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前文閱讀: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教育就是要帶孩子去認識世界,並初步習得認識世界、觀察世界、思考世界的能力和方式。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是認識觀察思考世界的兩途。方壺的人文社會教育和自然科學教育主要在人文課堂和自然科學課堂。

人文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可以講的似乎有很多很多,但不論講什麼,都是要體現一種文化和精神。中西文化有不同,我們講的方式也因此有差異。中國的文化和精神主要體現在人物身上,西方的文化和精神主要體現在歷史和文明上。中國最優秀的文化貢獻在文學,西方最優秀的文化貢獻在科學。因此,我們選擇從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入手講中國人文,講中國優秀的人物和精神,選擇從歷史和科學入手講西方文明,講西方文明的創造和發展。

方壺人文課堂開設的課程有《唐詩》《論語》《宋詩》《莊子》《陶淵明》《數學的故事》等,其中《數學的故事》是西方人文課程,各課程課時長短不一,希望能在小學六年,給孩子打下完備的人文基礎,併為後續的學科學習做好準備。目前已開講的部分是唐詩。其餘部分在日常生活教學也都會提及。

課程雖定在某一作品或人物,內容卻是非常廣泛的,人文、歷史、自然、科學、天文、地理、社會、生活、藝術、人生,無所不有。它不是文學類的唐詩課或論語課,是專門給孩子講的人文社會課。

2015-8-25 應哈爾濱小朋友的要求,今天沒有學新詩,講了日本侵華的歷史,主要講了東北的歷史,中東鐵路,日俄戰爭,關東軍,九一八事變,731部隊。講完之後教唱了李叔同的《祖國歌》。

2015-10-8 今天唐詩學新詩《夢李白》,重點講了“關塞”的來歷。講函谷關、潼關。又講安史之亂中重要的桃林塞大戰。我們講這些不是要孩子記住什麼,只要能理解就好,能進入當時的情境。跟孩子說不一定要記住,但一定要知道講的是什麼。就像我們讀唐詩,從不要求孩子背。其實結果是孩子每天讀下來,自然都會背了。

2015-10-12 這幾天一直在講《夢李白》,孩子非常關心李白被釋放後有沒有去看杜甫,說可以買匹馬或造獨木舟去。我說李白有白鹿。孩子說我更喜歡梅花鹿。我說你來寫就是“且放花鹿青崖間”。孩子說應是“且放彩鹿青崖間”。孩子能背多少詩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要引孩子進詩人的人生和詩歌的情境。這種過程叫人感動。

2015-10-20 今天學新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講到綦毋潛老家在江西贛州,離張九齡老家廣東韶州很近。孩子問王維不能送綦毋潛,有沒有託張九齡去接。那時候梅關古道已經修好了吧。還問王維和張九齡關係好不好。我們很開心詩人的情感、經歷、人生能在孩子心裡留下印象,這是人類最樸素最美好的情感,孩子最能懂。

2015-12-12 同孩子登景山。半山腰北望,白雲堆垛,山影朦朧。孩子且吟:“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至山頂萬春亭,觀北京城。西邊住著誰呢?西山隱者,丘為爬三十里山路想見的那個。北邊?自怡悅的隱者,就是我們,我們住回龍觀。東邊?東山客,東晉宰相謝安。南邊?王維歸臥南山陲的朋友,李白,還有斛斯山人。

2016-4-18 離開熟悉喜愛的山水田園,我們今天要去邊塞走走。讀王昌齡《塞上曲》。給孩子講了很長時間唐朝地理、軍事、文化背景。內容比較多,且相互勾連。一直我們都是邊讀詩邊給孩子講相關歷史、地理、文化故事。到這裡,孩子已能理解較為複雜的事件。心中有個中國,心中有個唐朝,心中有個個鮮活可愛的生命。

2016-6-7 唐詩讀到李頎的《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講到禰衡擊鼓罵曹的故事,孩子們都很愛聽。於是又給他們聽了一段駱玉笙老先生的京韻大鼓《擊鼓罵曹》。

2016-7-25 帶孩子畫攬勝圖。畫到廬山。跟孩子說:“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都要畫出來。孩子說:“啊~我不幹了!”

