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過得不好,是因為你不夠“壞”

你過得不好,是因為你不夠“壞”

親子間隙,家庭紛爭,婚姻不幸,或許我們這麼深的家庭矛盾,但生活中有的是難熬的瞬間,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煩惱和傷痕。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誰的生活不染塵埃,“都挺好”是粉飾太平的騙局。

​心軟是病,懂事要命,很多時候你過得不好真的是因為面對惡意還“不夠壞”。

你的忍讓,換來的是他人的囂張,你的善良,換來的是他人的狠辣。

​​可這一切的不合理和不公平恰恰說明:世間的惡意是沒有道理可說的。

不管你做的再好,都會有人討厭你。

即使你沒有做錯什麼,依舊有人和你過不去。

這世界總會有無緣無故的恨,有些惡會不由分說就被強加到你身上的,別人傷害你,欺負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此外,還有兩句真相:

牆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

你越弱的時候,壞人越多。

他們之所以攻擊你,是因為可以這樣對你

《生活大爆炸》有一句很殘忍的臺詞:“如果你太善良,這個世界會把你啃得屍骨無存。”

除了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社會這個大染缸對“24k純好人”的惡意也在滋長。

比如,你沒有底線,你就會不斷被挑戰底線;

比如,你不懂得拒絕,你就不得不接受很多不喜歡的人和事情;

比如,你沒有防人之心,你就會被欺騙,被傷害。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受傷的總是你?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他們之所以攻擊你,是因為可以這樣對你。

他用蘋果做隱喻解釋道:

你有一把鋒利的刀子,你非常善於使用它切蘋果。那麼,當蘋果切好後,你捨得放下這把刀子嗎?

刀子是思維,蘋果是痛苦本身。很多時候都是思維定勢,導致了痛苦。

再換一個角度想一下,如果你是蘋果,而他人有一把鋒利的刀子,別人發現你是那個好切的蘋果,還會捨得放下刀子嗎?

正如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所說:

“你為人像水一般軟弱,他們不用費什麼勁,就會發現你為人沒什麼骨氣,他們就會像對待奴隸一樣對待你。”

所以,拿出你的原則,亮出你的態度,做一個不好惹的人,才不會處處變得被動。

​“學壞”比“學好”更重要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著要做一個“好人”。

但其實學壞比學好更重要。

溫暖,正直,善良,這當然沒錯,但不知道“壞”,低估了“惡”,最終受傷的還是自己,最終連累的還是最愛你的人。

你一定見過,很多沒有學“壞”,不懂反擊,而一再受傷的人:

在校園裡,受到欺負,不會“告狀”,不敢反擊;

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反而逆來順受;

在感情裡,遇到垃圾人,還糾纏著怕放手傷害對方;

在婚姻裡,被家暴,被出軌,被無視,還傻傻地找自己的問題;

……

在他們受到傷害後,第一反應,是忍讓,是平息,他們渴望用“和平”去解決問題。

可是卻因為不夠“壞”,沒有讓施暴者真正付出代價,讓他們覺得傷害你成本太低,而被傷害的更深。

很贊成季羨林先生的一個觀點:“我發現,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壞人就是壞人,是不會變好的。

所以遇到問題,不要總是期待用你的“好”去感動一個人,而要去用你的“壞”,去保護自己。

就像武志紅的另一個隱喻 —— 內心的鉤子。

“一個人要去你家裡掛衣服,但你家裡必須有鉤子才能掛得上,假若你根本沒有鉤子,他發現沒地方掛衣服,自然就會放棄。”

“學壞”就是在藏起你內心的鉤子,不要讓人找到你的軟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學壞不是去主動攻擊,不是去做錯事,不是去卑鄙處世,而是區別去對待那些真正的惡意,去更強大地反擊傷害。

“學壞”是當危險到來之前和危險降臨時就為自己披上盔甲。

誰都不傻,只是有時候不忍心拆穿而已,對於能感受到的惡,還是要在傷害之前及時防範,在傷害之後及時止損。

狠心一點,遠離垃圾人;冷漠一點,別引狼入室;清醒一點,別讓別有心機的人,利用你的天真和善良……

你過得不好,是因為你不夠“壞”

變得壞一點,才能活得好一點

作家桐華說:

當你的眼睛,不再黑白分明如嬰兒時,你眼前的世界,也就會不再黑白分明。

就會有真誠的冷漠,虛偽的善良,褒與貶的模糊,黑與白的交雜。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非善即惡,多得是複雜的人性和多變的中間灰暗地帶。

無論何時心存良善,但也要懂得自保。

對特定的人,特定的事情,活得壞一點,才能活得好一點。

以下幾個忠告送給不夠壞的你:

1.對於不幸的家庭,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靠自己贏回來。

2.對於殘酷的社會,收起你的刀子嘴,藏起你的豆腐心。

3.對於善良的自己,你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必須有刺。

4.對於無端的惡意,能用實力說話,就別用眼淚招架。

無論何時都請記住:

一生溫暖純良,但不要愚善;一生天真純潔,但不要好騙;一生迎著光走,但不要看不到黑暗……

願你,看淡世事滄桑,內心依舊安然無恙;願你,感性地去愛,理性地去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