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文物實拍·稽古賞珍

公元11世紀初,吐蕃贊普後裔唃廝囉統一了河湟吐蕃諸部,定都青唐(今西寧市),建立以吐蕃人為主體,包括漢、回鶻、党項等民族的地方政權,結束了本地區自唐末五代以來“族帳分散,不相君長”的混亂局面,史稱“青唐政權”或“唃廝囉政權”。

唃廝囉(公元997年—公元1065年),原名欺南凌溫,為吐蕃王朝贊普後裔、宋代青唐吐蕃首領。在位期間,他積極發展生產、厲兵秣馬,使河湟地區部落繁衍發展、安居樂業,形成了強盛的東吐蕃聯盟。

青唐城目前僅殘存南牆一段,長280米。據《青唐錄》記載“城枕湟水之南,廣二十里,旁開八門,中有隔城,偽主居。城門設譙機二重,譙樓後設中門,後設儀門。門之東契丹公主所居也”,“城中之屋,佛舍參半”。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青唐城·四庫全叔翻拍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宋軍攻破青唐城,改名為“鄯州”。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軍再次佔領該城,更名為“西寧州”,從此“西寧”一名沿用至今。

根據政治需要,青唐政權靈活採取聯宋抗夏或聯夏抗宋策略。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和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軍前後兩次進軍河湟地區,終結了唃廝囉政權對青海近百年的統治。青唐政權對維護本地區的社會安寧、農牧經濟的發展、中西交通的暢通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青唐城被金攻取,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該城又落入西夏之手。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攻佔西寧州。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明朝在青唐城西北部新筑西寧衛城,該城遂廢。

西夏控制“絲綢之路”北道後,對過往商旅盤剝嚴重,沿途“夏國將吏率十中取一,擇其商品,商人苦之”。因此,“高昌諸國商人皆趨鄯州(今西寧市)貿易”,來往於宋朝和西域的商隊、貢使只得繞道青唐。

當時,在青唐城東就居住著好幾百家往來做生意的于闐、回鶻商人。唃廝囉政權的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以青唐為中心的中西交通線,大力發展經濟貿易,千方百計維護道路的暢通,不但增強了自身的實力,也使西域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關係得以維繫,為維護東西交通大動脈做出了重要貢獻。青唐道所行路線即漢唐絲綢之路故道。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青唐道示意圖·四庫全叔翻拍

宋代青瓷缽,直口、尖唇外折,弧腹,器壁較厚,平底,矮圈足。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青瓷缽·四庫全叔拍攝

瓷缽通體施青釉,器內底部有澀圈,器外近口部飾三道刻劃弦紋,系宋代耀州窯燒製。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青瓷缽·四庫全叔拍攝

宋代青瓷碗,敞口,口部外侈,圓唇,斜弧腹,器壁較薄,平底,矮圈足。此碗通體施青釉,見細碎開片。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青瓷碗·四庫全叔拍攝

器內底部有一圈凹弦紋,腹部與底部弦紋內見有折枝牡丹花草紋,其外表腹部飾一道弦紋,弦紋以上飾數道凸線紋,弦紋以下腹部飾數道豎線草紋至底部。系宋代耀州窯燒製。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青瓷碗·四庫全叔拍攝

宋代醬釉執壺,直口,尖唇,細直頸,廣肩,肩部曲流稍殘,執柄殘,瓜稜狀深腹,下腹斜收,平底,矮圈足。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醬釉執壺·四庫全叔拍

通體施醬釉,頸肩相交處飾兩道凸線紋,肩頸交匯處飾一道凸線紋,下腹部近足處有一圈凸稜。底部與圈足未施釉,露黃白胎。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醬釉執壺·四庫全叔拍

宋代金缽,大口,圓底,卷唇沿。外口沿處鏨刻連珠紋裝飾,其餘部位無紋飾。採用純金錘鍱工藝製作而成。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金缽·四庫全叔拍

此器造型簡單,裝飾樸素,反映出宋代崇尚質樸簡潔的審美藝術風格。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金缽·四庫全叔拍

宋代花鳥紋菱花形銅鏡,八出菱花形,圓鈕,鏡背凸線紋一週分為內外兩區,內區飾花卉、飛鳥、鴨子等圖案,外區飾花卉。鑄工精細,裝飾花鳥生動。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花鳥紋菱花形銅鏡·四庫全叔攝影

宋代圍棋子,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黑城子遺址出土,現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圍棋子·四庫全叔攝影

宋代崇寧通寶,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黑城子遺址出土,現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崇寧通寶·四庫全叔 拍攝

宋代人面紋瓦當,泥質灰陶,手製,臉頰肥碩,圓頜,微露齒,隆鼻,長眼突睛,斜長眉,額頭射線狀紋飾。雖製作粗糙,但十分生動。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代人面紋瓦當·四庫全叔 拍攝

西夏“首領”銅印,橛鈕,印文為陰刻西夏篆書“首領”二字,印鈕頂部陰刻西夏文“上”字,印背用西夏文陰刻受印文名款和授印年月。首領為西夏族長領袖名稱。此印全國發現較多,但在青海為首次發現,反映了該時期西夏與金爭奪河湟地區的歷史。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夏“首領”銅印·四庫全叔 拍

