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及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石家庄的名字来源于石家庄村的村名。石家庄这个名已有千年历史,此名原是黄帝的后人因战争在此居住,是用石头砌的防护石墙,后来人员南迁河南陈州(准阳)一带。在此有出生的孩子因思念家乡,后来有一部分又迁了回来,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把此地起名叫石家庄,也称石匠村。五千多年虽然过去了,但两地方言仍然没变,如石家说“沾不沾”这些方言,至今在河南周口、驻马店、安徽西部的部分人口大市流行。

石家庄村名字有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在石家庄鹿泉区龙泉寺上院殿前广场一元代石碑(即《大元真定府获鹿县龙泉院营建记碑》)。经考证,碑文中出现的“石家庄”,是现存最早的石家庄村的文字记载。自建以来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的湾里庙是石家庄村最庞大的庙。

石家庄及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大元真定府获鹿县龙泉院营建记碑

民国14年(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令直隶省建立“石家市”,实行市自治制;并撤销正定市改为县。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又以1273号指令批准将石(家)庄村、休门村合并,取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组建石门市政公所,筹建市制。并成为此地区新的中心。民国17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废除原来的“市自制”。至此,建市工作遂告搁浅。民国27年(1938年)1月15日,组建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民国28年(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以秘字第1027号指令,正式批准设立石门市。并逐步成为这一地区中心城市。1940年4月24日,河北省公署将全省划分为八道,其中,真定道道公署(后又改称真定行政区)也正式落户于石门市的日华大街。真定道道公署管辖的区域为束鹿县、正定县、石门市等22县1市。1943年1月, 石门市改为省辖市,成为冀中南地区名副其实的行政中心。1946年5月市政府成立,辖正定县、获鹿县、藁城县、栾城县、高邑县、赵县、柏乡县、灵寿县、平山县、元氏县、赞皇县等共计12个县。1947年2月提交更改市名,民国36年(1947年)11月12日石门市解放,12月26日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

石家庄为河北省会,市辖区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206平方公里。石家庄市辖8区14((市),即新华区、桥西区、长安区、裕华区、矿区、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辛集市、晋州市、新乐市、正定县、深泽县、无极县、赵县、高邑县、元氏县、赞皇县、井陉县、平山县、灵寿县、行唐县。

石家庄及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新华区

得名因境内的新华路。

石家庄有条复兴路,解放后改名为群众路,后来改为新华路,2015年,石获南路(自西二环北路至桥西区与鹿泉区交界处)也更名为新华路。更名后的新华路,东起车辆厂前街,西至桥西区与鹿泉区交界处。新华区包含,二环以内的新华路部分。1956年5月,新华区和永安区(现桥西区)合并为桥西区,新华路划归桥西区。1969年11月,桥西区分为红卫区和新华区。

桥东区(已撤销)

最初因地处卢汉铁路大石桥以东,而统称'桥东'。 石家庄俗称的桥东、桥东,大石桥为界。2014年9月23日撤销石家庄市桥东区后街道划归主城区其他四区。

桥西区

最初因地处卢汉铁路大石桥以西,而统称'桥西'。 大石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区中心、大桥路与公里街交叉口东北侧、石家庄解放纪念碑之北。大石桥建于1907年,全长150米,高7米,宽10米,共23孔;桥身全系石灰岩砌成,坡面平缓;桥头两侧各有石狮雕塑二尊。该桥因采用大块方石砌成,故名大石桥。石家庄俗称的桥东、桥西即以此桥为界。桥西区1955年改名为永安区。1956年与新华区合并称桥西区,60年获鹿县(现鹿泉区)划归桥西区领导,69年与新华区分开取名红卫区,1979年恢复桥西区名称至今。2014年9月23日撤销石家庄市桥东区后部分街道划归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

以当时境内长安路命名,提到长安路现在很多年轻的石家庄人都不知道是哪里,说起中山路,肯定没有石家庄人不知道,如今的中山东路就是原长安路、解放路合并而来,解放路就是地道桥到北国这一段,建设大街在往东,就是当年的长安路。如今长安路虽然成为了历史名词,但长安区的命名一直持续下来。

裕华区

以境内有裕华路得名。裕华路意为祝福繁华富裕之意,如今是石家庄的迎宾大道。裕华区是石家庄市比较年轻的区了,2001年1月22日才成立石家庄市裕华区。将正定县的留村乡、二十里铺镇,栾城县方村镇的方村、南焦、南王、赵卜口、宋村、东荆壁、西荆壁、贾村、台上、位同、南栗、南位12个村和 长安区 的裕东、裕华路、东大街3个街道以及原郊区的槐底街道、孙村街道的孙村、塔冢2个村划归裕华区管辖。如今裕华区因为起步晚,所以更容易大刀阔斧的建设,各方面风生水起,还代管着高新区,可以说是后来居上了,没有辜负裕华之名。