2016-10-29 同孩子讀李白訪終南斛斯山人。孩子問“風入松”。跟孩子講中西樂器的區別及背後的文化差異。講伯牙鍾子期的故事。問孩子可有知音。說不知道。爸爸媽媽懂不懂你?有時懂有時不懂。學校老師呢?大部分時候不懂。同學?孩子說,我覺得他們連自己都不懂,每天除了做作業就是瞎玩。二圖正中乃長庚星李太白。

2016-10-31 今天準備聽《廣陵散》。給孩子講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先從三皇五帝講起,直到姬發建周,分封建制,而有韓國。嵇康既死,廣陵散絕。帶講諸多其他故事。孩子說是不是大故事裡有中故事,中故事裡有小故事,故事套故事。是的,中國歷史很長,所以故事很多,我只能講些主要的故事,很多故事都要你自己去讀。

2016-11-8 這兩天和孩子講李白和杜甫,一個像天上飛奔的馬,一個像地上拉車的牛,二人如此不同,卻是最好的朋友。為什麼呢?一般人看杜甫,可能覺得他傻、呆、不識時務,但李白不這麼看,他很懂得杜甫的正義感、同情心和對人對事的無私,不僅懂得,還很欣賞。這就是朋友。能互相理解、欣賞,就是最好的朋友,謂之知己。

2016-11-10 孩子很喜歡認字,想讀書但不識字,給他們買了海豚出版社的《千秋好詩詞》,正好可以和小學將要讀的《唐詩三百首》銜接。看到這周廚藝課要做的曲奇餅乾,孩子讀著讀著背了起來:曲奇餅乾,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2016-12-15 自從昨天寫了第一首詩,孩子們愛上了寫詩。跟孩子們說,《下終南山》《秋登蘭山》這些詩其實就是李白、孟浩然的日記。不是別人要求寫的,就是他們想要說想要寫,一寫就成了千古名篇。昨天讀了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孩子們做了一首《方壺學園待陳大(二)》。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說終於體會孟浩然的感覺了......

2016-12-16 唐詩中經常會有月亮的描寫。於是給孩子們講了月相及不同月相升起落下的時間。交給他們一個任務,用月相圖分析李白的《靜夜思》是否確有其事。孩子們當起了法官,這周給大家分享了”李白《靜夜思》詩案“。也是藉此教他們怎樣完成一個講述答辯。分析起來很不容易,孩子們完成的很好,還都很興奮。未來這樣的機會還有很多哩。

2017-1-4 故事答辯:年獸的故事。上場前孩子握著我的手說,怎麼辦,心跳都有每分鐘一千下了。下場時面對眾多粉絲圍堵,毫不介意地說,你想聽時來找我,我再給你講一遍。

2017-2-13 先大家玩一出“飛花令”,藉以溫習下上學期讀過的詩。

2017-3-28 讀《子夜吳歌》的時候給孩子們講了“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故事,講及中國四大民間傳說,讓孩子們去讀。孩子們很喜歡《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昨天帶他們欣賞了《梁祝》的小提琴協奏曲,深為感動。今日重聽,更是感慨,說自己有兩位朋友,近已分別,恐怕再也不能相見。我說也許什麼時候就會不期而遇,就如杜甫《贈衛八處士》,“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到時又是怎樣的驚喜呢?人生最是不可預料,若是此刻你就知道今後幾十年所有的事情,一生事情都已知曉,活著還有什麼意思。高中時的一個朋友,失去聯繫多年,尋絲覓跡留下信息,本不抱希望,誰知一年後竟收到回覆。孩子聽後,嘖嘖稱奇。“驚呼熱衷腸,一舉累十觴”。

