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職業院校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勞動者

《行動計劃》的出臺,釋放了哪些信號?面對一系列明確的目標與任務,未來,職業院校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與機遇?對此,記者與北京市商業學校副校長黃鳳文展開對話。

信號:“面向全體勞動者,形成學歷教育與培訓並舉並重新格局”

記者:《行動計劃》的出臺,對職業院校來說意味著什麼?

黃鳳文:可以說,《行動計劃》的出臺,標誌著職業院校開展職業培訓作為其應有使命,有了政策上的支持、方向性的指引和實施上的指導。為職業院校更好發揮資源優勢,走出一條改革創新發展之路提供了行動指南。

進一步明確了職業院校的辦學格局。文件明確,職業院校要面向全體勞動者特別是重點人群及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開展大規模、高質量的職業培訓,這意味著,從此,職業院校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勞動者,併為此加快形成學歷教育與培訓並舉並重的辦學格局,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提供有力支持。

同時,明確了職業院校開展培訓的運行模式。文件中明確要建立政府引導、行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多方協同培訓機制,使職業院校成為開展職業培訓的重要陣地。文件突破了一直困擾院校無法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多勞不多得”的政策瓶頸:推動職業院校培訓量計算標準化、規範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學生培養工作量,與績效工資總量增長掛鉤;允許職業院校將一定比例的培訓收入納入學校公用經費。

此外,還指明瞭職業院校開展職業培訓的路徑。職業院校要面向三類人群開展三類培訓:一要面向企業職工開展技能培訓;二要面向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去產能分流職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殘疾人等重點人群開展就業創業培訓;三要面向“失業人員”開展再就業培訓。

挑戰:“師資隊伍轉型、培訓課程設計、院校管理模式轉型”

記者:全面開展職業培訓,職業院校將面臨哪些挑戰?

黃鳳文:首先是來自職業院校師資隊伍轉型的挑戰。職業院校大多是事業單位,招聘的教師多是從校門直接走出來的具有較高學歷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他們理論功底較為深厚,但專業實踐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相對薄弱。而職業培訓恰恰要給具有豐富經驗和實戰能力的企業員工開展培訓,這對職業院校教師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然,培訓課程設計方面同樣存在挑戰。職業院校的課程體系大多是較為嚴密、完整、系統和權威的,雖然近些年職業院校做了很多有益的教學改革與嘗試,如根據“工作過程導向”開發課程體系等,但距企業職工培訓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實踐距離。職業培訓更需要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工作過程中所遇到的真問題,需要職業院校在開展培訓前做大量的企業調研、蒐集問題、開發課程,給職業院校帶來很大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職業院校管理模式轉型的挑戰也不可避免。職業培訓有一套有別於學歷教育的獨立運行模式,無論是市場的開拓、教學的運行,還是組織的評價、激勵機制的建立等都有其獨特性和邏輯性,職業院校如何高質量開展職業培訓,更好的落實文件精神,需要系統的思考和科學的設計。

功課:“做好頂層設計、運營隊伍及運行機制”

記者:面對挑戰,職業院校應該怎樣做?

黃鳳文:職業院校應做好頂層設計。開展職業培訓,職業院校當務之急是在原有學歷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調研,“以終為始”來設計培訓運行模式,可以去知名企業大學、成熟培訓機構,抑或是到豐富培訓經驗的兄弟院校考察學習,從中取得真經,再結合學校的實際和資源優勢,統籌規劃、系統設計培訓的運行模式。

組建專業化的運營隊伍也是要做好的“功課”之一。頂層設計之後,需要一套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與之匹配。培訓市場的開拓,有別於職業院校的招生,它是常年持續不間斷的招生,而且更多與企業、與社會人員等打交道,因此培訓業務的開展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市場開拓團隊。除此之外,職業院校還要組建相對獨立的培訓教學團隊、研發團隊、組織實施團隊和服務保障團隊等,從而保證職業培訓高質量開展。

最後,職業院校需要形成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院校應本著“多勞多得、向一線傾斜、向重難點工作傾斜”的原則,充分調動教師主動轉型、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形成一系列管理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如可按規定的程序和辦法搞活內部分配,向承擔培訓任務的一線教師傾斜;同時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培訓工作的開展與企業經營極為相似,尤其是涉及培訓的補貼、經費的使用、成本的控制等方面,需要職業院校科學管理、做好內控流程。

(本報記者 晉浩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