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駐村幹部》7:手機

主人公素描:高飛,淅川縣行政審批中心駐荊紫關鎮金家溝第一書記。三十歲左右。大眼睛。高鼻樑。白皮膚。長頭髮。青春。時尚。腳步輕,走路快,朝氣蓬勃。

淅川《駐村幹部》7:手機

有閨蜜問我:“世界上最遠的地方是啥?”我回答說:“天涯海角。”閨蜜說:“回答錯誤。世界上最遠的地方是沒有網絡”。我知道,閨蜜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是,我們年輕人真的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手機,不能沒有信號,不能沒有網絡。可是,自從我擔任荊紫關金家溝第一書記後,我就真的到了閨蜜說的那個“世界上最遠的地方了”。

金家溝村是荊紫關鎮東北部的一個偏遠的深山村。這裡山連山,山挨山。一眼就能看到的人家,走起來要繞半天。當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耕地靠牛,交通靠走,吃水靠挑,通訊靠吼,拿個手機當手表”。這就是金家村真實的寫照。初到金家溝,突然遠離了城市的喧囂,來到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山村,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氣,看到的是嫋嫋的炊煙,面對的是和藹的鄉親,我真以為自己到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了。可是,我不是陶淵明,也不是禪修的大師,我是駐村第一書記,我要生活,要工作。因此,新鮮沒幾天,種種問題就相繼而來,其中最困擾我的就是通信的問題。

淅川《駐村幹部》7:手機

一進入金家溝,喧鬧的手機就會戛然而止,變成了啞巴。剛開始,我會有意無意地掏出手機,打開看看。想看看微信圈閨蜜們在聊啥,想看看家裡打來電話沒有,想看看第一書記群有什麼指令沒有,可是,什麼也沒有。村支部書記看我魂不守舍的樣子,便對我說:“高書記,你別看了,看也沒有用。因為,無論什麼人,只要進了咱們村,再好的手機也會變成啞巴。”我問:“那咱們怎麼與外界聯繫?”村支書神秘地對我說:“村部後面的山頂有信號,那裡就是全村人的電話室”。我抬頭望了望,天哪,那麼高的山,爬上去可不是簡單的事兒。不過,村支書的話也未必全部是事實,我在金家溝村部,發現了一個更加神秘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有手機信號。

淅川《駐村幹部》7:手機

2017年4月18日。晚上十點多。我正要休息時,沉寂了很久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我愣了一會兒,這才確定是來電鈴音。我驚喜地從床上跳起來去拿手機,一看,原來是家裡的電話。我小心翼翼地接通電話,但是,由於信號弱,根本聽不清對方說什麼,只能隱隱約約能聽到女兒的哭聲。我捧著手機,慢慢地在院子裡來回來回移動。果然,在靠近門口的一個小角落找到了手機信號點。於是,我半蹲在門口,不敢站立,也不敢坐下。因為,站立或坐下信號馬上就會中斷。我就這樣半蹲著與家人進行了我到金家溝以來的第一次電話。

原來,女兒想爸爸媽媽了。婆婆沒法兒,這才給我們打電話。可是,我老公也在下鄉,電話也打不通。婆婆便試著撥打已經失聯十八天的我。我在電話裡安慰女兒,斷斷續續地說了二十多分鐘,女兒這才在電話那頭安靜的睡著了。打完電話,我才發現自己的眼眶早已經貯滿了淚水。這淚水,是思念的淚水,也是喜悅的淚水。因為,有了這個電話信號點,縱然是半蹲著,但總算找到了一個對外聯絡的信息通道。自此,我便在這個點砸了幾個釘子,只要一到村部,我們工作隊的同志就會把手機掛到釘子上,等待山外來電。這個擺設成了一道風景,甚至引來不少村民的圍觀,讓我哭笑不得。

淅川《駐村幹部》7:手機

不過,這個唯一的信息通道也不是“永不消逝的電波”,信號時好時壞,時有時無。2017年6月17號深夜,已經熟睡的我隱約聽到窗戶外邊有人叫我的名字。我迷迷糊糊地趴在窗戶上向外看,原來是居住在學校旁邊的李英娃。我急忙穿好衣服,打開門讓李英娃進來,原來,李英娃的孩子夜裡突然發高燒,急需治療。我急忙在信息通道點撥打村醫電話,可是,這晚很奇怪,一點信號也沒有。事情緊急,我讓工作隊的小陳打著手電拿著手機爬到山頂尋找信號,可是,山頂也沒有信號。

情況十分危急。我跟小陳經過研究,由他騎摩托車送李英娃和孩子去鎮上看病,我負責在村裡照看李英娃的另一個孩子。半個小時過去了,一個小時過去了,留在家裡的孩子也已經熟睡,可是我怎麼也睡不著。通訊問題又一次的湧上心頭。這次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出去看病,那下次如果我們不在呢?再遇到更緊急的事情又該怎麼辦?遇到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因素時候,要怎樣才能快速的通知群眾脫離危險?這些問題越來越多清晰的浮現在我眼前。

第二天,在我的建議下,我們召開了脫貧攻堅責任組和村兩委班子會議,專門就通訊信號問題。對此,我進行了分工,明確了責任。我和工作隊負責爭取信號塔項目,責任組長從鄉鎮方面積極向上彙報,村兩委班子負責解決村內信號塔佔地問題。會後,我專門回單位向領導做了彙報,併到移動部門去尋找解決的辦法。

淅川《駐村幹部》7:手機

6月22號,淅川通信部門派出了勘測隊,到村裡實地查看。我陪著技術人員,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勘測。一天過去,晚上躺到床上,身體就像是散了架一樣,動彈不得。但是,我的心裡是高興的。第二天早晨,我拖著痠疼的腿,再次陪著技術人員上了路。經過幾天查勘,最終決定自一座山頂建設信號塔。

由於安裝新的信號塔需要經過省裡批覆,需要較長一段時間。考慮到金家溝村的特殊情況,縣移動部門決定調配幾個舊的信號塔先行使用。技術人員很快就到村裡進行了安裝。信號接通的那一天,村民都不約而同的聚在村部門口,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機打給親朋好友打電話,他們個個對著手機大聲地喊:“我們金家溝也通信號啦,以後再也不用爬到山頂上打電話了”。

淅川《駐村幹部》7:手機

手機,手機。金家溝的手機再也不是單單用來看時間了,這裡的手機可以打電話,可以上網,可以微信聊天。我也急忙在微信上告訴我的閨蜜,我們金家溝不再是“世界上最遠的地方”,我們在荊紫關鎮。這裡雖然距離縣城較遠,但是,我們之間的距離很近。因為,這裡的手機成了真正意義的手機。發完微信,我恍然發現:扶貧路上,不敢停歇,但是隻要用心,其實很簡單。

淅川《駐村幹部》7:手機

作者簡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五四文藝獎獲得者,南陽市五個一文藝工程獎獲得者,淅川縣文聯副主席,淅川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刊發作品3000餘篇,《讀者》、《意林》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禪谷禪韻》;長篇小說《淚落水中化血痕》;參與主編《魅力淅川》叢書(六卷),撰寫的《北京,不渴》微電影劇本拍攝後榮獲國家林業部“十佳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