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心若琉璃

文 | 煙雨客


這位唐代詩人才華橫溢,可流傳下來的詩作不過50首,卻有一首夜泊楓橋的詩,千古傳唱,至今不衰。


詩人名叫張繼,詩為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恍若白描的畫面,卻有著淡泊深遠的意味。月亮落下了,烏鴉在鳴叫,漁火點燃了,客人卻無眠……

煙雨夜讀 | 楓橋夜泊,心若琉璃

好詩何須多,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

高仲武評張繼的詩:“事理雙切,比興深矣,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當時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風氣,他的詩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深受時代之風浸染。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約公元753年前後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

煙雨夜讀 | 楓橋夜泊,心若琉璃

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詩見於《全唐詩》者,只有四十餘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詩。但宋人葉夢得曾說:“張繼詩三十餘篇,餘家有之,”(《石林詩話》)可知他的詩,在南宋時已僅存三十餘首了。

對其人知之甚少。有唐一代,張繼並非大家名家。如果沒有楓橋夜泊這首詩,我們或許至今都不會知道張繼這個名字。

張繼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登進士。然銓選落第,歸鄉。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軍收復兩京,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從此棄筆從戎,後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於洪州。大曆末年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即病逝於任上。

煙雨夜讀 | 楓橋夜泊,心若琉璃

其友人劉長卿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見其清廉正直,後來其妻亦歿於其地。

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銜獺?

舊遊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皆類白描之筆觸,卻把心中所有表達的情感,無痕地融入詩句裡……

馮翊西樓

城上西樓倚暮天,樓中歸望正悽然。

近郭亂山橫古渡,野莊喬木帶新煙。

北風吹雁聲能苦,遠客辭家月再圓。

陶令好文常對酒,相招那惜醉為眠。

煙雨夜讀 | 楓橋夜泊,心若琉璃

他詩中的諸多意象,營造的是自然之境,表達的是內心之情。尤其是這句“陶令好文常對酒,相招那惜醉為眠”,若能與知己把酒而醉,又是何等欣悅的事情啊。

長相思

遼陽望河縣,白首無由見。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住在遼陽的她,日日夜夜望向河縣,可是自他離去之後,已經多少年了,再也無音訊,可能白首也無由見了吧?可是心底的相思,依然年年不減,歲歲仍在。

安公房問法

流連一日復一日,世事何時是了時。

試向東林問禪伯,遣將心地學琉璃。

煙雨夜讀 | 楓橋夜泊,心若琉璃

日復一日的生活,侵蝕著世間的一切,世事看似永無了時。該如何修行呢?讓這心美若琉璃,純粹至清至美,不受塵世間的物慾、名欲、情慾的困擾。心比水還要靜,即心靜如琉璃,一切只為眾生考慮。

琉璃是佛教“七寶”之一,為消病避邪之靈物。琉璃不但明淨純無暇,金木水火土也不能打動干擾。出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

張繼是希望,身在濁世的人們,都能有一顆美好的琉璃心吧?

煙雨夜讀 | 楓橋夜泊,心若琉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