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白居易稱吳起其心不如禽?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

慈烏夜啼

白居易

昔有吳起者,

母歿喪不臨。

嗟哉斯徒輩,

其心不如禽。


編者案:在這首《慈烏夜啼》中,白居易特別強調了人倫教化,對戰國人吳起不參加自己母親葬禮的行為進行了嚴厲抨擊,認為這樣的人連禽獸都不如。應該說,白居易就此對吳起的批評是符合情理的。但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吳起在戰國時期的活動以及對歷史發展的貢獻。

鋒芒初現

吳起,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是戰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吳起生活在春秋之末戰國之初,各諸侯國經常互相攻戰,戰爭連綿不斷。吳起自幼刻苦學習,志向遠大。青年時期離衛去魯,拜曾參為師,不久棄文從武,潛心研究軍事理論與以往戰爭的經驗教訓,特別注重研究前軍事家孫武的軍事理論,造詣頗深。後由魯相公儀休推薦,被魯穆公拜為大夫。吳起治軍的特點是,嚴於己而寬於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穆公為抗擊齊國的進攻,選派吳起為將抵禦齊軍。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痺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吳起破齊,顯露了他的出色的謀略才能。但是,由於齊國的離間,魯穆公不久即解除了他的兵權。

為何白居易稱吳起其心不如禽?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

仕魏相楚

這時候,吳起聽說魏文侯賢能,便離開魯國前去投奔。魏相李悝雖然看不起吳起的人品,但看中了他的軍事才能,在他的推薦下,魏文侯拜吳起為將軍。公元前409、前408年,吳起曾兩度率師伐秦,大敗秦軍,奪回被秦軍侵佔的西河地區。據史書記載,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闢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魏文侯死後,繼位者魏武候聽信讒言,對吳起產生了戒心。吳起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外放為西河郡守。後來,吳起便離魏奔楚。楚悼王以吳起為令尹,讓他主持軍政事務。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吳起大刀闊斧地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當時,楚國的舊宗法貴族勢力很強,上不利於君主,下為害於百姓,兵弱而國貧。於是吳起為悼王出謀,將傳到三世時的封君子孫削籍為民,把一部分貴族放逐到荒僻之地,廢掉公族中之疏遠者,以改變楚國“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的局面。由於“罷無能,廢無用”,節省開支“以奉選練之士”,楚國實力漸增,南攻百越,北並陳、蔡,以致秦和三晉都有所震動。吳起改革為楚國爭得了威名,但得罪了楚國舊時被廢的公族貴戚。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仇恨吳起的公族貴戚乘機作亂,將吳起亂箭射死。

《史記》說吳起死於悼王屍體旁,肅王繼位後,即以傷害悼王屍體罪,收捕作亂貴族七十餘家,並處以三族之刑。

為何白居易稱吳起其心不如禽?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

備受爭議的性格

關於吳起,歷史上還有一些相關的記載。吳起在魯國跟隨曾子學習時,曾子很喜歡吳起的聰明,但在吳起就學期間,他的母親去世了。吳起由於自己對母親立下的誓言(不做卿相之類的大官,決不再回到衛國)沒有實現,竟然不去奔喪。吳起的舉動極大地違背了儒家關於孝道的傳統,曾子與吳起絕交併將其逐出師門。既然學習儒術不成,吳起乾脆跑去從軍。不久後齊國攻打魯國,魯國國君聽說吳起有大才,便想拜吳起為帥出征抵禦齊國。只是吳起娶了齊國的女子為妻,魯君對此放心不下,吳起為了消除魯君的疑慮,便殺了自己的妻子,以此來表明自己與齊國沒有任何關係。於是魯君最終拜他為帥。後來,吳起統率魏軍攻打中山國時,有一個士兵身上長了毒瘡,輾轉呻吟,痛苦不堪。吳起巡營時發現後,毫不猶豫地跪下身子,把這位士兵身上毒瘡中的膿血一口一口地吸吮出來,解除了他的痛苦。士兵的母親聽說了這件事,便大哭起來。別人問:“你兒子僅僅是個普通士兵,卻得到將軍為你兒子吮血,應是光榮之事,為什麼還要哭呢?”士兵的母親說:“不是這樣呀,前幾年吳將軍為我孩子的父親吮吸瘡口,結果他的父親直到戰死也決不回首。今日吳將軍又為我的兒子吮血,我真不知我兒子要死在哪裡了,我因此哭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吳起為人行事具有極強烈的功利性,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白居易說他禽獸不如,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正確的,而這種性格確實也使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吳起把自己的作戰經驗深化為軍事理論,著有《吳起兵法》48篇,大部已經失傳,現在保存下來的稱為《吳子》,包括《圖國》、《料敵》、《治兵》、《論將》、《變化》、《勵士》6篇。

為何白居易稱吳起其心不如禽?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