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說到中法友誼的見證,北京這座山承載著中國近千年的歷史文明

在古都北京,除了七大世界文化遺產、聞名世界的皇家園林,還有被人們忽視的優美的自然風光。

京東大峽谷、龍慶峽、石林峽、神堂峪、白河峽谷、東極仙谷……

然而,既承載歷史之厚重,又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的自然風景區,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位於海淀區西北部的鳳凰嶺。

相隔10年,2019年秋天,我重回鳳凰嶺,在為期一週的時間裡,我每日觀看鳳凰嶺從黑夜到白晝的漸變。陰霾的日子,鳳凰嶺是朦朧的;晴朗的日子,鳳凰嶺又變得巍巍然。

從傳說到中法友誼的見證,北京這座山承載著中國近千年的歷史文明

在海淀駕校觀望鳳凰嶺

鳳凰嶺的由來:魏姥爺的傳說

鳳凰嶺位於海淀區聶各莊境內,解放前,當地人都叫它“老爺山”。山上有座龍泉寺,寺裡的正殿、配殿中,除供奉有如來佛、彌勒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之外,還有一座偏殿名叫“魏老爺殿”,殿裡供奉的神仙叫做“魏老爺”。提起魏老爺的故事和傳說,方圓幾十裡的老年人們大都能講出一二。

從傳說到中法友誼的見證,北京這座山承載著中國近千年的歷史文明

龍泉寺

相傳魏老爺是個扛長活的出身,因家境貧寒,他自幼便在山下的一個財主家當長工。這樣一干就是幾十年。魏老爺身高力大,大手大腳,能吃能幹。一年夏天,魏老爺給財主家種高粱,足足三十畝地,可他一個人揮大鋤,一會兒便種完了。

原來,魏老爺在這塊地裡只種了五棵高粱苗——地的四角一角一棵,土地中間一棵。財主知道後,趕到地裡一看,氣急敗壞地狠狠說道:“你、你……乾脆就給我剩一棵苗子算了!”魏老爺一聽,便抄起鋤頭砍掉四角上的四棵高粱苗。此時,財主已經氣得倒在了地上,而魏老爺卻指著地中間那棵高粱苗說:“東家您放心,到時候保證不會給您少打糧食的!”

春去秋來,財主地裡魏老爺種下的那棵高粱苗長了足有幾丈高,又粗又壯。只見高粱頭上成熟的大穗子通紅通紅的,遠遠望去,那棵高粱好似一棵參天的大紅樹一般。

這天早晨,財主派了三掛大車到地裡收高梁,魏老爺讓車把式把車停靠在高粱棵底下,然後搬來一架梯子架到高粱杆上。只見他揮起棍子對準高粱穗只敲打一下,飽滿熟透的大高粱顆粒便紛紛落下。轉眼間,三掛大車便裝得滿滿的。

就這樣,三掛大車整整拉了一天,而那棵高粱頭上的粒子還是不見少。財主看到後,在吃驚之餘,露出了無盡的貪婪之心。於是他將魏老爺趕下來,自己爬上了梯子,可誰知,無論他怎麼抽打,高粱粒一顆也不掉了。財主又生氣,又懊喪。此後,他不但不對魏老爺心存感激,反而更加薄情。

從傳說到中法友誼的見證,北京這座山承載著中國近千年的歷史文明

龍泉寺中的魏老爺殿

終於,魏老爺離開了財主家,他來到西山上以後就不見了。當地村民們都來尋找魏老爺,卻怎麼也沒能找到,而是在一塊山石上發現了一雙大鞋。大夥兒都認定魏老爺定是“坐化”了,成了神仙。於是便將魏老爺“坐化”的那座山稱為“老爺山”,並在山上的“龍泉寺”裡專門修建了一座“魏老爺殿”。

北京最大摩崖石刻的由來

直到1934年,當時的北平國民黨保安團司令田維村來到此地,尋找“吉壤”。他看到左邊的山峰像虎,右邊的河谷似龍,山坡黃土擁聚,若蓮花托舉鳳凰起舞,實乃一處龍鳳呈祥的風水寶地。然而,有位村民告訴他,這片山地經常有豹子等野獸出沒,岩石下的石匣和山洞都成了豹子的藏身之地,歷來被稱作“豹窩”,是兇險之地。田維村聽後大驚失色,連忙趕回城裡同岳父梁百萬商量。梁百萬沉思片刻,提筆在宣紙上書寫了“鳳凰嶺”三個大字,並於1935年夏天,花去一百塊銀元請當地石匠田永勝、李進旺等人,將其鑿刻在岩石上。據《北京文物詞典》記載,這三個大字是北京目前發現的最大摩崖石刻。

從傳說到中法友誼的見證,北京這座山承載著中國近千年的歷史文明

北京目前發現最大的摩崖石刻:鳳凰嶺摩崖石刻

田維村曾先後將其岳父母葬於此處。後來墓穴被盜之一空,然而,梁百萬當年書寫的“鳳凰嶺”三個蒼勁的大字,卻遺存在峭壁上,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為遊人津津樂道。

貫穿中國近千年的歷史文明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的古典園林和明清史地研究專家張寶章先生走訪鳳凰嶺,這一次遊覽後他寫下一首詩《鳳凰嶺踏青》。

詩云:

