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溪:讓教師找到從教的幸福

“進不來,留不住,幹不好”一直是困擾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瀘溪縣也不例外。條件艱苦、任務繁重、發展空間小……這些原因都導致瀘溪的鄉村教師一度大量往城市流動,但是經過瀘溪人不斷地努力,最終都以自己特有的政策和努力一一將其化解。

“我們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的事來抓,切實增強廣大教師的幸福感。”縣教體局局長譚子好認為,幸福感=責任感+獲得感+榮譽感+危機感+歸屬感。這個公式,就是瀘溪教師隊伍建設的密碼。

鄉村教師有津補貼,有房住

記者發現,鄉村教師“進不來,留不住,幹不好”的問題,其中有一點便是待遇問題。瀘溪“當家人”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2009年,在時任縣委副書記、縣長杜曉勇的主持下,縣政府出臺了正式文件,在全國率先實施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制度。2009年300元,2010年600元,到2011年就提高到了1200元,2012年至今更是達到了1400元,這在全國都少見。鄉村教師津補貼的實施彷彿有了一支無形的指揮棒,不僅教師們願意留在鄉村,甚至還出現了教師配置“城鄉倒流”的現象,2010年以來,共有300多名教師申請到鄉村學校任教。

記者還了解到,瀘溪的每所學校都會為教師準備一間廉租房。據統計,從2011年開始,1643套廉租房、216套週轉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瀘溪幾十所學校,全縣鄉村無房教師人手一套,有的學校甚至還有多。在馬王溪村小,記者來到了該校校長毛湘兒的家,一間兩室一廳50平方米的廉租房,儘管不大,但是收拾得井井有條,“這間房一年的租金大概是1000元左右,我們一家五口都生活在這裡。”毛湘兒的愛人說。

“我們教師的福利待遇與公務員一樣,有的甚至比公務員還高一些,因為像教學質量提高獎、鄉村教師崗位津貼,公務員都沒有。”譚子好告訴記者,想方設法地提高教師的待遇,讓他們住得起好房,開得起好車,這樣才能留得住他們。

評定職稱向鄉村教師傾斜

這些年,瀘溪花大力氣、想很多辦法提高教師素質,幫助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從而讓教師們有底氣“幸福”。

據瞭解,瀘溪有各類中小學175所,但大的學校也就31所。這些年來,這些“大校”的校長們幾乎全都送到外地跟班學習過,縣裡每學期會選送2—6名校長、10—20名中青年骨幹教師到發達地區名校掛職鍛鍊、跟班學習。

財力有限,更多的“送出去”不可能,最主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培養培訓,來自縣教體局的數字是,從2015到2018年,3年來全縣完成教師培訓1.2萬人次。

瀘溪還創建了8個名師工作室,評選了60名州、縣級學科帶頭人,這幾十個人就是種子、是火把,引領著全縣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瀘溪,除了通過培訓、比賽等方式滿足教師們的精神需求外,在職稱評定、評獎評優、幹部提拔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推薦方面都會向鄉村教師傾斜,每年將80%的職稱評定、評先評優指標分配到農村學校,城鎮學校教師晉升、評優必須有在農村學校任教一年以上的工作經歷。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楊斯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