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如何才能保證本金?

銀行理財不在保本,這句話說的有些絕對。雖然在資管新規的約束下,銀行的理財不允許剛性兌付,但有一種理財產品卻不受此影響。

這種理財的名稱叫結構性存款,顧名思義,它的本質上是一種存款產品。但由於他是結構化的,大部分資銀行信息港資於傳統的風險極低的定期存款,小部分資銀行信息港資於風險極高,但收益也很高的衍生品。

結構性存款的存款部分歸口於“存款”管理,銀行必須要為其繳納存款準備金、存款保險費用;投資於金融衍生品的部分,要接受“理財”的管理,銀行必須要為其準備相應的牌照,也就是投資金融衍生品的資質。

雖然結構性存款並不是100%保本,但目前國內的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基本上都是保本的,外資銀行會發售一些非保本的結構性存款,但也是以保本型為主。

除了購買這種片存款性的理財產品以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保本呢?其實也是有的。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購買pr2級理財

銀行的理財根據風險是可以分為PR1級到PR5級。PR1級就是保本型理財產品,以後幾乎就絕跡了,而PR2級是風險極低的理財產品。從歷史收益情況來看,這類理財產品的本金幾乎都沒有受到損失。雖然這款產品被定義為非保本理財,但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保本理財來配置,

二、組合搭配

將你打算投資的資金分成兩部分,大部分資銀行信息港資於定期存款等本金保障,收益穩定的產品。少部分資銀行信息港資於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或者股票等。大部分的資金託底來保障總體資金的安全性;小部分資金追求高收益,即使賠光本金也是有保障的。

以上兩種方式,其實都不是絕對性的保本,只不過是將保本的概率大大提升。尤其是第二種,當你把配置於低風險的資金額度降低,那麼組合的風險就會提升,保本率就會降低。

總結:

國家打破剛兌,讓理財迴歸非保本。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提升銀行的投研能力,保障老百姓的長期利益。從長遠來看,投資者也需要來提升自己的理財能力,不能把保本與否當作是評判理財好壞的唯一標準。

我建議以後在選擇理財時,不要過分追求是否保本,要關注理財的投資標的、風險評級以及銀行的投研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