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區塊鏈一夜刷屏,技術哪家強?

中國經濟週刊:區塊鏈一夜刷屏,技術哪家強?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投資區塊鏈,猛戳:火星財經App下載

原文標題:區塊鏈一夜刷屏 技術哪家強?到底有啥用?

中国经济周刊:区块链一夜刷屏,技术哪家强?

記者 孫冰

隨著頂層重磅政策信號的正式釋放,被認為是“下一代顛覆式創新技術”和“未來互聯網的基礎設施”的區塊鏈一夜刷屏,它不僅和雲計算、人工智能一樣,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也迅速成為備受資本和產業追逐的巨大風口。

區塊鏈技術自2008年誕生以來,因為被用來“發幣”而帶來了不少“虛火”,很多人將其作為投機的工具,但這其實並不應該是區塊鏈技術的主要應用場景。一項技術要想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一定要做“實事”才行。因此,對於區塊鏈賽道的各路“選手”來說,接下來的重點是要讓區塊鏈真實“落地”,服務和賦能好實體經濟。

技術哪家強?有沒有硬核實力?

要想真正站上區塊鏈這個大風口,沒有真材實料的硬核實力,顯然是不行的。實際上,已經有很多中國企業在進行積累和佈局。

今年10月底,全球知名的知識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與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發佈了“2019年全球區塊鏈企業發明專利排行榜(TOP100)”,該榜單對2019年1月1日至10月25日公開的全球區塊鏈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進行統計排名。

入榜前100名企業主要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佔比63%居首,美國佔比19%,日本佔比7%。其中,阿里巴巴以1005件專利數量位列第一,實際上,阿里巴巴已經連續三年穩居全球區塊鏈專利數量排行榜的第一名。中國平安以464件專利數在這份榜單上排名第二,此外,也有微眾銀行、百度、騰訊、眾安、中國聯通、京東等多家中國企業上榜。

今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下屬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也發佈了一份《區塊鏈白皮書(2019)》,其中數據顯示,全球區塊鏈專利分佈上,中國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佔比超過五成。第二位是美國,專利數量佔比為17%;全球共有2450家區塊鏈企業,中國區塊鏈企業數量為499家,僅次於美國的553家;在全球區塊鏈專利申請機構Top20中,阿里巴巴、中國聯通等申請量分別以第一、第五位躋身全球前列。

但是,這份報告也指出,雖然我國當前區塊鏈專利申請量位居第一,但大多處於審查階段,授權專利多為實用新型、邊緣性的專利。截至2018年年底,全球共有771件區塊鏈發明專利獲得授權,中國僅有53件。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區塊鏈主管卿蘇德曾發文稱,在公鏈的開源代碼方面,中國的代碼貢獻量僅是美國的三分之一,中國自主技術平臺不多,超過80%的區塊鏈技術平臺是使用國外開源技術(如超級賬本、以太坊)的產品或者衍生產品。

不過,還是有不少中國企業在區塊鏈的底層核心技術發力。以百度為例,作為國內較早研究和發展區塊鏈技術的企業,百度方面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百度一直在努力自主研發區塊鏈的底層核心技術。比如,目前已經有鏈內並行、可插拔共識機制、一體化智能合約等自研核心技術已經面向全球開發者開源。

阿里巴巴的區塊鏈專利基本來自於螞蟻金服的區塊鏈團隊,該團隊的專家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螞蟻金服(阿里巴巴)的專利大部分都是底層核心技術方面的。她認為,區塊鏈是有相當高的門檻的,就像螞蟻做OceanBase數據庫積累了十年,需要大量長期的投入,才能夠形成硬核實力。

螞蟻金服副總裁、達摩院金融科技實驗室主任蔣國飛此前在接受包括《中國經濟週刊》在內的媒體採訪中也曾戲稱,自己是螞蟻“最燒錢”的人,但他也非常有信心地表示,投入一定會有回報,“區塊鏈燒錢,但也肯定能掙錢。”

除了互聯網巨頭,各種區塊鏈專利榜上還有一個名字經常出現,那就是中國平安。其實,早在2015年,平安便開始“招兵買馬”做區塊鏈相關研究。2016年,馬明哲高調對外宣佈,區塊鏈將是平安未來進軍的重點。

據悉,平安的區塊鏈專利大多掌握在平安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壹賬通手中,這家成立於2015年8月的目前估值已達到80億美金,並已經提交了在美上市文件,被業界稱為真正的“區塊鏈第一股”。

“鏈”上實體經濟 區塊鏈到底有啥用?

雲計算剛出世時,也曾讓人們“雲山霧罩”,不知其究竟有幾分神奇。但現在,“上雲”成為了很平常的事情,阿里巴巴如此巨大體量的公司,甚至在今年實現了核心系統全部上雲。所以,誰又敢否認,“上鍊”不會很快就走到眼前、遍佈身邊呢?

