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 南昌出招破解“養老難”

醫養結合 南昌出招破解“養老難”

和我國部分城市一樣,江西省南昌市已不再是一個“年輕”的城市。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南昌市60週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到了92.95萬,佔全市總人口比重的17.3%,遠高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老齡化社會10%的傳統標準。

在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南昌如何改善養老服務?又做出了哪些有益探索?日前,中國城市報記者前往南昌市進行了走訪調研。

醫養結合:

讓老年生活更舒心

“子女平時都在外地,我和老伴本來計劃住進養老院,可是我身體不是特別好,一旦生病就得於醫院、養老院兩頭跑,這樣還是會麻煩到子女,也可能耽誤治療。” “空巢老人”張先生有些擔憂。

在養老院既能養又能醫,成為不少像張先生這樣“銀髮一族”的迫切需求。對此,南昌市也進行了一系列相關探索。

在位於南昌市西湖區的普親朝農老年養護中心,60多歲的孤老胡富春雖然腿腳還不是很方便,但已經能夠小步走動。

“他剛進養護中心時,是被人用擔架抬進來的,身上插滿了管子,呼吸機,氧氣管,鼻食管……經過護工們的精心護理,現在基本上能實現生活自理。”西湖區普親朝農老年養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回憶說。

記者注意到,西湖區普親朝農老年養護中心和西湖區朝農管理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位於同一棟樓內,樓上養老,樓下看病。據介紹,該老年養護中心由湖南普親公司出資200萬元,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部分業務用房進行裝修改造而成。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醫療服務,為每位養護中心的老人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併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免費診療服務。養護中心則負責養護及管理,雙方相互配合。” 西湖區普親春風老年養護中心工作人員李冬平告訴記者。

“我們住在這裡很安心,家人也很放心。”住在養老中心的不少老人表示。據李冬平介紹,目前,老年養護中心主要以失能失智老人的收養為主,現已收養40餘位老人。

南昌市西湖區衛健委主任吳梅萍向記者透露,未來,西湖區衛計委繼續深入推進醫養深度融合,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南昌第三醫院開展鬆散型醫聯體合作,在服務中心三樓建設住院部,更好地為養護中心老人提供醫療保障。

“隨著南昌市被列為首批城企聯動普惠養老試點城市,未來南昌市將結合1+5+X社區鄰里中心建設,探索建立從居家、社區到專業機構的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模式。我市醫保等多部門也將加快出臺長期照護險制度,解決長期失能老年人的護理和日常照料難題。”南昌市副市長龍國英介紹說。

記者手札

“樓上養老,樓下看病”,解決了因養老機構、醫療機構不具備相互設立服務機構條件而導致醫養分離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部分基層醫療機構床位閒置等醫療資源浪費問題。

醫養結合 南昌出招破解“養老難”

南昌市副市長龍國英(前排右一)在南昌市第四醫院調研。楊兆丹攝

家庭醫生:

給居家養老搭把手

“當下,受我國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國外主流的養老方式——機構養老,普及還有一定難度。目前,我國去機構養老的老人以失能失智的‘剛需’群體為主,更多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或社區養老。”龍國英在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此一來,家庭醫生在健康養老“最後一公里”中便扮演關鍵角色。

家住南昌市高新區的73歲於先生,今年曾因心衰在家神志不清、抽搐不止。艾溪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程蓓接到消息後,迅速前往於先生家,為其進行康復治療和指導,緩和了病人病情併為後續治療爭取了寶貴時間。

在享受家庭醫生上門服務的同時,當地一些老人也享受到了內容不一的增值服務包。“增值服務包不僅增加了服務內容,還增加了服務頻次。以財政補貼80元的增值服務包為例,家庭醫生將為 65歲以上老人提供日常隨訪、定期檢查及全程健康管理等服務,為80歲以上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每年免費提供不少於1次上門出診服務。” 程蓓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艾溪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維護了家庭醫生微信群7個,為80歲以上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累計提供了300餘次上門服務。

與此同時,家庭醫生服務質量得到了老人們的紛紛認可。“我們在上門走訪進行醫療服務時,經常會有老人往我們手裡塞各種零食、水果,很多老人晚上在附近遛完彎,都會進中心來坐一坐聊聊天。” 程蓓說。

“家庭醫生還會從生活自理能力、認知和情感心理等方面進行對特殊群體老年人進行需求評估和全面健康評估,並按生活自理程度分輕、中、重度,為老年人提供每季度1次、每月1次或每月2次的上門診療;每年1次為老年人提供家庭健康體檢服務。”南昌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手札

推行家庭醫生,不能只追求籤約數量,而忽視服務質量。保證簽約服務的“含金量”應該是家庭醫生制度的首要之意。

時間銀行:

互助養老溫暖夕陽紅

每週星期三下午,位於南昌市青山湖區的綠康國際老年城裡便會出現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綠康時間銀行老年志願隊。她們身穿紅馬甲,手提音箱,背上樂器,哼著歌曲,結伴前往老年城的益智區。

已經90多歲的丁貞英是志願者隊伍中的一員,在聽說益智區徐爺爺因車禍而失憶後,通過與他交友談心,一來二去兩人成為了好朋友。再後來,徐爺爺突然開口稱丁貞英奶奶為“媽媽”,每次活動看到“媽媽”來了,徐爺爺就手舞足蹈起來,特別高興。

類似溫馨的場面經常出現在南昌綠康國際老年城。“我們會一對一地陪益智區的老人們聊天,給他們摺紙玩,手把手地教他們做手指操、跳舞。”80多歲的志願者王建告訴記者,每到星期三下午,她都會抽出近兩個小時參加志願者活動。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APP平臺會對志願者的服務時間進行記錄,志願者通過服務獲得的愛心值可兌換多種商品和服務。在計量過程中,也會考慮到志願者服務勞動強度、技能等標準,對服務時間進行細化計量。”綠康國際老年城工作人員張玉平向記者介紹說,截至目前,綠康時間銀行志願者註冊數量已超過2000人,每週志願者服務活動達二十餘次。

以上僅僅是南昌市探索互助養老的一個縮影。2017年10月,南昌市東湖區在江西省率先探索居家養老志願服務“時間銀行”模式。截至今年9月,東湖區共建立“時間銀行”分行 12 個,建立並投入運營支行 115個,共招募志願者5300人,共開展志願服務上萬次,累計5萬餘小時。

與此同時,記者瞭解到,目前南昌市人大正在醞釀出臺《南昌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條例中將規定:建立“時間銀行”制度,完善志願服務認證、評估體系,對志願者的服務時間、服務內容、服務質量等方面進行記錄與認定,建立志願服務獎勵、回饋、互助等激勵機制,加強志願服務人員專業培訓。鼓勵用人單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錄用、聘用有志願服務經歷者。

記者手札

“時間銀行”讓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提升了生活品質,獲得了更多的幸福感,值得點贊。但同時也要看到,隨著各地紛紛試水“時間銀行”,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實現時間的通存通兌成為“時間銀行”行穩致遠的關鍵因素。

醫養結合 南昌出招破解“養老難”

住在南昌綠康國際老年城的朱仁蘭正在做花。邢 燦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