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賞析唐代詩人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

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

【唐】元稹

莫怪虹無影,如今小雪時。

陰陽依上下,寒暑喜分離。

滿月光天漢,長風響樹枝。

橫琴對淥醑,猶自斂愁眉。

小雪節氣,賞析唐代詩人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

譯文

已是小雪時節,彩虹消失得無影無蹤。

天空中陽氣上升,地中陰氣下降,天地閉塞轉入寒冬。寒氣和暑熱總是喜歡分離。

月光清冷灑滿天際,北風呼嘯吹響樹枝。

如此天氣使人情緒低落,美酒瑤琴都不能減輕一絲一毫的愁緒。

註釋

虹無影:小雪節氣三候之一候,一候為五天。

小雪: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一個節氣。

天漢:古時指銀河。後泛指星空或宇宙。

長風:大風、遠風。

淥醑(lùxǔ):美酒。淥,同“醁”。

愁眉:發愁時皺著的眉頭。

賞析

許多文人喜歡在小雪天吟詩,並不是偶然的。此時正是“籬菊盡來”,“塞鴻飛去”的季節更替之時,因農作物已收穫,大部分的時光是比較清閒寂寥的,因而閒情也成為小雪天文人獨抒胸懷的突破口。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的這首《問劉十九》彷彿成了小雪天的代名詞。作者白居易恰與元稹友善,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兩人同寫小雪天的詩篇也堪稱“雪景雙壁”。

元稹(779-831),字微之,別字威明,唐代洛陽人,著名詩人。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25歲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一度拜相,53歲去世。

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代表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

元稹這組《詠廿四氣》共計二十四首,在敦煌文獻裡可見,詩依次為《立春正月節》、《雨水正月中》、《驚蟄二月節》、《春分二月中》、《清明三月節》、《穀雨三月中》、《立夏四月節》、《小滿四月中》、《芒種五月節》、《夏至五月中》、《小暑六月節》、《大暑六月中》、《立秋七月節》、《處暑七月中》、《白露八月節》、《秋分八月中》、《寒露九月節》、《霜降九月中》、《立冬十月節》、《小雪十月中》、《大雪十一月節》、《冬至十一月中》、《小寒十二月節》、《大寒十二月中》。

小雪節氣,賞析唐代詩人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

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小雪是第二十一個節氣。諺語民謠: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節的到來,標誌著屋外天寒地凍,蕭瑟的風雨好似要穿透紙窗一般。

要讀懂這首詩,必須先來了解一下小雪節氣的三候(一候為五天):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

首聯,“虹無影”,說的就是一候的情形——虹藏不見。唐代詩人徐敞還專門寫下《虹藏不見》一詩,亦有“迎冬小雪至,應節晚虹藏”之句呼應。

頷聯,陰陽依上下,說的是二候的情形——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寒氣和暑熱總是喜歡分離。

小雪節氣,賞析唐代詩人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

頸聯,寫得是小雪節氣這一天的情形。此時正近月圓,天空高遠,月色清寒,稀疏的樹林間不時有涼風吹過,彷彿在提醒人們冬季即將到來,該注意禦寒保暖了。“滿月”對“長風”,“光”對“響”,“天漢”對“樹枝”。此聯對仗工整,字字飽滿,充滿張力。最精彩的是“光”和“響”的運用,形容詞作動詞使用,動感十足。即,使蒼穹發光,使樹枝發出響聲。

尾聯,格律上上句三仄尾。對於“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爭論中。但我們讀唐詩,唐人是並不絕對避“三仄尾”的,即使到清代,雖對律詩格律要求嚴,但認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

內容上上句點出詩人在小雪天能做的事情——撫琴、飲酒。面對美酒瑤琴,詩人應該高興才對,可是最後一句,為什麼詩人情緒如此低落,以至於斂愁眉呢?那是因為在這樣的小雪天,一個人獨飲是孤獨寂寞的,若是有一知己,能聽他撫琴,與之對飲,就能使得小雪天的憂愁驅散。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的心情就是輕快的,因為有好友還有好酒。自古文人喜歡用雪煮茶,在雪天吟詩、訪友、飲酒。《世說新語》裡記載的“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也是發生在小雪天,成為雪天詩意的絕佳之作。

小雪節氣,賞析唐代詩人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

當小雪天來臨之際,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皇帝內經》雲: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就是說在冬天,人們的情志應該收藏一些,思緒要平穩。就好比個人的隱私,一定要嚴守,不能洩露出去。就好像自己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可以悄然安住。只有保持這樣的平和心態,不露聲色,低調不張揚,才能有利於身心健康,有利於養藏。

讀元稹的詩是不是非常長知識呢。滿城樓觀玉闌干,小雪晴時不共寒。最後祝願大家度過一個有詩意的小雪天吧。

作者簡介:嚴勇,80後,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現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