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最早的寺院 囚過宋欽宗迷過泰戈爾 藏多件國寶卻少有人知


老北京曾有句俗語:“東單西四鼓樓前,五壇八廟頤和園”。北京作為歷代國都,不僅有故宮等諸多景點,還有很多寺廟值得一遊。坐落在宣武門外教子衚衕南端東側的法源寺,建於唐貞觀十九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剎,也是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的所在地。

法源寺初名“憫忠寺”,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兵敗,為超度陣亡的將士,詔令在幽州修建憫忠寺。到了遼代,憫忠寺成為備受皇家重視的寺院,北宋時期的宋欽宗等皇室成員也被軟禁於此。清朝時期,雍正皇帝將寺名改為法源寺。

法源寺不僅年代古老,還保存著完整週正的中式寺廟建築佈局。整個寺院坐北朝南,共分為六進院落,現存建築全部為明清時期所建,每座建築內幾乎都有珍貴的文物,天王殿前的一對銅獅為清雍正年間所造,與頤和園東門前的銅獅很相似,非常有氣勢。


寺院的地勢自南向北被人為逐漸抬高,在一般佛寺中極為少見。大雄寶殿是法源寺的主殿,殿前橫樑上懸掛的“法海真源”匾額為乾隆皇帝御筆親書。“法海真源”的意義是:所有的戒律刑罰都是“流”,只有內心真誠才是“源”。

大雄寶殿的前東側,有一棵樹齡約110年的巨大古槐,樹下明清時期所立的石碑,曾經被著名作家李敖在歷史小說《北京法源寺》裡著重描寫過。在小說中,康有為、梁啟超、潭嗣同等人曾在此與看破紅塵到法源寺出家的佘法師和小和尚普淨相遇交談。

由於中國北方不適宜菩提樹生長,法源寺種植了形似菩提的丁香。自清代以來,每年春季花開,寺僧必邀集文人名士前來賞花,因此又被稱為“繁花之寺”。1924年4月26日,林徽因、徐志摩陪同印度詩人泰戈爾在法源寺賞丁香,當晚泰戈爾與徐志摩在花下談了一整夜,成為文學史上的佳話。


法源寺除了是佛門聖地外,還陳列了眾多文物古蹟,堪稱一座宗教類的博物館。由元世祖忽必烈於1265年下令製作的“瀆山大玉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特大型玉雕,被評為鎮國玉器之首,目前收藏於北海團城。但其底座自明代以來一直下落不明,直到1988年才發現就在法源寺中。

毗盧殿內原先供奉著1917年由北海公園舍利塔下發現的玄奘法師頂骨舍利,1949年被盜走後,現供奉一尊從北京聖安寺遷來的明代五方佛。這尊銅鑄五方佛,通高近五米,在千葉蓮瓣座的每一瓣上都鏤刻一佛像,展示了明代高超的冶煉技術和佛像造型藝術。

藏經樓是法源寺的最後一處院落,幽靜清雅的院內栽種著乾隆時期的西府海棠。藏經樓內保存著各種佛經典籍,是中國珍藏佛經最多、版本最珍貴的機構之一。目前法源寺還未被大多數遊客所知,除了初一、十五外平時遊客不多,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