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弄潮】朱崇華:一個創造奇蹟的人

【商海弄潮】朱崇華:一個創造奇蹟的人

【商海弄潮】朱崇華:一個創造奇蹟的人
【商海弄潮】朱崇華:一個創造奇蹟的人

福利來啦~~

留言區獲zan第一名

將獲得臨沂萌寵親子樂園

提供的免費兒童票一張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朱崇華,八湖鎮蘇家呈旺村人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一個人一生所選擇走過的路也是這樣。 時間從每個人身邊走過,它將懷抱夢想的人帶入未來。

因此,一個人如果不曾做過關於未來的夢,他的人生就是隨波逐流和淺嘗輒止,如果不曾與未來約定,站在今天回望人生的他,也不會有這麼多欣慰,這麼多感慨。

雖然朱崇華現在回頭想起40年前的抉擇時,為沒有堅持參加高考而有些許後悔,然而往事如煙,這個白手起家,靠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企業家,對家鄉臨沂而言,他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朱崇華說,人最難的是當他回首往事時,能俯仰無愧,過了自己想要過的人生。

湯河岸邊的倔強少年

1954年,朱崇華出生在湯河岸邊八湖鎮蘇家呈旺村一個普通農家,因為是家裡的長子,他的出生為貧寒的家庭帶來無窮的歡樂。但是這裡當時還是閉塞而傳統的鄉村,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未來還在遠方,它尚未顯現出一絲一毫現在該有的樣子,父母的心願其實也簡單而真實,這個孩子將來能掙脫千百年來土地的束縛就是最大的成功,他們並不期待他出人頭地,只是不要下地勞動便是最大的心願。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湯河,又名湯水、溫水河,發源於沂南縣境內的楊家坡鎮,流經葛溝、湯頭、八湖、鄭旺、相公、湯河等鄉鎮,在湯河鎮禹屋村東北匯入沭河。

湯河在河東區流經的地方,正處於沂河、沭河的沖積平原上,這裡平展低窪、湖泊較多,屬天然溼地區域,這裡孕育了神秘而遙遠的東夷文明,古代曾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朱崇華所出生的八湖鎮,其實是“一溜十八湖”的簡稱,這裡由於地勢低窪,澇、溼地較多,其實土地並不豐饒和多產。尤其朱崇華出生後的1950到1970年代,土地多澇又加之耕作方式的傳統與落後,土地產出與人們的生活需要之間發生了巨大的落差,人們越是依賴土地也就越要千方百計掙脫土地的束縛。

朱崇華的父母也正是這樣的想法。所以拼命也要讓朱崇華讀書上學,希望他將來能夠跳出土地,別再“受罪”。

父母的這種想法對朱崇華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朱崇華從小學習努力,成績優異,從小學到高中都是頗受老師們喜歡和寵愛的學生。

1971年,16歲的朱崇華高中畢業,沒有機會考大學,他只好回到家鄉。

種地自然不是他的所長,但是環境所迫,他也不得不適應農時的節奏。好在他從小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好勝心,所以即使下地幹活,也絕不落在別人之後。

大家常常記得他瘦弱的身影剛剛還淹沒在夏日的麥田裡,接著,就見他推著小推車走過田間地壟時的倔強的樣子。

與小崗村同步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實驗

雖然同樣都是下地幹活,但是村裡每個人都隱約感覺到了朱崇華與他們的不同。

這種不同別人自然不會十分清楚,但是朱崇華自己心裡是明白的——和大多數人相比,他有十幾年學習的經驗,他的眼界是打開的,他的內心是蠢蠢欲動的,他懷抱著對未來的期許和對人生的信心,他並不是在被動地接納命運的安排。

時間一點點過去,機會也一點點向他靠近。

曾經的文化知識給了他在農村施展的可能,不服輸的精神讓他的進步有目共睹。他先在村小學做了幾年民辦教師,這幾乎是所有高中畢業回鄉青年的最好的出路和最高理想,後來他又做了幾年生產隊會計。1977年,朱崇華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緊接著他便被選舉擔任村裡的黨支部副書記、書記。

朱崇華喜歡讀書看報,《人民日報》《參考消息》為他打開了眼界。1978年,就在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不久,他看到集體生產所有制的弊端,也從報紙上隱隱覺察到包產到戶的訊息,當時小崗村的實驗還未被廣泛推廣,但是朱崇華敏感地覺察到,包產到戶的效果絕對會是不同凡響的。

