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白居易称吴起其心不如禽?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

慈乌夜啼

白居易

昔有吴起者,

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

其心不如禽。


编者案:在这首《慈乌夜啼》中,白居易特别强调了人伦教化,对战国人吴起不参加自己母亲葬礼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抨击,认为这样的人连禽兽都不如。应该说,白居易就此对吴起的批评是符合情理的。但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吴起在战国时期的活动以及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锋芒初现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是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生活在春秋之末战国之初,各诸侯国经常互相攻战,战争连绵不断。吴起自幼刻苦学习,志向远大。青年时期离卫去鲁,拜曾参为师,不久弃文从武,潜心研究军事理论与以往战争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研究前军事家孙武的军事理论,造诣颇深。后由鲁相公仪休推荐,被鲁穆公拜为大夫。吴起治军的特点是,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穆公为抗击齐国的进攻,选派吴起为将抵御齐军。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吴起破齐,显露了他的出色的谋略才能。但是,由于齐国的离间,鲁穆公不久即解除了他的兵权。

为何白居易称吴起其心不如禽?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

仕魏相楚

这时候,吴起听说魏文侯贤能,便离开鲁国前去投奔。魏相李悝虽然看不起吴起的人品,但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推荐下,魏文侯拜吴起为将军。公元前409、前408年,吴起曾两度率师伐秦,大败秦军,夺回被秦军侵占的西河地区。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魏文侯死后,继位者魏武候听信谗言,对吴起产生了戒心。吴起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外放为西河郡守。后来,吴起便离魏奔楚。楚悼王以吴起为令尹,让他主持军政事务。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大刀阔斧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当时,楚国的旧宗法贵族势力很强,上不利于君主,下为害于百姓,兵弱而国贫。于是吴起为悼王出谋,将传到三世时的封君子孙削籍为民,把一部分贵族放逐到荒僻之地,废掉公族中之疏远者,以改变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局面。由于“罢无能,废无用”,节省开支“以奉选练之士”,楚国实力渐增,南攻百越,北并陈、蔡,以致秦和三晋都有所震动。吴起改革为楚国争得了威名,但得罪了楚国旧时被废的公族贵戚。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仇恨吴起的公族贵戚乘机作乱,将吴起乱箭射死。

《史记》说吴起死于悼王尸体旁,肃王继位后,即以伤害悼王尸体罪,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

为何白居易称吴起其心不如禽?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

备受争议的性格

关于吴起,历史上还有一些相关的记载。吴起在鲁国跟随曾子学习时,曾子很喜欢吴起的聪明,但在吴起就学期间,他的母亲去世了。吴起由于自己对母亲立下的誓言(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没有实现,竟然不去奔丧。吴起的举动极大地违背了儒家关于孝道的传统,曾子与吴起绝交并将其逐出师门。既然学习儒术不成,吴起干脆跑去从军。不久后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听说吴起有大才,便想拜吴起为帅出征抵御齐国。只是吴起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鲁君对此放心不下,吴起为了消除鲁君的疑虑,便杀了自己的妻子,以此来表明自己与齐国没有任何关系。于是鲁君最终拜他为帅。后来,吴起统率魏军攻打中山国时,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辗转呻吟,痛苦不堪。吴起巡营时发现后,毫不犹豫地跪下身子,把这位士兵身上毒疮中的脓血一口一口地吸吮出来,解除了他的痛苦。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便大哭起来。别人问:“你儿子仅仅是个普通士兵,却得到将军为你儿子吮血,应是光荣之事,为什么还要哭呢?”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呀,前几年吴将军为我孩子的父亲吮吸疮口,结果他的父亲直到战死也决不回首。今日吴将军又为我的儿子吮血,我真不知我儿子要死在哪里了,我因此哭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吴起为人行事具有极强烈的功利性,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白居易说他禽兽不如,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而这种性格确实也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吴起把自己的作战经验深化为军事理论,著有《吴起兵法》48篇,大部已经失传,现在保存下来的称为《吴子》,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6篇。

为何白居易称吴起其心不如禽?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