西夏雙魚銀缽,窄口弧腹平底,口沿一側有弧形柄,柄上鏨刻有荷葉紋,缽底刻兩條小魚。魚的鱗甲、頭部、鰭、尾部及荷葉紋鏨刻細密,刻工精湛。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夏雙魚銀缽·四庫全叔 拍

魚一直被視為有靈性的動物,在缽上鏨刻魚紋,將實用與觀賞合於一體,蓮花和鯉魚表達了對生活優裕、年年富裕的祈願。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夏雙魚銀缽·四庫全叔 拍

西夏帶流銅方勺,銅勺上部呈方形,下部呈桑葉形,銅勺前方有一個長流,長流兩側各有一條“S”形的銅花飾,起到裝飾和加固的作用,銅勺邊沿有一列凸起的金剛杵紋飾。下部的桑葉形勺子中間有一個凸起的金剛杵紋飾,勺柄連接處一組品字形的三個乳突紋飾,鐵質勺柄已鏽蝕殘缺。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夏帶流銅方勺·四庫全叔 攝影

此銅方勺應是藏傳佛教舉行護魔儀式時,用以澆油助燃之器具。修增益法(增長自身以及他人的智慧、福德的修法)時,即用方法勺向爐中焚燒的果木澆油,以助火勢。此件器物表明西夏時期的宗教受到藏傳佛教的深刻影響。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夏帶流銅方勺·四庫全叔 攝影

西夏圓法勺,桑葉狀,邊沿有一列凸起的金剛杵紋飾。勺柄連接處一組品字形的三個乳突紋飾,鐵質勺柄已鏽蝕殘缺。此圓法勺應是藏傳佛教舉行護魔(源於古印度,意為焚燒、火祭)儀式時,用以澆油助燃之器具。修息災法(熄滅與消除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些不淨之事或者所造的業障的修法)時,即用圓法勺向爐中焚燒的甘木澆油,以助火勢。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夏圓法勺·四庫全叔 攝影

金代“通津堡道路巡檢之記”銅印,橛鈕,印文為九疊篆“通津堡道路巡檢之記”九字,印背一側鐫刻楷書”內少府監造“,另一側鐫刻楷書”正隆五年六月。該印是金代道路通關勘驗的官方印符。北宋滅亡後,金、西夏爭奪河湟地區,該印是金國一度具有該地的歷史證據。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金代“通津堡道路巡檢之記”銅印·四 庫 全 叔 拍 攝

金代神仙故事紋銅鏡,此鏡圓形帶柄,鏡背窄沿,淺浮雕仙人、童子、玉兔、翠竹、祥雲、仙鶴等圖案。長條形柄背面下有一鹿,上有“銅□□□”四字銘文。器形規整,保存完好,圖案精美傳神,是典型的金代遺物。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金代神仙故事紋銅鏡·四 庫 全 叔 拍 攝

提遺址地處海東市化隆縣金源鄉丹鬥寺溝口,因洪水衝擊造成斷崖,溝口地面散落大量的滴水、瓦當、方磚、琉璃瓦、板瓦等建築構件,以及帶有西夏銘文的鍾、佛像、瓷器等。

推測該遺址為西夏時期的寺院建築遺址。宋室南遷後,青海河湟地區先是為金所佔,此後近百年間,西夏與金反覆爭奪這一地區,雙方大抵以黃河為界,各領南北。這些瓦當、滴水就是當時西夏統治華隆地區的實物見證。

西夏獸面紋瓦當,泥質灰陶,模製,邊輪微殘,外緣飾一週連珠紋,獸面微凸,長嘴露齒,嘴角上揚,柱狀鼻,斜眼圓睛,短眉彎曲成弧,獸面外沿一週遍飾鬃(須)毛。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夏獸面紋瓦當·四 庫 全 叔 拍

西夏獸面紋瓦當,泥質灰陶,模製,當面微鼓,邊輪較窄,外緣飾一週連珠紋,正中獸面扁口微張,上顎短鬚,下頜八字須外撇,蒜頭鼻,圓睛外突,雙眉於額頭彎曲成圓,額際及兩側鬃毛密集。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夏獸面紋瓦當·四 庫 全 叔 拍

西夏獸面紋滴水,泥質灰陶,模製,獸面高突,弧口露齒,棒狀鼻,斜眼圓睛,短眉彎曲成弧,獸面外沿一週遍飾鬃(須)毛。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夏獸面紋滴水·四 庫 全 叔 攝 影

西夏金剛杵紋瓦當,泥質灰陶,模製,邊輪較窄,外緣飾一週連珠紋,當中一圓形乳突,其外飾四個對稱的金剛杵紋。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夏金剛杵紋瓦當·四 庫 全 叔 攝 影

西夏佛塔紋瓦當,泥質灰陶,模製,窄邊輪,外緣飾一週凸稜紋和連珠紋,當中模印佛塔一座,座下連珠紋環繞,兩側各飾一枝花卉。

在青海歷史上,青唐政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西夏佛塔紋瓦當·四 庫 全 叔 攝 影


注:

  1. 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2. 文字參考展覽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