但是,當他在支部會上將這個想法大膽提出來時,卻得到了大多數黨員的反對,很多人認為這是“歷史的倒退”,這樣搞一定會“犯錯誤”。

無法在全村試點,讓朱崇華很無奈,但是他想到了他自己所在的生產隊,隊長是他叔家的弟弟。這個隊長平常很佩服朱崇華,對他的想法,以往總是執行得很徹底。他們倆認真商量以後,決定從這個生產隊做試點,將土地包產到戶,並保證麥收以後交給大隊足夠的公糧。

秋收以後,土地按照生產隊的人口平均分配,他告訴農戶,除了交出的公糧,其餘多產多得。

對他們的做法,其他生產隊都抱著觀望甚至懷疑的態度,但是來年麥收以後,結果大大出乎意料,這個生產隊的麥子由原來的畝產三四百斤一下子增收到八九百上千斤,除去交出的公糧,每畝淨收六七百斤麥子,曾經青黃不接一年也吃不上幾頓水餃的人家,現在家家缸滿囤實,“幾乎到處都是麥子!”

於是這次不用朱崇華再多說什麼,麥收以後,大家都自動開始了土地的包產到戶。

這在幾乎還沒有解決溫飽的農村,多打糧食就是根本。尤其朱崇華所在的蘇家呈旺村,當時幾乎是全公社最窮的村,小夥子很難找對象,姑娘們都想法設法嫁到外村,就是因為這裡“吃不上喝不上”。

隨後便是小崗村經驗的全國普及,幾乎同時,蘇家呈旺村也率先其他村一步實現了聯產承包責任制。

新的挑戰與另一種人生

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出以後,人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但是隨著而來的是農村勞動力的大量過剩,人們左衝右突,渴望致富和奔向新的方向。但是當時沒有誰能夠解決得了這個問題,身為村書記的朱崇華也甚為煩惱,他知道群眾的需求,但是他深感力不能及。好勝的他感覺自己的能力已經發揮到極致,於是他思索再三以後,在1987年,決定從書記崗位上退下來。儘管他當時剛過而立之年,但是他卻已經能像一個成熟的領導者一樣,冷靜而理性地面對自己的得失成敗。

他要從頭再來,重新尋找自己的未來,重新佈局自己的人生。

但是朱崇華沒有學歷、沒有技術、沒有資金,重新開始談何容易。他陷入一片茫然。好在他高中期間作文甚好,深得語文老師的喜愛,“文革”期間他又學會了寫美術字,後來又憑藉紮實的語文功底,撰寫新聞報道,經常有“豆腐塊”見諸地方報紙。

他高中的語文老師瞭解到他的情況,就推薦他到了河東九曲鎮文化站工作。因為勤奮好學,又有創意和實踐經驗,他將全鎮文化活動搞得有聲有色。不久,他就擔任了文化站站長。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雖然工作出色,但是他當時並不屬於編制內人員,而且最實際的情況是,他的工作隨時都會被“更合適”的人選來代替掉。

當時,為了搞活經濟,全國各地都在興辦“第三產業”,辭掉大隊書記工作後曾經有過短暫創業實踐的朱崇華於是靈機一動,要搞第三產業,沒想到他的決定得到了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同時也得到了縣文化館的關心和鼓勵。於是,在1990年國慶前夕,他的“臨沂藝術裝潢社”開張了。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人生常常如此,踏破鐵鞋無覓處,無心插柳柳成蔭。讓朱崇華意想不到的是,這個開始竟然讓他的人生髮生了徹底的轉變,這個轉變讓他的未來徹底變成了值得期待的樣子。

這個店面的面積和投資都不大,經營範圍也不過是購進一些筆墨紙硯等文化美術用品,至於裝潢設計,那時候也還是簡單而原始。可是生意雖小,一年下來大約3萬元的收益,著實讓人大喜過望。

第二年,朱崇華在臨沂市裡沂州路的展覽館附近開了一家分店。到1993年,朱崇華已經小有積蓄,他又在剛剛建起的西郊文體用品商場購買了一個攤位,主營文化用品、裝飾材料。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1994年8月,朱崇華將“臨沂藝術裝潢社”更名註冊為“臨沂市明華實業有限公司”。他果斷辭去文化站的工作,正式開始了從商的人生。