2017-5-15 今天畫《送別》,引發孩子們無盡聯想。除畫自己的送別,還要畫別人的送別,既要畫當代的送別,還要畫古代的送別,“十八相送”,“金陵酒肆留別”,“宣州謝眺樓餞別”,“白雪歌送別”……這一想,古詩裡的送別還真是多……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2017-6-5 跟孩子們說暑假帶他們去廬山,說起鄱陽湖、長江。孩子說,說著我怎麼想去臺灣了呢?你為什麼想到去臺灣了?不知道。是不是一說起長江,有一種愛國情懷油然而生。孩子想了想,鄭重點頭說:嗯!以前跟你們談情感,談道理,談生活,談學習,談知識,談審美,現在可以談情懷,談精神了。

2017-7-3 跟孩子們講《琵琶行》。講到白居易潯陽送客的湓浦口,原來是一條湓水,後來改名龍開河。上世紀90年代被填平修路,兩邊建起了高樓,叫做九龍街。孩子們聽了,義憤填膺,定要我把當時蓋房子的開發商和批准填河蓋樓的市長找出來,然後記恨一輩子。關於龍開河,九江人應該都記憶深刻吧。

2017-7-18 假期將會帶孩子們去九江,遊覽長江,贛江,鄱陽湖一帶人文風景,地理山川,進行動植物、地質、水文考察與天文觀測。平日在學校給孩子們講中國的地理、歷史,需得雙腳親歷方能真切感知文明時空的壯麗與鮮活。除潯陽江,尚有許多的山川地理,人文勝景需要我們去丈量,比如浙東,比如河西。未來的寒暑假都將帶孩子們去。在沙漠裡看流星雨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2017-9-26 每天早上,我們的大小孩子都要讀詩。讀的詩不一樣,教育側重也不同。小孩子主要教他們有良好的態度、習慣、方法,講解重生活、自然、情感,無明確進度,大孩子則帶他們進入自然地理歷史人文的世界,有明確進度。小孩子幼兒階段打下良好基礎,再進入小學部,即能自然適應、進階。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2017-11-1 跟孩子們講詩,說初唐盛唐的詩人都志向遠大,眼界開闊,到了晚唐詩人們更關注糾結個人的情感和生活。問孩子,你們覺得我們現在更像初唐盛唐還是晚唐。孩子說,像晚唐。我說晚唐可是唐朝就要滅亡了。孩子想了想說,我還是覺得像晚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2017-11-27 給孩子們講詩,今天講到杜甫《春望》。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因為他對這國這家這天下始終飽含熱切的關注與深深的同情。詩,不只是用來背的。

2017-11-29 同孩子們讀杜甫《春宿左省》,與岑參《寄左省杜拾遺》對讀。同樣的環境,同樣的人、事,不同的是各人的心。有的只念人,有的多念己。更有的根本不以為念,只顧自己生活。詩,不是用來背的。杜詩倒背如流,卻對他人沒有同情,對社會沒有責任,那背來有何用?背得越多越沒心腸。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最缺杜甫。

2017-12-26 常說王維是“詩佛”。我們不和孩子說這個。我們謂杜甫“詩聖”,李白“詩仙”,都有一番道理,杜甫之同情與責任感,李白之正氣與胸襟,都是極高貴的品質,也是現實人生社會非常需要的。王維的詩很有藝術性,只能算“禪意”,但遠遠稱不上“佛性”。故無論是作為一個人,還是對社會歷史的價值,王維都不能和杜甫、李白相比。若王維真是“詩佛”,則他的地位也定非李白、杜甫可比。“佛性”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有的。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幼小教育全分享:給孩子的綜合人文唐詩課


2019-2-28 今天帶孩子們讀蘇軾的《蝶戀花·春景》。昨天有朋友問《早春》這首歌裡的“莫為春煩惱,莫為春惆悵”怎麼跟孩子解。“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多情卻被無情惱”,有幾人能解其中真味呢?我們的孩子卻很容易就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