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西征不利打算退軍,趙匡胤對柴榮說了什麼,促使其決心滅蜀?

背景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柴榮民心所向,於是他一統天下的志向更加堅定,恰逢秦州有大戶抱怨後蜀的苛捐雜稅太重,派人通風報信到開封,請求柴榮發兵收復中原失地,柴榮欣然應允。

後周西征不利打算退軍,趙匡胤對柴榮說了什麼,促使其決心滅蜀?


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宰相王溥舉薦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為主將,於是柴榮命令宣徽南院使、鎮安節度使向訓為主將,鳳翔節度使王景、客省使昝居潤為副。

初期後周軍隊率先告捷,自大散關向秦州進攻,連克黃牛八寨。並且嚇得監軍使趙季扎倉皇逃竄,被後蜀皇帝孟昶下令斬殺。

中期後周軍隊作戰不利,在於監軍使被斬,雖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卻讓後蜀前線軍隊主將們的指揮權少了一個重要的掣肘,戰鬥力直線上升。

後蜀主將為北路行營都統、捧聖控鶴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李廷珪,是後蜀皇帝孟昶心腹將領,率領後蜀最精銳的禁軍與後周軍隊戰於威武城東,後周軍隊被擊敗,排陳使濮州刺史胡立被後蜀所擒。

後周西征不利打算退軍,趙匡胤對柴榮說了什麼,促使其決心滅蜀?


不僅如此後蜀皇帝孟昶派人聯絡北漢、南唐,相約共同出兵,以拑制後周,形勢開始對後周不利。


過程

此時《資治通鑑》記載:“丁卯朔,以王景兼西南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行營兵馬都監。宰相以景等久無功。饋運不繼,固請罷兵。帝命太祖皇帝(趙匡胤)往視之,還,言秦、鳳可取之狀,帝從之。”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看第一句

“丁卯朔,以王景兼西南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行營兵馬都監。”

這是柴榮,把宰相王溥舉薦的向訓降為了副將,而把王景升為了主將。

後周西征不利打算退軍,趙匡胤對柴榮說了什麼,促使其決心滅蜀?

柴榮


於是才有了第二句的狀況

“宰相以景等久無功。饋運不繼,固請罷兵。”

這裡沒有明確指出宰相是誰,但是前文已經提到過此時的宰相就是舉薦向訓為主將的王溥,因為之前他力排眾議力主高平之戰而獲得大功。

在自己舉薦的向訓被降為副將之後,王溥就向柴榮提出罷兵,這就很玩味了,說是一點沒有私心,羚羊認為不大可能。

但是貿然否決宰相王溥的提議不妥,於是柴榮派遣同樣在高平之戰立下大功的禁軍統領殿前都虞候趙匡胤當特使,去前線觀察。

後周西征不利打算退軍,趙匡胤對柴榮說了什麼,促使其決心滅蜀?

趙匡胤


趙匡胤觀察之後回來說,“秦鳳可取”,於是柴榮因而決意討伐。


解析

通過柴榮在高平之戰的一系列表現,我們就可以瞭解柴榮的為人,在以馮道為首的朝中重臣集體反對打高平之戰的時候,柴榮根本不聽,執意出兵,可見他是一個相當有主見且不會聽別人勸阻的君主。

所以柴榮執意對後蜀用兵,並不是因為趙匡胤的觀察結果,而是因為心中早已決定要對後蜀用兵。但讓趙匡胤去前線的用意是什麼呢?

主要有兩個。

一是傳遞給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宰相王溥一個信號。

通過禁軍統領殿前都虞候趙匡胤的口告訴王溥,朕對後蜀用兵的決心已下,不可能撤兵。

後周西征不利打算退軍,趙匡胤對柴榮說了什麼,促使其決心滅蜀?

王溥


二是為了敲打王溥,只因主將更換一事就從支持對後蜀用兵到反對。

趙匡胤除了是禁軍統領的身份,還有一個就是高平之戰功臣的身份,當時的宰相馮道就是因為反對柴榮發動高平之戰,而被罷相,最後病故。

這裡的潛臺詞就是,再敢反對我,馮道就是你的前車之鑑。

最後,因為柴榮的執行作戰,前線將領獲得了來自朝廷的極大的鼓舞,最後主將王景將秦、鳳、成、階四州全部被收復,這又一次證明了柴榮的魄力與獨到的軍事戰略眼光。


後話

兩年後顯德四年(公元957年),王溥喪父,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沒有滿,柴榮下令王溥官復原職,四次上表,請求守喪滿期。

結果柴榮大怒,王溥非常害怕,宰相範質上奏為他解圍,勸王溥入朝謝罪,王溥無奈只有重新歸朝。

對比一下北宋時期公然敢跟皇上唱反調的文臣們,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王溥被柴榮敲打後,連守孝三年這種文臣必須堅持的人倫大德都不敢堅持了,可見柴榮對他造成的心理陰影有多大。

這雖然是歷史的一件小事,卻很生動有趣,故事的背後,讓我們一窺被譽為“五代第一英主”的柴榮之形貌。

後周西征不利打算退軍,趙匡胤對柴榮說了什麼,促使其決心滅蜀?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與關注,我是羚羊飛渡,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領頭羊,擅長隋唐五代史與網文小說創作。中正簡素,立志弘揚歷史文化,羚羊掛角,多元角度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