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李鸿章为书院题写的“养正书院”匾额

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李鸿章为书院题写的“养正书院”匾额

书院始于唐朝,北宋时盛行一时,清朝时衰亡。清朝时书院既为地方学校,也是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

光绪九年(1883年),江苏无锡人李金镛到长春厅任抚民通判,李金镛上任时,吉林的教育和文化都处于落后状态,当时只有吉林的白山书院、 伯都讷厉(现榆树市)的种榆书院、吉林府的崇文书院三所书院,而长春设治以来还没有一所书院。李金镛看到长春的教育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深慨书院缺如,无以培植人才”。于是,决定创办书院,以“教化士民,开化地方风气”,他亲自捐出俸银一千两,并倡导社会各界人士为书院捐资,在他的带动下,各界人士纷纷响应,共捐款九万一千两。1884年3月,书院在购得25间民房土地后,开始动工修建,9月22日,竣工投人使用,第二年, 书院又进行了扩建。

书院位于老城东马号门外的二马路至三马路之间现长春大街北侧,西三马路小学书院为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正门朝南(今长春大街〉,正门为大门楼,中间为门厅,两侧为五间门房,门厅内 设有影壁墙,在第一进院落有两块青石 碑,碑上刻有李金镛撰写《养正书院记》,将其创办宗旨、时间及捐款人名录刻其 中。讲堂门上方高挂李鸿章书写的“养 正书院”牌匾,过堂门后面上悬吴大澂 书写的“敬业堂”横匾。前讲堂五间,

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李鸿章为书院题写的“养正书院”匾额

东西厢房六间,东厢房占地218.91平方米,西厢房占地210.14平方米,分 为主敬、存诚、穷理、养性四斋,是生童学习的地方。进入第二进院落,正 屋五间,占地155平方米,是书院祭祀和藏书的地方,主室供奉孔子、朱熹、 陆九渊等儒学先师,有藏书千卷。东西住屋十八间,东西号舍十八间,总共 五十二间。此外,书院内还设有考棚,两侧列有三十六间号舍,是为乡试准 备的预考场和考生的食宿之地。第三进院有正房十一间,是1885年第二次 施工时续建的,被称作居仁、循礼、浚智、由义四斋,为学生宿舍。

李鸿章为书院题写的“养正书院”匾额,“养正” 二字取自《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即启蒙和修养正道之意。这是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因为李金镛崇尚儒学,书院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儒学经学,他特 委任进士出身的长春人高培田为书院总董,负责书院的日常事务,同时,他 还各处奔走,请各界名士到书院讲学,为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办学方针,并 亲自撰写了《养正书院记》一文,阐述教育为本的思想,指出“书院缺如, 无以培植人才”,倡导办实学、求实效、学以致用的理念。作为一地方官员 倡导教育,开启民智,教化风俗,注重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并身体力行, 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看成是移风易俗、振兴地方的良策。他不仅是一方官了重大贡献,堪称楷模。

书院作为长春地方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培养了 20多名贡生和70多名 附生,造就了一批文化学子。1907年,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养正书院被改 为长春府中学堂,1913年改为长春县立中学,1915年改为吉长道立中学校, 1920年改为吉林省立第二中学校。

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李鸿章为书院题写的“养正书院”匾额

虽然养正书院的建立晚于吉林崇文书院十年,但却开启了长春文化发展 的先河,而且,其影响遍及长春周边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起到 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吉林省内先后建立了伊通启文书院、珲春俄文 书院等,由此全省兴起了兴办文化书院的热潮。对于一个传统的文化古国, 在关外东北的吉林省内,能够形成推崇文化的热潮,其对本地文明进步的要 义是不可估量的。此后,李金镛还兴建了同善堂、牛痘局、养济所等公益机 构,备受百姓拥戴,被称为“李青天”。后来他被升为“道员”,在任上病故, 经北洋大臣李 鸿章具奏,赠 谥为“内阁学 士”,准于原 籍设专祠祭祀。

长春在二马路北为其建 造了 “李公祠”,以纪念其功绩,彰显其德政。

伪满洲国成立后,书院成为“新京特别市公署”临时办公地,以及伪满立法 院、“新京特别市”图书馆分馆等。1945年长春光复后,作为长春市图书馆 分馆和民众教育馆。1953年为长春大街小学,1957年学校分为西长春大街 小学和西三马路小学。“文革”后,改为长春市第十二中学,2007年在宽城 区富城路建成养正高中。1987年,原校舍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