霞光明,螺黛青,迤邐西山臥長龍。清泉常伴龍泉寺,展翅欲飛鳳凰嶺。潭碧懸飛瀑,塔高響鐸鈴。最是北魏立佛古,石殿千載古修行。

不久後,這首詩被《北京晚報》發表,鳳凰嶺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直到今天,鳳凰嶺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吸引著海內外的遊客。其中佛、道、儒等宗教文化以及古東方養生文化的遺址、遺蹟眾多,文化積澱豐厚,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

時間推移,隨著人們對鳳凰嶺自然風景區內涵及外延的不斷深入理解,鳳凰嶺自然風景區的魅力早已超過地域的限制,而擴展到以鳳凰嶺為原點,半徑可以外延到陽臺山、鷲峰,甚至與香山相連。這綿延數公里的土地,卻貫穿起中國近千年以來的歷史文明。

在金代,金章宗完顏璟在中都西山一代,選擇山勢高聳,林木蒼翠,有流泉飛瀑,又地僻人稀的山林間修建了八大水院

這八大水院至今都還在,但說法不盡相同。一些學者認為這八大水院中六處水院都在海淀,其中四處都在海淀北安河地區。沿著駐蹕山、金山、陽臺山一字排開,由北向南分別為:

聖水院,現今稱黃普院,位於鳳凰嶺風景區南側,原為金章宗黃普院舊址;

香水院,現今為妙高峰法雲寺,俗稱七王墳

,墓主人為清道光帝第七子奕繯;

金水院,現今為金山金仙庵,又名金山寺

清水院,現今為陽臺山下的大覺寺

潭水院,現今為香山公園香山寺的雙清別墅

泉水院,現今為玉泉山的芙蓉殿

雙水院,現今為石景山雙泉村北的香盤院

靈水院,現今為門頭溝妙峰山仰山的棲隱寺

從金章宗八大水院,到清朝皇家園林,再到今天這片古代遺址建築群,近千年的跨度使這一片區域成為中國文化歷史的一塊巨大的活化石。

中法文化交流的溯源地

除了鬼斧神工般的自然景觀和載滿歷史之凝重的人文景觀,以鳳凰嶺為中心的北京西山一代還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溯源地。

2005年12月,溫家寶總理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演講中,追溯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淵源,尤其提到:“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詩人聖-瓊·佩斯的長篇傑作《遠征》(《阿納巴斯》)就是他在北京西郊的一座道觀中完成的。”

從傳說到中法友誼的見證,北京這座山承載著中國近千年的歷史文明

聖-瓊·佩斯

是什麼吸引聖-瓊·佩斯前來北京西山呢?這不禁要提到中國教育家李煜瀛先生。

李煜瀛先生,字石曾,是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曾為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先生早年發起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從而奠定中法文化交流的基礎。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李石曾先生隨清政府駐法公使孫寶琦赴法留學。1912年李石曾和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留法儉學會。到了1917年,李石曾應蔡元培之邀回國擔任北大生物系教授。他一邊教書,一邊繼續為赴法勤工儉學奔走。他和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1920年,李石曾在北京創辦中法大學,校址就選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同年,他得到孫中山和廣州政府的經濟支持,在法國建立里昂中法大學。

李石曾無形之中在中國與法國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吸引許多法國人來到中國。由此一來,聖-瓊·佩斯的到訪就並不偶然。

見證中法友誼的“貝家花園”

時光再次溯回,1912年,法國醫生貝熙業來到北京,在京西陽臺山鷲峰腳下一個叫做牛鼻子山的地方租了一片土地,並與房主簽訂99年的租期,建造起了一座帶有南歐風格且中西合璧的別墅山莊,以便工作之餘來此休息。人稱“貝家花園”。

從傳說到中法友誼的見證,北京這座山承載著中國近千年的歷史文明

貝家花園

當時溫泉村西還有一座石橋,因年久失修自然倒塌,行人和來往車輛都難於通行。為了通行方便,貝大夫又出資修建了一座新橋,受到附近各村人們的讚揚,竣工後,在橋欄板刻上了“貝大夫橋”四字。

當時貝大夫每次從城裡來山莊,都會在路過的村中停下,遇到村裡有人患病,他就免費診治,診斷後,他還將藥箱中攜帶的藥品送給村民,附近的老百姓親切地稱他居住的山莊為“老貝家”。

貝大夫不畏艱險,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全心全意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他承擔起為共產黨秘密運送藥品的任務,因此他的住所東城大甜水井甲16號(今22-24號)和西山貝家花園就成了平西抗日根據地與北平城的秘密交通聯絡站。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在北平燕京大學執教的英國林邁可教授(Michael Lindsay)因同情和幫助八路軍而遭到日本軍警的搜捕,逃離燕園,經溫泉、黑龍潭就是先到達貝家花園,然後與八路軍的游擊隊聯繫上,再翻過妙峰山,越過永定河,到達齋堂馬蘭村,在這裡見到了領導平西抗日根據地的聶榮臻、蕭克、呂正操將軍。

在這一片土地上發生的中法友誼的故事講也講不完,而將這些人物和與其相關的故居、古蹟串聯在一起,正是中法友誼的見證!正如張寶章先生說的,“保護、修復好這些人文景觀,並向世界人民開放,以此來見證中法友誼,為世界和平作出最好的詮釋,這才是這片景區最大的價值所在。”


越讀時間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