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近日國內數十場馬拉松開跑,據報道目前已有2名跑友終點前猝死

“醒來時才發現是醫院,為什麼在這裡完全沒有記憶,天氣太熱,加上自己急於求成,以為自己狀態好,速度太快,所以出了這麼大的事。”

上述文字源於:疑似“撿回一條命”的上馬跑者朋友圈

近日全國各地馬拉松賽事接連舉辦,與此同時頻頻登上熱搜詞條的不僅是全民運動熱潮,還有所有跑者最不忍直視的「跑馬猝死」。

有消息傳出上海六院急診科在比賽當天收治十餘位跑者,有目擊者稱,有跑者被送至急診時,情況已不樂觀。也有跑友群裡傳言,有上馬跑者不幸離世。目前消息並未得到證實,需等待官方情況通報。

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中長跑比賽或練習,尤其是半程馬拉松比賽,時不時發生猝死的案例。馬拉松這項運動似乎與生俱來就帶有一點悲壯的色彩,現實一次次印證了這種悲壯。保障跑馬安全,是享受跑步的根本。

據國外文獻統計的數據顯示,馬拉松比賽中猝死發生率位0.6/10萬—1.9/10萬,而在我國,全人群的心臟性猝死發生率是41.84/10萬。比例高於馬拉松猝死發生率,但這並不是將馬拉松列入「殺人遊戲」的證據。

相比於製造恐慌,今天,我們要和你認真的分享如何跑馬安全。

分析猝死原因的文章已經太多了,且運動醫學專業人士也沒少分析。我們總結了一下:這些猝死的案例,多數是心臟有隱患+硬撐。

01 如何排查心臟隱患?

知道自己心臟有隱患的跑者,很少會去跑馬,或者在跑的過程當中會格外當心。而猝死的跑者,他們大多數對自己的心臟隱患一無所知。保障跑馬安全,第一步就需要你排查自己的心臟隱患。

>>>>別太依賴常規檢查

很多跑友會說,我們單位福利好,每年都有體檢的,從來就沒發現有什麼事兒啊,最多是心律過緩,不過咱們跑者心跳慢點很常見啊……心跳要快點(比如超過70bpm)的話,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一般單位組織的都是常規體檢,大家基本上都經歷過,裡面一般都會有常規心電圖檢查的項目。操作如下:躺床上,撩起衣服,身上貼一堆電極片,然後格子紙唰一響,打印出來幾個長長的波形圖和一些看不懂的數據。

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常規心電圖(ECG)有它的優勢:簡單快捷,明顯的異常很容易會被發現。但侷限性就在於,常規心電圖(ECG)僅能反映很短時間的狀況(通常是躺床上檢測的這段時間,1分鐘左右),而很多人的心臟異常是間歇性的,往往在做心電圖時,異常並不一定那麼巧會出現。

在這種情況下,常規心電圖(ECG)就起不到篩查的作用。比如,冠心病患者在沒發病的時候做心電圖,可能異常變化就很不明顯。

所以,一次常規心電圖正常,並不能說明你心臟就沒任何問題。

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有時,醫生可能就根據情況要求你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也就是24小時動態心電圖。

動態心電圖(DCG)怎麼做的呢?一整天在身上戴著個小儀器,通過連續記錄24小時心電活動的全過程,包括休息、活動、進餐、工作、學習和睡眠等不同情況下的心電圖資料,發現常規心電圖檢查不易發現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上面談到的ECG和DCG是常用的兩種檢查方式。看到這裡,你發現什麼問題了嗎?有沒有隱隱覺得什麼地方不妥?

有些跑友已經看到了問題所在:常規心電圖(ECG)這種檢查方式,是在身體處於比較靜止的狀態下做的。動態心電圖(DCG)這種檢查方式,雖說被檢查者可以自由活動,但基本上也限制在了日常活動,諸如上下樓梯、拎包挪桌子擁抱之類的為主。

這種活動強度的級別,跟跑馬拉松時那種讓身體處於極限狀態下,實在是不能相提並論吧。

>>>>試試運動平板檢測(Treadmill Exercise Test)

