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 動真情 扶貧山林 ——濟源文旅局駐村第一書記王隨東

他見過大山裡漆黑的夜和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見過村民們一籌莫展的愁容和他們脫貧後的幸福笑臉。他用腳丈量了山村的每一寸土地,用心傾聽了每一戶村民的心聲,用自己的汗水澆灌了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他是王屋鎮林山村第一書記王隨東。

用真心 動真情 扶貧山林 ——濟源文旅局駐村第一書記王隨東

  2017年4月,在脫貧攻堅戰的號角聲中,原濟源市旅發委市場科科員王隨東加入駐村第一書記的“大部隊”,成為王屋鎮林山村的一員。

  林山村位於濟源王屋鎮東北部,總面積3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34700畝,耕地200.25餘畝,退耕還林571畝;轄6個居民組,232戶,總人口770人;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村,2018年脫貧;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3戶50人已於2018年底全部脫貧(其中穩定脫貧戶1戶3人)。

  初到林山村,王隨東首先了解了村裡的大致情況,每天挨家挨戶走訪貧困群眾,瞭解其家庭狀況及面臨的困難,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工作計劃,開展脫貧工作。

  怎麼讓村民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怎麼讓林山村擺脫窮面貌,變得又富有美,是王隨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完善村裡的基礎設施

  林山村地處山區,村組和田間道路一直制約著農民的生產生活,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盤活山村經濟的命脈,是連接外界和山村的紐帶。為解決村民道路難題,他東跑西躥,向有關部門申請到修路資金120多萬元,把道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和田間地頭。昔日一下雨就泥濘不堪的土路如今變成了平坦寬闊的水泥路,村民們的出行更方便了。以前,村民收糧食的時候只能靠手推車將糧食拉回家;現在,村民能將車開到地裡,把糧食運回家,省事省力。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在走村訪戶中,得知村民遭遇“飲水難”的情況後,他積極與鎮水利所所長聯繫,與支村兩委一道在大山中勘查水源,一去就是兩天時間,並積極向水利部門申請資金,時常會聽到街頭巷議“這麼多年都沒解決的事情,他能行?”他總是一笑置之,一年後,村民喝上了乾淨、放心的飲用水。

  信號是聯繫村與外界的紐帶,在一次入戶宣傳政策時,百姓們聚在一起,說起通訊信號時,一位姓趙的老頭憤憤地說“我們這裡的信號塔形同擺設,一天都很難打通幾個電話,家裡若有急救的病人,就等著死吧”,他聽在耳裡,暗下決心,一定要幫老百姓把信號塔建好。脫貧攻堅正緊時,也難得騰出整天的時間去張羅,他就利用閒暇時間跑移動、跑聯通、跑電信、跑鐵塔公司,並積極向領導反映情況,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通訊部門投資80餘萬元在林山建立了兩座信號塔,終於使偏遠的居民組通訊得到了改善。

  為改善村容村貌,打造宜居環境,他與村班子一道,積極實施廁所改造;為亮化環境,改善村民的夜間出行環境,他聯繫農行出資十餘萬元在村裡安裝了60餘盞光伏路燈;為使貧困戶增加收入,積極與高速路公司聯繫轉移就業;為增加殘疾人的就業機會,他與殘聯聯繫在林山村召開十餘天的烹調培訓班,為開展清潔家園活動,他積極組織黨員參加義務勞動並引導群眾加入環境整治的隊伍中……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要想讓群眾富起來,村裡就得搞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加快脫貧步伐。林山村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景色優美,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王隨東瞅準這一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產業,著力將林山打造成以旅遊業為主的美麗鄉村,為林山探索出一條旅遊發展之路。

  為鼓勵農民發展農家樂的積極性,他積極與相關部門聯繫,為相關村民申請農家樂扶持補助資金;為林山村成功申報了我市十佳特色旅遊鄉村;藉助沁北電廠投資建設的五間門面房,成立了林山旅遊驛站,主要以開發、經營旅遊商品為主,目前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產業發展是解決貧困的根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了解到林山村自然、地理等環境適合種植香菇時,王隨東積極與林山村班子溝通,尋找合作伙伴,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成立了林者農業專業合作社,簽訂了貧困戶帶貧協議,積極發展香菇種植。目前,香菇大棚一期建設已完成,並將於9月中下旬投入使用;二期建設場地已平整完成,大棚、烘乾房等配套設施正在完善中。

黨建引領脫貧攻堅

  2018年適逢換屆選舉,王隨東有幸當選為林山村黨支部書記,配合鎮裡圓滿完成了村裡的換屆選舉工作,他帶領班子、組織黨員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用思想武裝頭腦;並開展了村班子分包貧困戶,黨員分包貧困戶以外的貧困群體,及時解決貧困群眾的思想問題,幫扶困難群眾,並引導他們發展經濟,爭取早日走向致富行列。對每次國家、省、市檢查出的問題,王隨東都高度重視,與村班子、黨員一起對照其存在的問題查漏補缺,真正做到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串類似問題。

幫扶慰問困難群眾

  趙守清屬於貧困線之外的邊緣戶。2006年,趙守清的丈夫去世,家裡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其正在蓋的房子被擱置。她的二兒子由於未婚抑鬱,沒有穩定工作。王隨東瞭解這些情況後主動登門,思想開導,並尋求幫助她的二兒子找工作,為她解決蓋房難題。為了幫趙守清把房子建好,他利用一切社會資源和政策,捐款、贊助並尋求相關補助問題。僅在為趙守清找施工隊這一項上,他就溝通了近20天。對王隨東來說,群眾的事情就和自家的事情一樣,必須得操心。房子蓋成了,趙守清心落地了,她送來了錦旗,逢人就誇王隨東是個好書記。

  除此之外,貧困戶趙守賢家、隋守法家、孟憲文家、趙守玉家、徐小紅家、董小盤家……他都多次走訪。在貧困戶家中,王隨東向他們宣傳扶貧政策,與他們聊家常,切實瞭解他們的困難,並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另外,王隨東定期與貧困戶電話聯繫,瞭解其家中的近期情況。

  為防止返貧,王隨東積極與幫扶企業中國農業銀行濟源支行溝通聯繫,為無勞動能力和家中有殘疾人的9戶貧困戶申請企業帶貧,使其年收入增加3000元;為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家辦理教育扶貧 、“一攬子”保險、慈善助力、健康扶貧等各項政策;為有勞動能力的張元霞轉移就業、安排公益崗。為孟憲文、楊小七申請村級公益崗位,為有勞動能力的王國慶申請了小額貸款,幫其發展農家樂;為住房存在困難的申有仁、孫加明等人解決了住房問題,從根源上杜絕他們進入貧困的可能性;帶領村民成立林者農業專業合作社,以香菇種植、林下養殖為基礎,吸收12戶貧困戶成為股東,簽定帶貧協議,以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的經濟收入。

  兩年來,林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通暢了,環境整潔了,遊客多了,村民笑得更燦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