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荒废

现在是晚上7点,冬季来临,带来了白昼时间的缩短。

远去的秋季扫清了夜晚最后一朵云,这是月明星稀的晚上7点。

冷冽的寒风的侵袭,使街道如同被冰冻后的湖面,波平如镜,他穿过点点灯光,回到家中,习惯性的躺在床上。

各类媒体带来的资讯应接不暇,他以一种近乎贪婪的姿态不断刷阅,时间在不觉间流走,他突然惊醒。

“不能再堕落下去了,我要好好学习!”

于是拿出了那本书,随手翻阅,皱紧的眉头、飘忽的眼神,不断调整的姿势,无不在诉说着他的烦躁。

“一句话正过来反过来不断地说,这么多废话,就不能言简意赅一些吗?”

愤然的将书本扔到一边,抓向手机,又回到了那种孩童时代,对知识汲取的沉醉状态。

13次、30分钟、28天,正是这本书所经历的一生。


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荒废

他想要

舒适阅读

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王梓坤

这么多废话,这是现如今,许多人的抱怨,在我们看一本职业理论型的巨作,无须一个小时,便昏昏欲睡,立盹行眠起来。

就不能言简意赅一些吗?这是许多人的愿望,最好是几句话,就可以让我们掌握相应的技能,我们无须投入精力,就可以轻松的获得我们想要的。

废话、言简意赅,不过是我们在习惯了碎片化阅读后,无法适应深层次的阅读,那些需要投入精力、投入思考的深度阅读,被我们内心深深的抗拒着。

因为现如今,我们追求的是阅读的舒适性所谓是否理解、是否知道,我们对知识、事物的关注在于是否“听过”。

由此电子化、语音化应运而生,它们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更好地阅读,而是将阅读作为如同背景音乐一般的次级任务。

于是舒适化阅读,成了我们成长的最大阻力。


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荒废

这就是

舒适阅读

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传播技巧代替真才实学,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逐渐造成精神懒惰。——王蒙

舒适化阅读带来的电子书与语音书,并不是为了更好、更深入的多场景阅读,而是希望通过以次级任务的方式,使我们可以在交往中拥有更多的社交货币。

“这本书我看过”

通过舒适化阅读,浅尝辄止地对书籍进行了解,或是直接通过精选句子来了解一本书籍,在社交时便有了炫耀的资本。

那么书中的含义与观点,自然也就不重要了;那么书籍对思想的引导,自然也就不重要了。

舒适化阅读,追求的不是言简意赅的真理,而是简单易取的浅层知识。


01 懒得看

拿起一本书,静静的观看,积极的调动思维参与,随着知识的获取,而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烦恼。

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荒废

这种体验,许多人已经多年没有体验过,经过数据调查显示,每年阅读10本以上纸质图书的人群,仅占10.2%;超过20本的仅占4.1%,超过50本的便仅有0.9%。

实际上,这个数据由于被调查者的正向向往,可能是偏高的,真实、不经个人掩盖的数据可能更为惊人。

而与之相较的是,人均每天接触手机80分钟,刷社交媒体、刷资讯媒体的舒适性阅读方式,似乎才是现如今的主流。

书籍,自然是懒得看了。


02 懒得懂

不愿意去看书,似乎并不是一件非常难以理解的现象,毕竟成年人,无须面临集中性的考试,无须再关注考卷的分数,自然也就无须去正面自己知识的匮乏。

既没有考卷分数的压力,也没有督促学习的老师,许多人求知、学习的动力,也就随之结束了。

现实生活中,凭借上学、工作后的经验与技能,在一个普通岗位中已经可以游刃有余的工作,如果不去考虑升职,一生也便如此度过了。

那些通过媒体与浅度阅读得来的知识,虽然只是皮毛,但所幸的是当社会群体大体如此时,也就没有了被拆穿的风险。

没有了外界的压力,没有了浅层知识被拆穿的风险、没有内在动力,自然也就失去了相应的学习欲望。

习惯了舒适性浅度阅读,自然也就懒得懂。

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荒废


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荒废

这不是

你需要的阅读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成为阅读的障碍。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阅读的习惯——毕淑敏

未来的人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总是看到各种科幻幻想,看到未来人类四肢退换,只余一个硕大的大脑。

但实际上,在舒适化阅读带来的浅度思考状态下,在娱乐至上年代,未来的人类不仅四肢退化,可能大脑也是退化的。

我们追求言简意赅的舒适化阅读,其实本质上并不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是一种惰性的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思考,获得最多的知识。

这不会实现,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巨量的信息冲击,我们虽然听到、看到了许多事,也仅停留在听到与看到。


01 阅读习惯

如今,想要进入深度的阅读,可能比以往手机、网络兴起之前,更为困难,因为信息的冲击,我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在改变。

“像扫描机一般的一目十行,快速的扫描整个页面”

