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上世紀70年代,婁底人大多隻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了田土的耕種上。雖然種出來的糧食可以勉強自給,但往往只能求個三餐不餓。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吃了上頓愁下頓。於是,對於辛勞樸素的雙峰農村人來說,簡單便宜的菜品就成了受歡迎的東西。下面介紹的這些菜,雙峰的老人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但40歲以下的可能就連聽都沒聽過了。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第一道 辣子湯(啷鍋湯/洗鍋湯)

辣子湯放到第一位是當之無愧的,因為這道“菜”包含了太多的辛酸故事,也養大了很多貧困孩子。我相信很多人可能聽都沒聽過這個菜,但他確確實實曾經在雙峰的農村裡普遍流行。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這個湯做法差不多,但也分兩種:

一種叫啷鍋湯又叫洗鍋湯,湯如其名。就是煮完其他菜之後,往沒洗的鍋里加一瓢水加點鹽燒開即可(洗鍋水加點鹽燒開)。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我們雙峰叫它“啷鍋湯”也是有學問的,因為鍋裡面還沾著不少的油腥和辣椒,所以我們在把湯燒開的過程中,要手拿鍋柄(或攛頭勾)把鍋“啷”幾下,以便把鍋邊上的油腥都“啷”進湯裡。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另一種叫辣子湯,其實做法是一樣的。只是沒鍋可洗的情況下,做不了“啷鍋湯”,那麼我們就做辣子湯。往鍋里加點油、鹽、辣椒粉,然後倒一瓢水進去,燒開就成了辣子湯。

第二道 糖水泡飯

白糖水泡飯沒有“洗鍋湯”那麼辛酸,但同樣也是窮苦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產物。剩一碗白米剩飯,舀一勺白糖蓋在上面,然後打開熱水壺淋下去。冷冰冰的剩飯就變成了熱乎乎的白糖水泡飯了。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這種吃法在雙峰曾經也非常流行,一般是放學回家的學生和寡居的老人用得比較多。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第三道 油渣辣醬

油渣辣醬應該是雙峰獨有的,所以排到第三!一碗永豐辣醬,加一點油渣。煮飯時放到飯上面蒸熟,開鍋就能吃,不用再單獨煮菜了。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曬制而成的永豐辣醬,鹹鮮可口,永豐辣醬裡麥子糯米發酵出來的甜味加上油渣裡面蒸出來的豬油香味,足以讓人胃口大開!兩種廉價的食材,混搭在一起卻鑄就了一道獨有的雙峰美味!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第四道 煨辣子


即使在今天,煨辣子依然是一道受人歡迎的特色美食。現在在很多餐館裡都有擂辣椒皮蛋這道菜。兩道菜的做法雖有不同,但原理大同小異。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那時候連雞蛋雞蛋都十分寶貴,鴨蛋加工出來的皮蛋就更少見了。所以皮蛋不皮蛋不重要,有青椒就行了(青椒比紅椒更嫩一些)。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把青椒放到柴火堆裡烤到皮皺了以後,用夾鉗夾出來,洗好放碗里加鹽加醋。用筷子把辣椒銼開銼碎讓它入味,就可以吃啦。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第五道 毯包穀(烤玉米)

用“毯包穀”不用“烤包穀”的原因是,毯字包含了這種烤玉米做法的精髓。雖然我不知道雙峰話裡的毯對應的是普通話裡的哪個字。這個毯字是個錯別字,但也不影響我們一起來回味毯包穀的美好回憶!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在我們雙峰,至少在20年前的雙峰,包穀並不是架空在火上烤熟的。而是用夾鉗夾住玉米,把玉米壓在火炭灰上裡來回搓動的。也許是這樣受熱更均勻,不容易烤糊吧!

婁底鄉下的5道特色菜,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吃過

除此之外,還有煨雞蛋、拋黃瓜、浸(jin)辣子、浸蘿蔔等等都是我們雙峰人曾經愛不釋手的美食。有些現在還很常見,就不特別拿出來講了。這些特色菜的共同特點是食材獲取容易,做起來簡單,勞動人民喜歡吃、吃得起。


本文描述如今不常見的特色菜,僅作拋磚引,大家一起來回憶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