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陽秦長城東端第一障城——長髮城古城

30 年後再回長髮城村,完成了我兩個心願。一是長髮城學校是我職業的啟蒙地,在這裡我初為人師,開始了人生的精彩與無奈,一直想重回舊地;二是長髮城古城魂牽夢縈,30 年前就在古城邊工作,只知有村,不知有城。行走包頭古城,解讀固陽秦長城,才感受到了這裡曾經的輝煌歷史,我對長髮城古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對於長髮城名稱的來歷,至今沒有知其究竟。長髮,我想可能有兩種理解,或是美女子秀髮披肩,表達窈窕淑女之意;或是表示財源長久,發達興旺之意。總之是寄託了當地父老鄉親的美好祝願。

今年夏天,與幾位熱心學生相伴成行,舊地重回。

曾經的長髮城學校已廢棄,但部分校舍與宿舍猶在。我行走其間,尋覓記憶,音容浮現,只是歲月如斯,如願之餘尚有了些許的無奈嘆息。

古城位於長髮城村東北 1.5 公里河槽南一高地上,邊長三四百米,城牆夯土修築,牆體斷續相連。城內秦磚漢瓦、陶製盆罐殘片、房屋斷壁殘垣隨處可見。


固陽秦長城東端第一障城——長髮城古城


長髮城古城內城

城內西北角還有一長方形內城。東西長 60 米,南北長 70 米,牆基寬 14 米,頂寬 3 米,南面有開設城門的豁口。內城突兀雄踞,與大城構成“回”字形城中城。我在小城的城牆及城內行走,感覺到小城的壁壘森嚴,這裡主人的故事給我無限的遐想空間。

內城也就是子城,這種築有子城的城垣,是西漢初年在北邊設郡縣時出現的一種新的城市形制。公元前 154 年,御史大夫晁錯向景帝提出守邊備塞的策略,認為過去朝廷每年派兵卒輪流守衛邊境,但這些兵卒不熟悉敵情,不如選派攜帶家眷前往墾植的人員。於是修築起高大的城牆和深廣的壕塹,在城外和城牆上佈置防禦工事,再在城內興築一座子城,城內長寬各約 150 步。在重要戰略地方和交通要道上建築的城郭,城內的居民不要少於一千戶。這項建議後來在武帝時得到了充分的應用。現今在包頭市所見的漢代城址中,有不少城址築有子城,其規模並非都像晁錯所建議的那麼大,應是根據實際情況而設計興築的。

古城東去是地勢較為平緩的武川縣和四子王旗,長髮城古城地處東西交通要衝,是屯守險要、傳遞信息的重要驛站。長髮城古障城在秦漢王朝的北疆防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常常站在陰山顧盼南北。北邊是廣袤的草原,是古代匈奴帝國建立的地方,南邊是廣闊的河套平原,秦九原郡郡治所在地,陰山這道天然的屏障,分割了南疆與草原。農耕與遊牧兩大民族在此地域曠日持久的黷武爭奪,誘發了長城、亭燧、城障等偉大軍事工程的拔地而起。

但兩千多年來,長城的存在和發展,與中華民族的成長與融合是緊密相連的,長城既是農牧民族的分界線和隔離帶,同時也是各民族交往和經濟活動的集散地。長城是民族發展的紐帶,也是民族發展的歷史物證。

我一直在想,這道古牆在中原王朝阻擋遊牧民族南下突襲的歷史長河中,真正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呢?其實,歷史告訴我們,無論長城何時修築,無論長城的修築動機如何,長城都沒有能夠阻隔大牆內外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及共同發展。相反,胡人漢化、胡漢交融成了時代發展、民族演化的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