井陉矿区

原为井陉县地,后来因为矿,1950年井陉煤矿周围村庄置区为石家庄矿区

藁城区

朵氏部落在沿河高地住房垒灶,而为高城。到隋开皇十八年,因境内已是“河流密布,林木高棕”遂改高城为槀城。元太祖初年又改槀城为藁城,意思是水草丰美,绿树环绕的地方。1989年7月撤县建市,称藁城市,2014年撤销藁城市,设立藁城区。

鹿泉区

战国时称石邑,隋设立鹿泉县(县南十里有鹿泉水,因而名之),唐改称获鹿县,金、元时称镇宁州,明清恢复获鹿县建制。1994年设立鹿泉为县级市,鹿泉市。2014年撤销鹿泉市,设立鹿泉区。

栾城区

晋国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谥号武子)即采食于此,建为栾邑,栾城因此而得名。最早为栾邑,东汉改置栾城县。三国魏时,并入平棘县。北魏时复置栾城县。北齐时废栾城县。隋设栾州,复置栾城县。唐改栾城为栾氏县。五代时又改称栾城县。2014年撤销栾城县,设立栾城区。

辛集市

隋开皇十六年,置晏城县,十八年改鹿城县,唐天宝十五年改称束鹿县。明时此地已名新集(新的皮毛集市),后改“新”为“辛”。抗日战争初期,属束鹿县。1942年属深束县。抗战胜利后改为辛集市。1949年辛集市改为辛集镇,1954年辛集镇划为束鹿县。1986年3月,撤销束鹿县,设立辛集市。

晋州市

因晋国而得名。元太祖十年在鼓城县治设晋州。元太宗十年撤晋州。元世祖二年于鼓城县治复设晋州,辖县未变。清雍正二年升晋州为直隶州,辖无极、藁城2县。1913年,民国二年,改晋州为晋县。1991年撤晋县设晋州市。

新乐市

因古西乐邑谐音得名。汉时设新市县,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新乐县。1992年撤县建新乐市。

正定县

因清雍正间因避世宗胤禛名讳改名真定为正定。汉高祖十一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东晋真定由滹沱河南岸移至北岸安乐垒(今正定县正定镇)成为新的区域中心。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1925年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1947年解放正定县城。城内为正定市。1949年撤销正定市改为正定县。

深泽县

因古代境内水泽深广得名。汉高祖八年深泽即为侯国,汉武帝元朔五年改侯国为县,始设深泽县。

无极县

一说因山得名,境内有无极山,而得名。一说鲁国司空毋骇率兵入侵灭极而得名毋极。西汉初置毋极县,唐代万岁通天(武则天年号)二年(公元697年),毋极县始改为无极县。

赵县

因赵国而得名。北齐天保二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改殷州为赵州,赵州名始于此,1913年2月赵州知州李大防奉命改赵州为赵县。

高邑县

《后汉书·光武纪》载:建武元年(25年)光武从蓟(今北京)还至鄗,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城陌,即帝位,于是“改鄗为高邑”。高邑之名即由此而来。

元氏县

赵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元氏由此而得名。西汉初设置为县,1943年获鹿县路南区域并入元氏县改称元获县。1958年元氏高邑两县合并为高元县,同年12月赞皇并入,改称元氏县。1962年三县分置,元氏县恢复原建置。

赞皇县

公元前968年,周穆王举进兵,在巑山(今赞皇山,县城西南25公里)一带大败犬戎。得胜后,周穆王登游巑山,并封为赞皇山。其县名因境内有赞皇山而得名。

井陉县

因地形而得名,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周穆王东巡狩猎时,来到此地,看到“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名“井陉”。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井陉县。

平山县

因平息安禄山叛乱得名。 隋开皇十六年置房山县。唐肃宗至德三年房山县改名平山县。

灵寿县

因盛产灵寿木而得其名。公元前408年,乐羊率魏师伐中山,魏文侯以战功封乐羊为“灵寿君”。公元前390年,灵寿君乐羊死,葬于此地。西汉汉高帝元年置灵寿县。

行唐县

因唐尧南行而得名,故得名南行唐县。秦置南行唐县,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