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歷史上最早的官辦學校,李鴻章為書院題寫的“養正書院”匾額

長春歷史上最早的官辦學校,李鴻章為書院題寫的“養正書院”匾額

書院始於唐朝,北宋時盛行一時,清朝時衰亡。清朝時書院既為地方學校,也是科舉考試的預備學校。

光緒九年(1883年),江蘇無錫人李金鏞到長春廳任撫民通判,李金鏞上任時,吉林的教育和文化都處於落後狀態,當時只有吉林的白山書院、 伯都訥厲(現榆樹市)的種榆書院、吉林府的崇文書院三所書院,而長春設治以來還沒有一所書院。李金鏞看到長春的教育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深慨書院缺如,無以培植人才”。於是,決定創辦書院,以“教化士民,開化地方風氣”,他親自捐出俸銀一千兩,並倡導社會各界人士為書院捐資,在他的帶動下,各界人士紛紛響應,共捐款九萬一千兩。1884年3月,書院在購得25間民房土地後,開始動工修建,9月22日,竣工投人使用,第二年, 書院又進行了擴建。

書院位於老城東馬號門外的二馬路至三馬路之間現長春大街北側,西三馬路小學書院為坐北朝南三進四合院,正門朝南(今長春大街〉,正門為大門樓,中間為門廳,兩側為五間門房,門廳內 設有影壁牆,在第一進院落有兩塊青石 碑,碑上刻有李金鏞撰寫《養正書院記》,將其創辦宗旨、時間及捐款人名錄刻其 中。講堂門上方高掛李鴻章書寫的“養 正書院”牌匾,過堂門後面上懸吳大澂 書寫的“敬業堂”橫匾。前講堂五間,

長春歷史上最早的官辦學校,李鴻章為書院題寫的“養正書院”匾額

東西廂房六間,東廂房佔地218.91平方米,西廂房佔地210.14平方米,分 為主敬、存誠、窮理、養性四齋,是生童學習的地方。進入第二進院落,正 屋五間,佔地155平方米,是書院祭祀和藏書的地方,主室供奉孔子、朱熹、 陸九淵等儒學先師,有藏書千卷。東西住屋十八間,東西號舍十八間,總共 五十二間。此外,書院內還設有考棚,兩側列有三十六間號舍,是為鄉試準 備的預考場和考生的食宿之地。第三進院有正房十一間,是1885年第二次 施工時續建的,被稱作居仁、循禮、浚智、由義四齋,為學生宿舍。

李鴻章為書院題寫的“養正書院”匾額,“養正” 二字取自《易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即啟蒙和修養正道之意。這是長春歷史上最早的官辦學校。因為李金鏞崇尚儒學,書院開設的課程主要是儒學經學,他特 委任進士出身的長春人高培田為書院總董,負責書院的日常事務,同時,他 還各處奔走,請各界名士到書院講學,為書院制定了一系列的辦學方針,並 親自撰寫了《養正書院記》一文,闡述教育為本的思想,指出“書院缺如, 無以培植人才”,倡導辦實學、求實效、學以致用的理念。作為一地方官員 倡導教育,開啟民智,教化風俗,注重人才培養和智力開發,並身體力行, 把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看成是移風易俗、振興地方的良策。他不僅是一方官了重大貢獻,堪稱楷模。

書院作為長春地方科舉考試的預備學校,培養了 20多名貢生和70多名 附生,造就了一批文化學子。1907年,清政府興辦新式學堂,養正書院被改 為長春府中學堂,1913年改為長春縣立中學,1915年改為吉長道立中學校, 1920年改為吉林省立第二中學校。

長春歷史上最早的官辦學校,李鴻章為書院題寫的“養正書院”匾額

雖然養正書院的建立晚於吉林崇文書院十年,但卻開啟了長春文化發展 的先河,而且,其影響遍及長春周邊地區,對這些地區的文化教育發展起到 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此後,吉林省內先後建立了伊通啟文書院、琿春俄文 書院等,由此全省興起了興辦文化書院的熱潮。對於一個傳統的文化古國, 在關外東北的吉林省內,能夠形成推崇文化的熱潮,其對本地文明進步的要 義是不可估量的。此後,李金鏞還興建了同善堂、牛痘局、養濟所等公益機 構,備受百姓擁戴,被稱為“李青天”。後來他被升為“道員”,在任上病故, 經北洋大臣李 鴻章具奏,贈 諡為“內閣學 士”,準於原 籍設專祠祭祀。

長春在二馬路北為其建 造了 “李公祠”,以紀念其功績,彰顯其德政。

偽滿洲國成立後,書院成為“新京特別市公署”臨時辦公地,以及偽滿立法 院、“新京特別市”圖書館分館等。1945年長春光復後,作為長春市圖書館 分館和民眾教育館。1953年為長春大街小學,1957年學校分為西長春大街 小學和西三馬路小學。“文革”後,改為長春市第十二中學,2007年在寬城 區富城路建成養正高中。1987年,原校舍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