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遍了全縣112個行政村“對症下藥”宜川縣委書記左懷理下鄉調研側記

跑遍了全縣112個行政村“對症下藥”宜川縣委書記左懷理下鄉調研側記

脫貧路上的縣委書記
  本報記者 程立忠
  “羊羔羔吃奶忘不了娘,好光景忘不了共產黨。左書記改變了我的人生命運,不然,我不會發展得這麼好。”張新建動情地對記者說。
  10月31日,宜川縣委書記左懷理下鄉調研產業扶貧情況,在英旺鄉高裡塬村,蘑菇種植能人張新建高興地讓左書記品嚐他新設備生產出的香菇脆片。“酥脆可口,這個不錯,要儘早佔領市場。”左懷理品嚐後建議。隨後,他再次來到張新建種植的蘑菇大棚裡,察看和詢問蘑菇長勢與銷售情況。聽說幾天前河南許昌的客商要4800公斤蘑菇,張新建第3茬蘑菇已不夠供應了。左懷理說:“你有20多年的蘑菇種植經驗,應再把技術傳授給更多的群眾讓大家一起致富,這樣也能應付客商大宗量購貨。”
  張新建家有5口人,49歲的他種植蘑菇已有28年。去年左懷理幫助他解決了大棚用水,今年又幫他解決了生產設備。有了霧化噴水設施,由原來人揹著噴霧器噴灑,到現在電源一開只需3分鐘就可噴完一座棚。張新建還帶動了22戶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貧困戶以打工和年終分紅的方式取得每年每人1.8萬元的收入。目前,張新建有蘑菇17棚(15畝),蘋果8畝(年產2萬公斤),13畝核桃,新投入生產設備製成的“香菇脆片”食品準備上市,年收入上百萬元。


  “對於延安黃土高原來說是,塬上富,川道窮,因為塬上有蘋果產業。而張新建發展種植產業帶領川道群眾脫貧,創出了川道脫貧致富模式,我們要充分發揮能人帶動效應,讓更多老百姓儘早脫貧致富。”左懷理感慨地說。
  王灣村白家莊54歲的脫貧戶張玉成家栽種了4座弓棚果蔬,年收入超過4萬元,他還養了十幾頭牛,2017年他家搬進了白家莊移民新村,獨立寬暢的院子,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屋,洗澡間、空調、淨水器及各樣家電一應俱全。如今,他家過上像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
  “能過上這樣的生活,全靠左書記和街道社區幹部的辛勤付出,我們只是受益者。”張玉成笑著說。
  發展川道棚栽業,並以棚栽促進旅遊發展這是王灣村發展模式。在王灣村白家莊,左懷理分別走進張玉成的紅蘿蔔棚和賀青山的西紅柿棚進行察看,發現冬季弓棚種植閒置,就現場要求丹州街道黨工委書記賀偉與包村的街道辦副主任鄭欲研究解決,可以把英旺高裡塬村張新建種蘑菇的經驗讓大家學習,把冬季3個月弓棚空閒期利用起來,這樣按每棚增收5000元,150棚可給種植戶增收75萬元。
  記者發現左懷理對這裡的產業種植如數家珍,還問賀青山,他父親的腰痛恢復的如何?“左書記在這裡可以說每個村民都認識,好多人見了就像老朋友一樣上前打招呼。”包扶王灣村的丹州街道副主任鄭欲告訴記者。

  “10月26日入賬100萬元,10月29日入賬50萬元……”宜川縣蘋果第一村辛戶村的蘋果樹下,村黨支部書記張延剛正樂呵呵地給左懷理翻看手機上的蘋果銷售記錄。張延剛說,今年蘋果豐產,但出現銷售難題,縣鄉幹部與群眾合力出謀賣蘋果,才保證了這樣銷售成果。辛戶村依託發展蘋果產業及蘋果產業後整理,引進4.0智能選果線,較好地延續蘋產業發展,後勁十足。“用感恩的心生產有良心的蘋果”這是左懷理與“全國脫貧攻堅創新先進個人”張延剛對宜川產地延安蘋果的莊嚴承諾,也是品質保證。不忘初心,左懷理帶領縣鄉幹部到重慶、廣州、深圳、無錫、香港等地賣蘋果、找市場,在各大城市設立了103個專賣店。去年,宜川縣僅蘋果產業一項人均收入2.48萬元。
  “只有到基層一線,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能更切合實際。”這樣的工作理念來源於左懷理紮根基層37年的工作實踐。
  左懷理跑遍了全縣112個行政村,在責任落實上,針對不同的村子選派不同的幹部抓脫貧。黨政幹部到難村,政法幹部到亂村,經濟幹部到窮村,科技幹部到產業村。進行精準幫扶,要把幹部要選準,哪些村需要什麼幹部要“對號入座、對症下藥”。
  左懷理動情地說:“我們一定要把‘兩不愁三保障’各項基礎設施落實到位,特別是住房安全。雲巖鎮有過深刻地教訓,2013年,延安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雨災害,老百姓住房安全受到了嚴重影響,當時我們可以說是寢食難安。這兩年通過脫貧攻堅,老百姓的住房安全都得到了解決。”

  宜川縣堅持“長期致富”與“短期增收”相結合,“設施改善”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扶技”與“扶志”相結合,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決戰決勝脫貧“摘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貧困發生率降至0.58%,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3元,今年5月已告別絕對貧困,脫貧“摘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