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不懂怎麼和孩子交往?掌握好刺蝟定律,構建和諧親子關係

在寒冷的冬天,刺蝟會抱團取暖。但每隻刺蝟身上都帶刺,靠的太近就會互相扎到,皮開肉綻;但當它們距離太遠又會導致熱量散失,甚至被凍死。

於是它們不斷調整,找到了一個舒服的距離,既不會被彼此刺傷,也不會無法保溫。

這個距離,就是相處的最舒適距離。把這一故事,擴大到人際關係,這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臨界距離,只有給彼此留出適當的空間,才能更好地相處。

在心理學中,就用刺蝟的事例,將這個 “合適距離”的定律稱作“刺蝟定律”。

在親子關係中也一樣,與孩子交往,太多的超越界限的關心,或是太過疏遠遊離,都會給孩子造成種種困擾,親子關係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然而很多父母並未意識到保持適當距離的重要性。

心理學:不懂怎麼和孩子交往?掌握好刺蝟定律,構建和諧親子關係

一、沒有保持合適距離對親子關係有何危害?

(1)親子關係“間距”太近

家長和孩子的“距離”並不是越近越好。親子之間“距離”太近,甚至寵溺,父母可能會失去父母該有的威嚴,孩子往往不夠敬重父母,難以管教。

我有個鄰居家的大哥哥,從小父母就對他溺愛無度,千隨百順。小時候他就愛撒嬌甚至撒潑,有什麼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就會對父母出言不遜。

長大後他也一直跟父母要錢,我的鄰居兩老夫妻一開始對他有求必應,能給他的話儘量給。

後來有一次他伸手要錢遭到了拒絕,竟衝進廚房拿起菜刀,對給他無限寵愛的父母拔刀相向。

還有一種“距離過近”,是父母入侵孩子的個人空間,侵犯孩子隱私。

我童年最大的陰影就是被爸媽偷看日記。雖然我知道,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怕我在生活學習中遇到什麼困難不好意思跟他們說,他們怕我結交不好的朋友或誤入歧途。

但是,這件事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從此我再也不寫日記,也再也不敢信任他們,把我的抽屜敞開。出於逆反心理,當我真的遇到什麼大事時,我也不想向他們傾訴。

心理學:不懂怎麼和孩子交往?掌握好刺蝟定律,構建和諧親子關係

一些父母往往認為跟孩子的距離越近越好,跟孩子越親近,孩子越愛你。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大多數孩子都希望在得到父母關心的同時,能擁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不希望受到父母的打擾和干預。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心,其實是對孩子個人空間的侵犯,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掌控和溺愛,也會剝奪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性。

父母對待孩子,要像放紙鳶,既要在一定範圍內抓緊風箏的線,又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地飛,獨自去走那些必經之路,經歷那些他們該經歷的東西。

(2)親子關係“距離”太遠

如果家長和孩子“距離”太遠,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就會在心理上與父母日漸疏遠。

就比如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如今在我國成了一個日益顯著的問題。偏遠地區或鄉村的家長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背井離鄉,到城市打工,卻留下孩子獨自在老家。

父母與子女長期兩地相隔,不僅地理上的距離很遠,因為長期沒有面對面的關心和溝通,心理上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造成了親子之間的疏離感。

每逢過年回家,父母對留守兒童來說甚至更像是陌生人。

親子關係中“距離”太遠,還會因為缺少管教,監督缺位,容易讓孩子養成惡習。打架、抽菸、逃學,這些不良行為找上孩子,很大程度源於父母監督的缺位。

心理學:不懂怎麼和孩子交往?掌握好刺蝟定律,構建和諧親子關係

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不夠,孩子出現惡習的苗頭時就無法及時制止,及時將孩子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只能任由孩子沉浸其中,直到無法挽回。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在適當的範圍內,適當關注孩子的舉動,監督他們的言行。

孩子年紀尚小,他們的生活圈子,除了學校就是家庭。很多時候,當他們遇到問題時,父母幾乎是他們唯一的依靠。

如果親子關係疏遠,連父母都不能及時瞭解孩子境況,不能傾聽他們的煩惱,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幼小的孩子該是多麼孤立無援!

