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位於河北省境內,修建於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眾多的宮殿以及其它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建築風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牧場和森林巧妙地融為一體。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罕見的歷史遺蹟。”這是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時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亂後,逐漸開始注重於鞏固北方邊防與疆土上。他認為歷史的教訓已經證明再堅固的長城與抵擋不住強敵的入侵,於是開始推選“恩威並舉、剿撫並用”的政策,加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於是,在當時還是用於秋季狩獵的木蘭圍場基礎之上,興建了“熱河行宮”和外八廟。作為夏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之所,避暑山莊歷經康熙、雍正與乾隆三代清帝約90年的時間的擴建,成為我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面積約是頤和園的兩倍、紫禁城的八倍。而熱河(即承德),也因此享有著“塞外京都”之譽,成為清初僅次於北京的第二大政治中心。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山莊分為宮殿區與苑景區,其中苑景區又分湖洲區、平原區與山巒區,整體124組建築,康熙與乾隆時曾各命名了三十六景,樸素而不失優雅,細緻又不乏大氣。其中包括仿寧波天一閣建成的文津閣、仿蘇州獅子林建成的文園獅子林、仿嘉興同名建築的煙雨樓、仿鎮江金山江天寺塔塔起的上帝閣等,表現出清帝王們“集天下景色於一園、移天縮地於一方”的美好慾念。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一、普陀宗乘之廟

氣勢磅礡的普陀宗乘之廟建於1767年,位於避暑山莊北面山嶺之中,依山而建,佔地面積達22萬平方米,有大小藏式建築60餘處,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因其外觀模仿藏傳佛教中心——西藏布達拉宮而建,故又被稱為“小布達拉宮”。

普陀宗乘之廟分前後佈局兩部分:前分別為山門、碑亭、五塔門、琉璃牌坊與白塔群;後依次為大紅臺及臺上建築群。其中前半部分的琉璃牌坊以黃綠彩色琉璃磚覆面,七間四柱七樓結構,是皇權與神權的象徵;後半部分的大紅臺高達43米,牆上為藏式風格的盲窗。臺上正中央鑲6座琉璃佛龕,意乾隆的六秩大壽,頂上女牆有一橫排80座琉璃佛龕,寓其母太后的八十壽辰。主殿為萬法歸一殿,位於大紅臺群樓正中央。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二、須彌福壽之廟

位於山莊北部獅子溝南坡山腳下的須彌福壽之廟建於1779年,是仿照西藏日喀則則什倫布寺修建的。當時乾隆皇帝為了班禪要親自前來為自己的七十大壽祝賀,而下令建此行宮。全寺佔地3.8萬平方米,費時一年建成,輝煌華貴,俗稱“班禪行宮”。

寺廟以南北中軸線貫穿,依次是山門、碑亭、琉璃牌坊、大紅臺及臺上建築群、琉璃萬壽塔等主要建築,左右對稱,以藏式建築為主,卻又融合了漢式的造景作園,混塔風格得相當成熟完美。坐落在大紅臺內的妙高莊嚴殿為主殿,是班禪駐錫時的講經之處,其屋頂覆滿的鎦金銅瓦與屋脊上裝飾著的8條鎦金銅龍共耗費黃金1.5萬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發出萬丈光芒。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三、普寧寺

普寧寺位於避暑山莊東北部山嶺的一片碧海松濤間,是為紀念1755年平定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乾隆皇帝下令建造的。全寺佔地3.3萬平方米,共有29組建築,是一處典型的前漢後藏風格的建築(其中後半部分模仿西藏桑耶寺),現為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屬藏傳佛教中的黃教寺廟。

前半部分為漢傳佛寺風格,以伽藍七堂式佈局,依次是山門、鐘鼓樓、碑亭、天王殿與大雄寶殿等建築;後半部分以喇嘛教的宇宙觀而建,主體建築大乘之閣象徵須彌山,其四周的四座佛殿代表四大部洲,而圍繞其間的八個形狀各異的白臺代表八小部洲。其中主殿大乘之閣高近37米,正面為6層重簷結構,內部供奉著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達23米。這是是以松、榆、杉、椴等堅硬的木材雕成並粉飾金漆彩繪,費料120立方米木材,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立於其下,深感佛法莊嚴的大乘之妙。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四、普佑寺

位於普寧寺東側的普佑寺建於1760年,初為普寧寺的經院。後改為普佑寺,擴建後佔地9萬平方米,設“四學”,開講顯宗經學、密宗經學、歷算學和醫藥學,是喇嘛研習佛經之所,成為承德外八廟的經學院。

普佑寺坐北朝南,長方形佈局,打破了漢傳佛寺的“伽藍七堂”形式,以天王殿居中,前建有佛堂,後增加了法輪殿,形成二層院落。寺內規模最大的是法輪殿,這是一座凹形的藏經樓,面闊進深各七間,四周設廊,上覆黃琉璃瓦,下有須彌座臺基。該寺建築大多毀於1964年雷擊引起的大火,僅存山門與四座配殿。如今配殿內展出的五百羅漢像為清代珍品,現僅存170尊,色彩生動明麗、造型栩栩如生。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五、普樂寺

位於避暑山莊東部、危巖聳立的磬錘峰之下的普樂寺建於1766年,為一座典型的漢藏結合。該寺坐東朝西、山門面向山莊,是為歸順的哈薩克族和蔥嶺以北的東西柯爾克孜族修建的。

西部依漢傳佛寺樣式而建,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正殿宗印殿;東部為藏式闍城建築,以曼陀羅經壇與壇上建築組成,城上有八座藏式佛塔,代表佛祖的八大成就,主體建築旭光閣是仿照北京天壇祈年殿而建。旭光閣重簷黃琉璃圓形型攢尖頂,四周有簷柱與金柱各12根。閣內藻井為漢式建築裝飾手法,中央為蟠龍戲珠,俯首下視,巧奪天工,四周是起舞的鳳凰,生動優美。其下的漢白玉須彌座上供奉著國內最大的立體曼陀羅模型,由37塊木料組合而成,其上供奉著喇嘛教密宗勝樂王佛,並以雙身立姿歡喜佛形象展現,呈男女交歡狀。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美學研究價值極高

六、安遠廟

安遠廟與普樂寺南北相對,位於承德武烈河東岸,它是為了方便投奔清政府的準噶爾達什達瓦部落朝拜、而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修建的,寺廟落成於1764年,故又稱“伊犁廟”。

全廟平面為長方形,內外三進牆垣,包括外層的三座樓欞星山門,二進牆面闊三楹的漢式重簷歇山頂山門,之後才是主殿普渡殿所在的三進院落。普渡殿外觀四層,內部實際三層。其上覆蓋罕見的黑色琉璃瓦,莊嚴肅穆,這是因為其原型固爾扎廟毀於祝融之火,於是主殿採用了象徵水的黑色鋪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