無所畏懼,借勢而為

創業艱難百事多。

創業初期,由於業務量的擴大,朱崇華時常承受風裡來雨裡去的顛沛奔波,尤其當時很多貨品要從上海運來,那時候他常常背上煎餅鹹菜一月幾次往返於臨沂上海之間。有時候,到了上海正是夜半時分,他不捨得住賓館,就在候車室或者某處能避風避雨的地方將就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到商家打貨。有幾次,由於去得太早,人家還沒上班,他就坐在門口的臺階上等一兩個小時。

雖然僱了員工,但是他依然身體力行,事必親躬,每天都穿著工作服忙碌地裝貨、送貨、卸貨,有時候一整天都得不到歇息。他身上絲毫沒有老闆的“譜兒”,直到今天,朱崇華依然保持著這種樸實誠懇的作風。這也許正是他生意之所以做得如此成功的一個原因吧。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隨著朱祟華的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他那個家族裡的人紛紛加入到營銷隊伍中來。這個隊伍很快增加到近百人,銷售額度也一再攀升。他們所經銷的商品覆蓋了整個魯南、蘇北。據朱崇華回憶,那時,他們的貨品從上海都是整車發運到臨沂。他說那時生意真好,每車10多噸的廣告顏料、吹塑紙,放在倉庫裡,用不了幾天就能批發出去。

由於銷售量變大,朱崇華開始重新佈局他的經營模式,與其這樣辛苦奔波,到處尋找貨源,何不自己生產、自主銷售?

朱崇華是個立想立行的人。1995年,他投資21萬元的吹塑紙廠建成投產,當年即實現盈利35萬元。明華實業也由單一經銷邁入生產、營銷一體化的軌道。

從1998年開始,明華實業的塑料文化產品搶灘國內市場,主導了同類產品的銷售。翌年,明華實業有限公司與上海滬光美術顏料廠聯合。2000年11月,明華實業搬遷至水田路北側的沿街樓,營銷額得到迅猛增長,其品牌信譽一時成為圈內美談。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在完成了相當的資本積累後,朱崇華決定在家鄉興建一處生產基地,回饋桑梓,帶動致富。

朱崇華還像當年離開時一樣,心裡滿滿的都是故鄉情結。這次,他要彌補和了卻他離開黨支部書記崗位時的那份遺憾了。

2002年,生產基地破土動工並很快投產。投產後,根據市場需求,構建起“明華文具產銷聯盟”的框架,採取以工廠車間生產為主、家庭作坊生產為輔的生產方式。他對新加盟的10家個體作坊,給予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扶持,發放訂單,產品包銷。自此,在這個村子裡延續了千百年的農耕傳統生產模式被徹底打破。村裡的閒散勞力終於在家門口得到了就業機會,大多數家庭從專業務農轉變為亦工亦農方式。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2007年,朱崇華的店面搬遷至新落成的小商品城市場。店面已擴展到2000多平方米,商品種類多達5千種,其中幾百種商品來自明華生產基地。臨沂幾乎所有學美術的學生都知道,他們每天都在用的畫材大多是“明華”生產的。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除了國內市場,如今明華實業的業務做到了美國、日本、臺灣等國內外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他創造了奇蹟

今天,朱崇華帶領著他的明華實業公司穩步前進,他知道現代化企業的發展,人才是最重要的支撐。全公司200多名員工中,有1名博士,37名大學畢業生,3名會計師,1名法律顧問。公司所批售的產品,美術用品佔80%,出口額2000萬元,政府採購招投標2000萬元,每年向國家納稅近30萬元。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成功後的朱崇華,致富不忘家鄉,全力回饋社會。他為汶川大地震、雅安地震、玉樹地震等災區捐款累計15萬元;2012年,在扶貧助學活動中,向臨沂大學貧困生先後捐款14萬元;在家鄉的“村村通”工程建設中,捐款14萬元;為家鄉的敬老院、學校捐款累計超過15萬元。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朱崇華惦念家鄉的文化事業建設,多次參與主辦“臨沂八湖荷花節”、攝影美術作品展等活動。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2012年以來,朱崇華先後榮獲“臨沂市振興沂蒙勞動獎章”、“臨沂最美慈善人”、“五星級共產黨員經營戶”等光榮稱號。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世界原本沒有奇蹟

是時間與堅持

真誠與熱情

讓奇蹟

在朱崇華的身上

一次次發生著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商海弄潮】朱崇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