當孩子在學校遇到挫折和困難,甚至遇到霸凌等嚴重問題時,疏遠的親子關係讓他們無法直接向家長求助,很有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甚至人生道路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防止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過度溺愛。

“溺愛”就屬於沒有保持合適的“距離”。什麼事情都依著孩子,什麼要求都滿足他,並不是在認真對孩子負責。

其實,保持適當距離,對孩子有一定要求,並且留給他自己處理困難的距離,才是真正地為孩子考慮,對孩子負責。

事事遷就、百依百順,和過度干預、替孩子處理好一切,只會讓他成為溫室中的花朵,不能茁壯成長。溺愛並不是正確的“愛”。

另一種極端是遊離育兒。遊離育兒的意思是,家長雖然滿足了孩子的基本需物質需求,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參與進孩子的生活,對孩子沒有什麼要求,也很少溝通。

我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樣的,看似他們幾乎不管我,對我也沒什麼要求,我應該很幸福才對。

心理學:不懂怎麼和孩子交往?掌握好刺蝟定律,構建和諧親子關係

但不僅在平時的為人處世中,還有在一些重要人生節點的選擇上,他們都沒有給我應有的指導,靠小小年紀的我自己摸索,導致走了不少彎路。

從小我有什麼事都會找朋友和師長商量,而不是尋求父母的幫助,因為我總覺得他們幫不上忙。他們在吃飯穿衣等小事方面似乎對我面面俱到,但在心理和溝通方面卻沒有提供任何支持。

在遊離育兒的模式下,父母實際上是缺位的。他們很少管控孩子,看起來是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讓他自由發揮。

實際上並沒有起到父母應該起的作用,孩子缺乏父母的引導,無法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陪伴。

三、“刺蝟定律”如何在親子關係中運用?

那麼,作為家長,該怎麼運用“刺蝟定律”,既不讓孩子跟自己疏遠,讓親子關係更上一層樓,又可以讓孩子敬愛父母呢?

首先,家長要認識到跟孩子之間的“距離”是有必要的。

現代家庭中,孩子往往是一個家庭的中心,父母甚至祖父祖母,一家至少六口人的所有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

家長總怕自家的孩子受委屈,怕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在校外被人拐帶學壞,整天提心吊膽。但其實,我們的孩子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堅強,並不是那麼脆弱的,並不會受一點點打擊,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一蹶不振。

很多孩子是能自己解決問題的,只要有適當的親子關係和“距離”,到了實在難以獨立解決時,他們自然會向家長求助。

心理學:不懂怎麼和孩子交往?掌握好刺蝟定律,構建和諧親子關係

其次,家長要把孩子當做獨立的“人”來看待,而不是自己的所有物。

我們跟自己的朋友、愛人、兄弟姐妹,都知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可干預太多。在外面排隊辦業務也知道要跟前面的陌生人保持距離,站在“一米線”外。

因為我們知道,不管對親朋好友,還是對陌生人,距離太近,都是一種侵犯。

但面對孩子,我們卻往往忘記了這一點。這種距離太近的侵犯,會讓孩子感受到威脅和焦慮。

跟孩子保持恰當的“距離”,是一種尊重,是真正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人格看待的體現。為人父母的人,也曾有過童年,要學會換位思考,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這種“距離”的必要性。

心理學:不懂怎麼和孩子交往?掌握好刺蝟定律,構建和諧親子關係

做事之前,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不要過於疏遠,也請不要靠太近。

我們對待成年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往往很有一套,但在對待孩子時,卻時常忘記親子之間,也是一種人際關係。

只要是人際關係,就要注意距離。距離太近,往往會傷害對方,距離太遠,則感受不到對方的關心。親子關係中的距離,是一門需要為人父母的人多花心思研究的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