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文物实拍·稽古赏珍

公元11世纪初,吐蕃赞普后裔唃厮啰统一了河湟吐蕃诸部,定都青唐(今西宁市),建立以吐蕃人为主体,包括汉、回鹘、党项等民族的地方政权,结束了本地区自唐末五代以来“族帐分散,不相君长”的混乱局面,史称“青唐政权”或“唃厮啰政权”。

唃厮啰(公元997年—公元1065年),原名欺南凌温,为吐蕃王朝赞普后裔、宋代青唐吐蕃首领。在位期间,他积极发展生产、厉兵秣马,使河湟地区部落繁衍发展、安居乐业,形成了强盛的东吐蕃联盟。

青唐城目前仅残存南墙一段,长280米。据《青唐录》记载“城枕湟水之南,广二十里,旁开八门,中有隔城,伪主居。城门设谯机二重,谯楼后设中门,后设仪门。门之东契丹公主所居也”,“城中之屋,佛舍参半”。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唐城·四库全叔翻拍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宋军攻破青唐城,改名为“鄯州”。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再次占领该城,更名为“西宁州”,从此“西宁”一名沿用至今。

根据政治需要,青唐政权灵活采取联宋抗夏或联夏抗宋策略。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和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前后两次进军河湟地区,终结了唃厮啰政权对青海近百年的统治。青唐政权对维护本地区的社会安宁、农牧经济的发展、中西交通的畅通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青唐城被金攻取,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该城又落入西夏之手。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攻占西宁州。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明朝在青唐城西北部新筑西宁卫城,该城遂废。

西夏控制“丝绸之路”北道后,对过往商旅盘剥严重,沿途“夏国将吏率十中取一,择其商品,商人苦之”。因此,“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鄯州(今西宁市)贸易”,来往于宋朝和西域的商队、贡使只得绕道青唐。

当时,在青唐城东就居住着好几百家往来做生意的于阗、回鹘商人。唃厮啰政权的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以青唐为中心的中西交通线,大力发展经济贸易,千方百计维护道路的畅通,不但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也使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得以维系,为维护东西交通大动脉做出了重要贡献。青唐道所行路线即汉唐丝绸之路故道。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青唐道示意图·四库全叔翻拍

宋代青瓷钵,直口、尖唇外折,弧腹,器壁较厚,平底,矮圈足。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青瓷钵·四库全叔拍摄

瓷钵通体施青釉,器内底部有涩圈,器外近口部饰三道刻划弦纹,系宋代耀州窑烧制。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青瓷钵·四库全叔拍摄

宋代青瓷碗,敞口,口部外侈,圆唇,斜弧腹,器壁较薄,平底,矮圈足。此碗通体施青釉,见细碎开片。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青瓷碗·四库全叔拍摄

器内底部有一圈凹弦纹,腹部与底部弦纹内见有折枝牡丹花草纹,其外表腹部饰一道弦纹,弦纹以上饰数道凸线纹,弦纹以下腹部饰数道竖线草纹至底部。系宋代耀州窑烧制。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青瓷碗·四库全叔拍摄

宋代酱釉执壶,直口,尖唇,细直颈,广肩,肩部曲流稍残,执柄残,瓜棱状深腹,下腹斜收,平底,矮圈足。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酱釉执壶·四库全叔拍

通体施酱釉,颈肩相交处饰两道凸线纹,肩颈交汇处饰一道凸线纹,下腹部近足处有一圈凸棱。底部与圈足未施釉,露黄白胎。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酱釉执壶·四库全叔拍

宋代金钵,大口,圆底,卷唇沿。外口沿处錾刻连珠纹装饰,其余部位无纹饰。采用纯金锤鍱工艺制作而成。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金钵·四库全叔拍

此器造型简单,装饰朴素,反映出宋代崇尚质朴简洁的审美艺术风格。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金钵·四库全叔拍

宋代花鸟纹菱花形铜镜,八出菱花形,圆钮,镜背凸线纹一周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花卉、飞鸟、鸭子等图案,外区饰花卉。铸工精细,装饰花鸟生动。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花鸟纹菱花形铜镜·四库全叔摄影

宋代围棋子,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黑城子遗址出土,现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围棋子·四库全叔摄影

宋代崇宁通宝,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黑城子遗址出土,现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崇宁通宝·四库全叔 拍摄

宋代人面纹瓦当,泥质灰陶,手制,脸颊肥硕,圆颌,微露齿,隆鼻,长眼突睛,斜长眉,额头射线状纹饰。虽制作粗糙,但十分生动。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人面纹瓦当·四库全叔 拍摄

西夏“首领”铜印,橛钮,印文为阴刻西夏篆书“首领”二字,印钮顶部阴刻西夏文“上”字,印背用西夏文阴刻受印文名款和授印年月。首领为西夏族长领袖名称。此印全国发现较多,但在青海为首次发现,反映了该时期西夏与金争夺河湟地区的历史。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首领”铜印·四库全叔 拍