對於跑友來說,無論ECG還是DCG,都不太合適(時髦話叫未能真實場景再現)。如果想要真正地發現自己心臟隱患,就要做一個運動平板檢測(treadmill exercise test),也叫活動平板檢測(英文名直譯:跑步機運動測試)。

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從操作上來說,運動平板檢測就是在一個類似跑步機的儀器上進行跑步運動,隨著時間增加,逐漸提高跑步的速度,使心臟負荷達到較高程度(比如使心率升到一定的預估值),以觀察心臟是否存在隱患。

一般一次檢測時長約10分鐘左右。如果沒有出現心臟不適,則表示心臟功能基本正常,如果出現憋悶、難受,甚至疼痛的感覺,則會做進一步的檢查,包括心臟彩超等項目。

普通心電圖對冠心病的檢出率最多達30%,如果加上運動平板試驗,檢出率可達80%左右。

一般三甲級以上醫院或大的體檢機構都能做這種檢查(掛號前可事先電話諮詢)。要掛號,一般得找心內科。單純的運動平板檢測費用在200元RMB以內。如果運動平板檢測結果正常,基本上可以放心地去跑馬啦!

02 如何防止自己硬撐?

首先要聲明的是:馬拉松運動與猝死沒有必然聯繫,或者說二者根本不搭界。

運動中發生猝死是極小概率時間,發生率極低,但由於猝死發生在人群聚集的賽場,性質惡劣,社會影響極大,非常容易讓民眾誤解和誤會。

>>>>運動風險測試

下表是國際通用的運動風險評估問卷(簡稱PAR-Q),如果你的答案均是“否”,那麼一般來說,你跑步的風險是比較小的。

不過如果你的答案有一個或多個“是”,那麼說明你運動的時候,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如果要跑步、參加比賽(半馬、全馬),建議在先進行詳盡的體檢,諮詢醫生的意見。

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擺正心態

避免硬撐,首先需要擺正心態。硬撐這事兒以前說過不少,重點就是該放棄的時候要懂得放棄,硬撐(或者褒義詞叫“意志堅定”之類的)只是種特質,談不上美德,而且這事兒並不是擱在所有事頭上面都能適用,比如馬拉松,絕對就不應該硬撐。

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上圖是曾看過的一片分析文章,作者指出猝死的那些跑者,不僅有首馬跑者,更有多意志堅定人士,甚至多為退伍軍人。(在此我們並非針對某類跑者,只客觀表述)

>>>>掌握急救知識

提醒各位注意疼痛閥值,你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一個客觀的認知。

什麼時候應該放棄?

什麼時候需要尋求救援?

什麼時候需要補充能量膠和鹽丸?

感到不適時應該自己採取什麼調整措施?

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甚至,看到身邊有跑友發生突發狀況,急救兔不在周圍時我們能提供什麼幫助?這些都需要對馬拉松途中的急救知識有一定的掌握。知識到位了,就能從容面對各種危急狀況,很多悲劇也可以就此避免。

>>>>訓練到位

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參加適量的跑步運動,但跑馬拉松卻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

要以健康的身體參加馬拉松運動,並且要有準備地參加馬拉松,拒絕沒有準備的“裸跑”。身體沒有習慣長距離的跑步,強迫它去適應馬拉松這樣的高強度運動,出現問題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即便是有經驗的跑馬者,也應當慎重地參加每一場比賽,量力而行,以前猝死的案例裡面,不乏經驗豐富的跑者。換言之,身體潛伏的隱患也不是我們跑過幾次馬拉松就能自動現身的。

03 跑馬,注意體能分配

有不少跑者習慣先決定目標成績,再計算配速,用來分配全馬賽事中的體能。但我會建議儘量不要拿「配速」來當作比賽的體能分配依據,這樣會在比賽中會變成在追配速。

像是有些人把《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中的「M配速」當成全馬的配速,這是很不妥的。(丹尼爾博士在書中寫到的所有配速)都不能當成比賽配速的標準,這些配速是用來作為「訓練」的基準,不能用來「比賽」,這是許多人常會誤解的部分。

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不只跑力較低的跑者不應該以M配速來預測他們全馬成績,跑力高的人也不建議如此做,在比賽時最好的體能分配策略是用「心率區間」。

