,華坪女子高中的精神也被傳播到四面八方。一名考上重慶大學的孩子,每週都到敬老院照顧老人,一次,在給老人表演節目時她演唱了《紅梅贊》和《繡紅旗》,博得了敬老院老人高度讚揚。兩名女高畢業的孩子進入大學後,由於品學兼優被部隊直接招錄,一名在武警廣東某部服役,另一名在陸軍某部服役。在入伍時部隊領導問她們部隊的苦你們能吃嗎?她們堅定地回答說:能,從女高畢業的孩子有什麼苦都能吃。

隨著張桂梅的“名氣”越來越大,全省各地的學校、機關、企業、街道、社區經常邀請她出去做報告。面對鮮花和掌聲,張桂梅依舊保持著作為一個老師的本色、一個女性的本色、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把她幾十年來從教、辦學、扶助孩子的感人事蹟,一件件、一樁樁如數家珍地講給千千萬萬的人聽。天南海北的人們被張桂梅的事蹟所打動,華坪縣女子高中成為了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新時代號角,吸引著人們去學習,去奮鬥。中共雲南省委、麗江市委、華坪縣委先後發出了向張桂梅學習的號召,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雲南日報等主流新聞媒體也對張桂梅的事蹟展開了深入報道。張桂梅,一個人民教師的楷模的形象,正在全國人民的視野中,越來越鮮活,越來越生動。

作者 陳洪金 雲南省麗江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原載2019年《社會主義論壇》第11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