西夏双鱼银钵,窄口弧腹平底,口沿一侧有弧形柄,柄上錾刻有荷叶纹,钵底刻两条小鱼。鱼的鳞甲、头部、鳍、尾部及荷叶纹錾刻细密,刻工精湛。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双鱼银钵·四库全叔 拍

鱼一直被视为有灵性的动物,在钵上錾刻鱼纹,将实用与观赏合于一体,莲花和鲤鱼表达了对生活优裕、年年富裕的祈愿。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双鱼银钵·四库全叔 拍

西夏带流铜方勺,铜勺上部呈方形,下部呈桑叶形,铜勺前方有一个长流,长流两侧各有一条“S”形的铜花饰,起到装饰和加固的作用,铜勺边沿有一列凸起的金刚杵纹饰。下部的桑叶形勺子中间有一个凸起的金刚杵纹饰,勺柄连接处一组品字形的三个乳突纹饰,铁质勺柄已锈蚀残缺。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带流铜方勺·四库全叔 摄影

此铜方勺应是藏传佛教举行护魔仪式时,用以浇油助燃之器具。修增益法(增长自身以及他人的智慧、福德的修法)时,即用方法勺向炉中焚烧的果木浇油,以助火势。此件器物表明西夏时期的宗教受到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带流铜方勺·四库全叔 摄影

西夏圆法勺,桑叶状,边沿有一列凸起的金刚杵纹饰。勺柄连接处一组品字形的三个乳突纹饰,铁质勺柄已锈蚀残缺。此圆法勺应是藏传佛教举行护魔(源于古印度,意为焚烧、火祭)仪式时,用以浇油助燃之器具。修息灾法(熄灭与消除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些不净之事或者所造的业障的修法)时,即用圆法勺向炉中焚烧的甘木浇油,以助火势。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圆法勺·四库全叔 摄影

金代“通津堡道路巡检之记”铜印,橛钮,印文为九叠篆“通津堡道路巡检之记”九字,印背一侧镌刻楷书”内少府监造“,另一侧镌刻楷书”正隆五年六月。该印是金代道路通关勘验的官方印符。北宋灭亡后,金、西夏争夺河湟地区,该印是金国一度具有该地的历史证据。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代“通津堡道路巡检之记”铜印·四 库 全 叔 拍 摄

金代神仙故事纹铜镜,此镜圆形带柄,镜背窄沿,浅浮雕仙人、童子、玉兔、翠竹、祥云、仙鹤等图案。长条形柄背面下有一鹿,上有“铜□□□”四字铭文。器形规整,保存完好,图案精美传神,是典型的金代遗物。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代神仙故事纹铜镜·四 库 全 叔 拍 摄

提遗址地处海东市化隆县金源乡丹斗寺沟口,因洪水冲击造成断崖,沟口地面散落大量的滴水、瓦当、方砖、琉璃瓦、板瓦等建筑构件,以及带有西夏铭文的锺、佛像、瓷器等。

推测该遗址为西夏时期的寺院建筑遗址。宋室南迁后,青海河湟地区先是为金所占,此后近百年间,西夏与金反复争夺这一地区,双方大抵以黄河为界,各领南北。这些瓦当、滴水就是当时西夏统治华隆地区的实物见证。

西夏兽面纹瓦当,泥质灰陶,模制,边轮微残,外缘饰一周连珠纹,兽面微凸,长嘴露齿,嘴角上扬,柱状鼻,斜眼圆睛,短眉弯曲成弧,兽面外沿一周遍饰鬃(须)毛。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兽面纹瓦当·四 库 全 叔 拍

西夏兽面纹瓦当,泥质灰陶,模制,当面微鼓,边轮较窄,外缘饰一周连珠纹,正中兽面扁口微张,上颚短须,下颌八字须外撇,蒜头鼻,圆睛外突,双眉于额头弯曲成圆,额际及两侧鬃毛密集。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兽面纹瓦当·四 库 全 叔 拍

西夏兽面纹滴水,泥质灰陶,模制,兽面高突,弧口露齿,棒状鼻,斜眼圆睛,短眉弯曲成弧,兽面外沿一周遍饰鬃(须)毛。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兽面纹滴水·四 库 全 叔 摄 影

西夏金刚杵纹瓦当,泥质灰陶,模制,边轮较窄,外缘饰一周连珠纹,当中一圆形乳突,其外饰四个对称的金刚杵纹。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金刚杵纹瓦当·四 库 全 叔 摄 影

西夏佛塔纹瓦当,泥质灰陶,模制,窄边轮,外缘饰一周凸棱纹和连珠纹,当中模印佛塔一座,座下连珠纹环绕,两侧各饰一枝花卉。

在青海历史上,青唐政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佛塔纹瓦当·四 库 全 叔 摄 影


注:

  1. 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2. 文字参考展览说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