下面我擬定了兩份以心率區間為依據的體能分配SOP。使用這兩份SOP的前提是心率區間要設定正確,也就是最大心率、安靜心率要實際檢測,儲備心率百分比也要依下列五個區間來設定:

E強度:59 – 74% = zone 1.0~2.0

M強度:74 – 84% = zone 2.0~3.0

T強度:84 – 88% = zone 3.0~4.0

A強度:88 – 95% = zone 4.0~5.0

I 強度:95 – 100% = zone 5.0~

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插圖說明】區間「2.4」的意思是在M強度區間,約在儲備心率的78%左右,在訓練或比賽時的心率監控,其實不

對於路跑比賽來說,心跳錶是目前最好的體能分配利器。除非是少數很認識自己身體的跑者,能自行憑經驗配出好成績。但大部分的跑者,在比賽前半段都會「自我感覺特別良好」,造成後半段失速。根據心率的來分配體能,能讓跑者在比賽中發揮出自己該有的實力,不會因為不小心跟著別人的步伐就跑太快,這樣反而容易在比賽中爆掉。

因此學習在比賽中使用心率表來監控自己的心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對於比賽配速較無經驗的跑者來說,它能有效幫你發揮最佳表現!

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下面介紹半馬和全馬的配速策略:

>>>>全馬(初階/初馬跑者,成績在四小時附近者)

1~20K:心率控制在區間1.7~2.1,介乎於E與M強度之間,前面的20公里就當作是暖身跑。

20~35K:心率在區間2.1~2.4,此時應該仍然感覺遊刃有餘。

35~42K:心率在區間2.4~3.0,最後七公里,千萬不能急,平穩地到達終點即可。

>>>>全馬(進階跑者,成績在3小30分以內者)

1~20K:心率控制在區間2.1~2.5,維持著適當的配速前進。切記不要讓心率超過2.5。

20~30K:讓心率維持在2.5~2.6

30~35K:讓心率維持在2.5~2.8

35~40K:讓心率維持在2.9~3.5

40~42K(最後二公里):最後2公里,不管心率了,若有餘力的話就儘量把力氣用盡吧!直至衝過終點線!

>>>>半馬初階(成績在2小時以上者)

1~10K:讓心率維持在2.5~3.0,按照身體感受調整:1. 若感覺好,可以讓心率保持在3.0;2. 若感覺差,可以讓心率保持在2.5,調整步調

10~18K:可將心率提高到3.0~3.9,比賽至此,雖然心率提高,但肌肉疲倦,配速可能會持平或變慢,請以心率為準,不要去追配速。

18K~21.1K(最後三公里):如果已經覺得有點勉強,請維持4.0~4.5的強度,但如果覺得還可以,最高可拉至5.0,此強度應該可以再撐15分鐘左右,目的是跑到終點時剛好衰竭。

>>>>半馬進階(半馬成績在2小時以內者)

1~3K:讓心率維持在3.0

3~10K:讓心率維持在3.0~3.9,按照身體感受調整:1. 若感覺好,可以讓心率保持在3.9;2. 若感覺差,可以讓心率保持在3.0,調整步調。

10~15K:可將心率提高到4.0~4.5

15~19K:可再將心率提高到4.6~4.8。因比賽至此,雖然心率提高,但肌肉疲倦,配速可能會持平或變慢,請以心率為準,不要去追配速。

19K~21.1K(最後二公里):如果已經覺得有點勉強,請維持4.8的強度,但如果覺得還可以,最高可拉至5.0,此強度應該可以再撐15分鐘左右,目的是跑到終點時剛好衰竭。

本節內容選自徐國峰《全馬、半馬的比賽體能分配策略》

跑馬猝死,正在將馬拉松變成一場「殺人遊戲」

寫在最後,想到了「不忘初心」這四個字。在賽場上的你是否還記得自己跑步的初衷,減肥?健康?熱愛?挑戰?自律?還是其他?

每個人都有自己開始的理由,所有在面對放棄的時候格外痛苦。尤其當你面對著終點準備衝刺的時候,沒什麼比放棄更痛苦的了。但也請你記住,如果生命消逝,這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活著,是世間最難的事,也是最基本的事。只有生命存在,人生才有機會。

馬拉松的終點,永遠是安全回家。

別讓本是強身健體的一項體育運動,成為人人談之色變的「殺人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