由于网络中获取到真实并且有深度、观点的信息已经越发困难,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在舒适化、浅度的阅读。

“被段子取代的文章、被营销覆盖的知识、被技巧替代的写作”

由于如今对流量的追求,我们的大脑已然越来越为懒惰,既然网络中的信息,只能带来娱乐价值,而没有知识价值,那么阅读的深度也就不被注重。

甚至连以娱乐为载体的意志游戏,都只能蜷缩在网络中的一角,为那些快速、刺激、无须大量脑力的游戏让行。

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荒废


02 外界干扰

除了阅读习惯的改变,我们想要进行深度阅读, 还必须面临外界的信息干扰,需要不断地抵抗阅读的本质变化。

“打开APP,选中一本书,深入阅读过程中,提示你打开7天,可获赠会员一个月”

打卡、书友圈、会员奖励、书籍奖励,无数种外界干扰在不断的侵袭着我们,我们对阅读的乐趣建立,将更为困难。

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中,泡上一杯茶,闻着书本的墨香,徜徉在书中世界,让时间自然的流失,而产生的知识获得感与自身的成就感。

这种状态,已经愈发的难以进入,在现有情况下,可能我们刚刚打开APP,就弹出了书友圈更新了5条精华,在书籍的精彩地点,又布满了精彩批注。

于是我们时常出戏,时长去跟随app的思想改变行为,不断的被引导点击,最终读书已经不是希望获取知识。

而是在书友圈、朋友圈进行一场关于炫耀的比赛。

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荒废


03 以面带点

以点带面,是深入一个知识点,以此作为基准点,对前因后果、影响因素、相关知识进行延伸,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知识库。

理论知识,可以为自身所有技能类知识提供“为什么”,但理论知识往往是难以获取的,它需要大量的例子与讲解,才能使人了解通透。

以面带点,则是技能类知识,相对容易获取,提供的是一种不顾理论的解决办法,完全取决于作者的理论知识进行产出。

在舒适化阅读的情况之下,由于思维的惰性,我们越来越难以去获取理论知识,而是偏向于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明的技能知识。

“业绩出现下滑,可能并不是员工不努力导致的,而是市场环境、竞争产品等多种因素”。

技能上的知识是无法抵抗环境变化的,我们经常说的“惯性滑行”便是由于没有理论而只掌握了技能所导致的。

由于没有理论的支撑,当事物,环境产生变化时,应对的技能与方式,自然也就失去了效应。

以面带点,追求技能型知识,虽然自己知道了许多事情、许多现象、许多理论,似乎什么都懂,什么都了解。

但由于没有形成体系,当变化开始时便变得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了解。


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荒废

产生差距的

信息势能

我到处寻找安宁,却无处可觅,只有在独自阅读一本小书时,我才得到了安宁——托马斯·厄·肯培

段子、毒鸡汤、营销广告、吹嘘表演、传播技巧,充斥互联网之中,每个人都面临更难的筛选、更多的干扰,舒适化阅读大行其道,便失去了追求、研读的兴趣。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关注点、兴趣点自然也会不同,而关注点兴趣点的不同,则带来了每天收获信息的不同。

每天,我们都处于巨量的信息冲击之下,大脑的精力限制,使我们自然不会都去逐行逐句的阅读,我们会有选择、有判断地对信息进行筛选。

“情感故事,一目一行的阅读;干货知识一目十行的略过”。

根据我们的关注点与兴趣点的不同,我们实现了惯性快速的信息筛选机制,而这种惯性,则对我们每天收获的知识信息起到重大作用。

如果我们只关注段子与搞笑视频,那么经过日积月累的量变,因兴趣点的信息惯性,我们将与那些关注知识的人产生巨大的差距。

同样是舒适性阅读,我们由于兴趣点的不同,也产生了信息获取的高下之分,在现如今的情况下,在多种的外界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之下,许多人产生了阅读障碍。

在外界干扰与主观束缚的状态下,强迫性的进行深层阅读,是不现实且充满痛苦的,那么, 我们完全可以从舒适性阅读中的高知识收获区域开始。

“头条的精选频道、青云计划获奖榜单”

可以在今日头条相应的高干货板块进行相应的兴趣点类阅读,比如喜欢看穿搭,与其看其他信息媒体充满营销的资讯,不如看今日头条精选的干货知识。

通过这种符合兴趣点的干货知识获取,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阅读层次,最终自然而然的打破阅读障碍。

由浅至深的兴趣性阅读,最终使兴趣阅读,停留在深水区。


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荒废

计时20分钟,那个人坐直了身体,闭上了眼睛,3秒后,他以一种虔诚的方式捧起了手机。

20分钟、3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

由十行、七行、五行、一行,到逐字逐句的阅读。

那个人每天坐直身体的时间越来越长,五官的纠结在不断得到伸展,最终面露平和。

他重新拿起那本书。

赋予它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