區塊鏈是啥?“區塊鏈(Blockchain)就是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創新應用模式”,這些艱深晦澀的名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到底有啥用?發幣的泡沫散去,區塊鏈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實際上,已經有很多區塊鏈的應用落地,區塊鏈技術正在通過“鏈”接實體經濟,普惠每一個人。目前,區塊鏈已經在金融、醫療、電商、票據、ABS(資產證券化)、支付、供應鏈管理、遊戲、能源、公益、法務、共享經濟等多個行業或細分領域開始進行實際應用。

你或許並沒有意識到,你微信掃一掃開出的電子發票背後,很可能就有區塊鏈技術的支撐。2018年8月,騰訊在深圳開出了全國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區塊鏈電子發票的數量超過了1000萬張。這不僅大大地降低了開票企業的開票成本和快遞成本,也降低了報銷企業的管理成本和涉稅風險。

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表示,騰訊自2015年起便開始關注區塊鏈技術並進行自主研發,積極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產業發展之中。“目前,騰訊的區塊鏈技術已經實現了在行業應用上從概念驗證到規模化落地。”他說。

螞蟻區塊鏈技術也已經落地了40多個場景,在公益、物流、商品正品溯源,租賃房源溯源、跨境匯款、小微企業融資、票據、合同等領域均有涉及。據介紹,螞蟻的區塊鏈技術已經能夠支持10億級的賬戶規模,同時能夠支持每日10億交易量,實現每秒10萬筆跨鏈信息處理能力(PPS)。

雖然很多時候,消費者並沒有感知,但實際上,區塊鏈已經在作為基礎設施,協調各方,提供服務。比如,螞蟻區塊鏈電子票據在浙江台州醫院的應用,讓人均就診時間從170分鐘降低為75分鐘,保險理賠從半個月降低為幾分鐘。而這樣的票據僅僅在臺州,就已經開具了超過1000萬份。

去年6月,螞蟻金服還上線了從中國香港到菲律賓的全球首個區塊鏈跨境匯款項目,這讓平均每位菲傭每年可節省500港幣。

“今天大家對於Facebook要推出的Libra非常感興趣,但實際上,我們在跨境支付方面很早就嘗試了。願景就是在服從監管的前提下,讓資金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而且秒級完成,就像是今天發電子郵件一樣。”蔣國飛說。

更值得一提的應用是螞蟻的“雙鏈通”業務,即將區塊鏈和供應鏈打通,用區塊鏈技術改良供應鏈金融,助力小微企業融資。“我們堅信這種技術能幫助告別蘿蔔章和假合同時代。”蔣國飛透露,螞蟻雙鏈通與成都商業銀行、成都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作,已經實現全球首例區塊鏈貸款。

一些過去猶如處在“黑箱”中的難題,也可以藉助區塊鏈技術得到解決,比如如何才能知道這是一劑讓你放心的疫苗。

京東數科在區塊鏈領域形成兩大技術平臺:智臻鏈區塊鏈即服務平臺JDBaaS和智臻鏈底層引擎JDChain,並在供應鏈管理、金融科技、政務、公共服務等領域做了大量實踐。而醫藥領域就是京東數科智臻鏈防偽追溯平臺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

基於疫苗追溯管理系統,人們在接種疫苗時,可以在手機端便捷看到接種疫苗的信息流通全流程追溯,並能收到接種結果的信息告知。比如2019年初,京東數科智臻鏈與銀川互聯網醫院合作,目前已幫助接種站實現全部二類疫苗共14種、總量達1089支的智能化管理,為517名居民的827次安全接種保駕護航,疫苗接種正確率100%。

京東數科智臻鏈防偽追溯平臺也已廣泛應用於生鮮、農業、母嬰、美妝、酒類、3C、二手商品、跨境商品、醫藥、線下商超等十餘個領域,已累積有超13億條上鍊數據,與700餘家品牌商開展了溯源合作,共計有6萬以上SKU入駐,逾600萬次售後用戶訪問查詢。

此外,在公益場景中,善心也常常會因為“不透明”而止步。區塊鏈可以幫助破解“信任壁壘”,你的捐款都去哪兒?區塊鏈會記著。

比如,眾安科技推出的區塊鏈公益解決方案,會將捐贈用戶信息、捐贈資金流向信息及使用情況完整地記錄和加密,確保每一筆善款不可被篡改,每一次使用都可被追蹤,從而使得公眾可以更放心地進行公益捐贈。

在火堆公益針對九寨溝的公益募捐中,用戶在火堆公益上捐獻情況、資金流向和使用情況全部記錄在安鏈雲區塊鏈上,用戶隨時可以查詢。目前,火堆公益平臺上的所有資金已經100%實現在區塊鏈上進行記錄和可追蹤。

讓產品擁有“電子身份證”、讓假貨無處遁形、讓每筆善款的用途清晰可查、讓你的創作不會被他人剽竊、讓每個人都能夠因為誠信而獲得回報……區塊鏈技術魅力就在於建立信任,並降低信任的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